1.第1题
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是()。
A.观察、指点
B.引导、反思
C.教导、示范
D.说教、灌输
标准答案:C
2.第2题
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德育手段是()。
A.情景
B.环境
C.榜样
D.语言
标准答案:D
3.第3题
语文课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紧扣文眼、创设情境渗透
B.分析人物形象、对比中渗透
C.导语中、背景介绍中渗透
D.以上全部都是
标准答案:D
4.第4题
人的品德形成过程存在的客观规律是()。
A.他律-无律-自律
B.他律-自律-无律
C.无律-自律-他律
D.无律-他律-自律
标准答案:D
5.第5题
一切社会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直接的德育资源。它体现了社会德育所具有的特点是()。
A.资源丰富性
B.效果复杂性
C.形式灵活性
D.内容广泛性
标准答案:A
6.第13题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价值澄清法
B.价值分析法
C.社会学习法
D.说理教育法
标准答案:D
7.第14题
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活动,都具有道德意义。这是因为这些因素和活动都隐含着()。
A.道德价值
B.道德认知
C.道德思想
D.道德知识
标准答案:A
8.第15题
品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
A.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道德价值、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C.道德认知、道德价值、道德情感
D.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动机
标准答案:A
9.第16题
德育网络的沟通方式中,家校之间最常见的群体沟通方式是()。
A.互访
B.通讯或书面联系
C.家长会
D.当面的口头交流
标准答案:C
10.第17题
人际沟通中,既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品质,又是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要求的的沟通技能是()。
A.及时反馈
B.设身处地
C.悉心观察
D.耐心倾听
标准答案:D
11.第26题
在小学阶段,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
A.家庭作业
B.家务劳动
C.家庭经济来源
D.家庭关系
标准答案:B
12.第27题
道德观点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个体行为时,就会变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品质
C.道德意志
D.道德认识
标准答案:A
13.第28题
德育内容中,孝敬、慈爱和男女平等所属的道德关系范畴是()。
A.个人与社会
B.个人与家庭
C.个人与国家
D.个人与国际
标准答案:B
14.第29题
班主任有效履行班级德育职责的关键是()。
A.进行学生品德评价
B.进行个别指导
C.尊重学生
D.解决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B
15.第30题
下列德育评价功能的具体表现中,体现消极强化特点的是()。
A.对不良品行的弱化
B.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强化
C.对良好效果的教育方案、策略的强化
D.对良好价值观的强化
标准答案:A
16.第38题
道德学习者接受各种德育影响的内在驱动力是()。
A.精神需要
B.社会需要
C.发展需要
D.道德需要
标准答案:D
17.第39题
学校管理中,德育隐性课程的核心因素是()。
A.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班级体系、班级规范
B.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管理运作方式、领导风格
C.一定领导体制下的班级管理与指导制度
D.一定领导体制下的校内管理规章、常规管理模式
标准答案:B
18.第40题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是()。
A.隐性课程
B.教育实践
C.活动课程
D.各科课程
标准答案:D
19.第41题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且具有终身影响的教育类型是()。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终身教育
标准答案:C
20.第42题
学生不良品行中,主要由挫折造成的焦虑引起、随时间而产生,并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特点的不良品行属于()。
A.攻击型
B.压抑型
C.不良品德型
D.过失型
标准答案:B
21.第6题
重视德育的价值就是重视德育的个体价值。
标准答案:错误
22.第7题
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属于德育隐性课程。
标准答案:错误
23.第8题
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的自我取向性、现实性、功利性、从众性等特征比较明显。
标准答案:正确
24.第9题
达到集体这一水平的班级群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有一致目标,和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制度,并有良好的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
标准答案:正确
25.第10题
家庭教育是由父母及其年长者言传身教加以实现的,具有天然性的优点,不存在任何局限性。
标准答案:错误
26.第18题
间接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标准答案:正确
27.第19题
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属于勤分队自卑心理阶段。
标准答案:错误
28.第20题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班级群体,以避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
标准答案:错误
29.第21题
德育评价的组织实施中,反馈形式只可以是书面形式,因为书面形式为了体现反馈工作的正式性与适切性。
标准答案:错误
30.第24题
由于学校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只要依靠学校内部力量和资源、通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就可以完成实施德育的重任。
标准答案:错误
31.第31题
所有具备道德形态的社会活动都是德育。
标准答案:错误
32.第32题
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德育隐性课程要素。
标准答案:正确
33.第33题
学生品德评价属于个人精神领域中具有价值意义的那部分个性心理品质评价。由于个人言行与思想存在一致关系,所以,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十分紧密。
标准答案:错误
34.第34题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可以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公民教育来促进德育的实施,并以此代替德育。
标准答案:错误
35.第35题
“小强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真是好样的!”属于评价性用语中的间接性评价。
标准答案:错误
36.第43题
德育网络的沟通方式中,家校互访是最常见的个别访问,它具有针对性强、具体、细致、深入等特点。
标准答案:错误
37.第44题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情感驱动下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标准答案:错误
38.第45题
从教育的视角上说,对不良品行的矫正中,鼓励、行为指导优于批评、惩罚。
标准答案:正确
39.第46题
在学校德育评价中,比较等级评定量表是以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比较而作出的评定来确定其评定等级的。
标准答案:正确
40.第47题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将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6个班级。
标准答案:错误
41.第11题
德育网络
标准答案:
德育网络是经由各种德育力量整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体系,它涉及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方方面面。从横向上看,涉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各自的内部因素,从纵向上看,包括自上而下的德育管理与指导体系、自下而上的德育落实体系等。
题目分数:3.0
42.第22题
社会德育
标准答案:
社会德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一切以引发或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或者影响过程。
题目分数:3.0
43.第25题
学生品德评价
标准答案: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题目分数:3.0
44.第36题
德育模式
标准答案: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品德培养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所进行的框架构想和方案设计。
题目分数:3.0
45.第48题
行为训练法
标准答案:
行为训练法是从一定的行为礼仪或活动规则出发,经常、反复地训练言行举止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礼节、礼貌,并养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题目分数:3.0
46.第12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要求。
标准答案:
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具有阶段性的连续发展过程,是包含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内在统一过程。因此,实施小学德育应该着重把握好几个方面:(2分)(1)强调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并重。(1分)(2)密切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1分)(3)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1分)(4)重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1分)
47.第23题
教师在进行当面口头交流时,应当尽可能做到哪些注意事项?
标准答案:
(1)与家长平等相待。(1分)(2)创设良好的谈话氛围。(1分)(3)关注、倾听和理解家长。(1分)(4)关心、询问对方的日常情况。(1分)(5)关切地以描述的方式介绍儿童的各种情况。(1分)(6)尊重家长隐私,保守儿童的秘密。(1分)
48.第37题
简述体谅模式的德育思想。
标准答案:
(1)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以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德育模式。它由麦克菲尔和他同事共同创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1分)(2)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重在提高儿童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来形成完整的、与他人密切关联的自我形象,并在关心、体谅中获得快乐。(2分)(3)体谅模式重在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注意观察学习、教育环境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和教育实验。(3分)
49.第49题
如何正确认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与地位?
标准答案:
第一,教师并非至上的道德权威或道德仲裁者,但教师必须是道德的信奉者、示范者。(1.5分)第二,教师作为教育者、示范者,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或价值立场强加于学生,而更多的扮演的是指导者、示范者角色,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1.5分)第三,教师的价值引导必须是正当的和道德上正确的。(1.5分)第四,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并非“铁板一块”。会因对象、价值范畴、德育内容以及情景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5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