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1977年白桦的剧作《 曙光 》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话剧创作的新生。
2、1978年宗福先的剧作《 于无声处 》,对“四五”运动平反的呐喊。此后,形成了揭批四人帮作品的主流。
3、1980年,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潮流,代表作品如 沙叶新 的《假如我是真的》、崔德志的《报春花》等。
4、新时期出现的李龙云的《 小井胡同》(1983),何冀平的《 天下第一楼 》(1988)等剧作显然继承并发扬了老舍所创造的“京味儿”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
5、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了哲理剧《 屋外有热流 》,突破写实手法的局限,被认为是新时期探索戏剧的开山之作。
6、1985年,刘树纲的剧作《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让死去的见义勇为的英雄叩问冷漠旁观的众生,在戏剧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7、上海师范大学集体创作的《 魔方 》(陶骏执笔、1985年)以九个戏剧片段寄寓了对社会、人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哲理思考。
8、沙叶新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 》(1988年)让孔子、耶稣和现代披头士共同考察人间,在极尽夸张与荒谬的戏剧场景中,表达了对拜金主义与极权化精神统治的批判。
9、1986年问世的锦云创作的《 狗儿爷涅 》,以狗儿爷崇拜、痴迷土地的感情为主线,揭示了一个农民在土地几经得失之间微妙而真实的心理状态。
10、1988年问世的由杨健等人创作的《 桑树坪纪事 》,既写意又写实,兼叙述体与戏剧体于一身,可谓是新时期舞台艺术语言探索的集大成者。
11、新时期是 沙叶新 戏剧创作的高峰期。最先发表的《约会》,叩开了当时被视为禁区的爱情之门。
12、1980年沙叶新发表了经过两年多时间充分准备而创作的10幕话剧《 陈毅市长 》,该剧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13、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贯穿,把若干生活故事巧妙编织在一起,创造了“ 冰糖葫芦式 ”的结构。
14、 沙叶新 的剧作《寻找男子汉》是一部典型的社会心理剧,透视了阳刚之气缺乏的社会病态文化心理。
15、1982年起, 高行健 凭借自己对西方文学的广泛了解,率先冲破传统的戏剧观念,自觉进行新潮戏剧的探索,连续创作了《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等剧作。
16、高行健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并于2000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 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语作家。
17、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 绝对信号 》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
18、高行健的剧作《 车站》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荒诞剧和荒诞意识,让人联想到著名的《等待戈多》。
19、高行健、林兆华合作的第三部戏《 野人 》是一部多主题的话剧,剧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作为角色有近30人。
20、 高行健 是新时期剧坛少有的“学者化”剧作家,80年代初撰写了戏剧专著《论戏剧观》、《现代戏剧手段初探》。、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创作了哲理剧
二、名词解释
1、《绝对信号》
首演于1982年的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是高行健的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该剧在形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三、简答题
1、新时期“探索剧”的主要艺术探索
第一,第四堵墙的突破,造成了台上台下更直接的思想与情感交流,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被突破。 第二,“三一律”的否定,引起了叙事时空和艺术感受上的大幅度跳跃。有些剧作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的流动体,情节变幻空灵。
第三,深层次心理的探讨,导致了舞台人物内心流动的形象化。 第四,摆脱传统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多样化结构模式。
2、沙叶新剧作的主要特点
①坚执的社会责任感:沙叶新的创作,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总是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时为事而作,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中,表现我们时代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②平民意识和“世俗性”倾向:不管是伟大领袖还是神人圣人,沙叶新总是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平易可感的印象。在他创作的戏剧世界里,读者或观众可用平视的眼光来洞察其中人物形象的言行、情感和思维方式,作者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和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③喜剧化戏剧风格:沙叶新的剧作往往寓庄于谐,他似乎习惯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揭示包含着的荒诞性。
④重视戏剧的结构形式,在创作《寻找男子汉》时,他试图将传统和现代、现实和荒诞相结合。他的代表作《陈毅市长》中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更是别具特色。
3、《绝对信号》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①结构上以人物心理串连时空场景:剧作在舞台上就出现了现实、想象和回忆三个时空层次的叠化和交错,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②创新舞台语言:剧中大量运用了超现实的光影和音响,不仅有效对场景加以调整,而且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情绪。
③传统戏曲写意因素和现代派戏剧手法的兼收并蓄:布景简单灵活,人物行为存在明显假定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等。
四、论述题
1、高行健戏剧在戏剧形式上的探索
高行健是新时期争议最大的剧作家之一。他既是戏剧探索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的戏剧理论的倡导者,从1982到1986年,他先后创作了9部探索戏剧。《绝对信号》是第一部,该剧率先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界限,《车站》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叙事模式和荒诞剧的表现手法,《野人》中大量传统戏曲的原始形态的表现方式在剧作中复苏,融化为一部多主题剧。几乎每推出一部剧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
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他的剧作将歌舞、说唱、傀儡、影视、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演出之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形式。
第25-26讲 1989-2000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填空题
1、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 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2、文学潮流的淡化是 九十 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
3、 90年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文体样式上,出现了“长篇小说热”和“ 散文 热”。
4、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重要作品如 余华 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苏童 的《米》、《我的帝王生涯》; 刘恒的《苍河白日梦》等。
5、从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写作。例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叶兆言 的《夜泊秦淮》系列;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等。
6、对“当代”历史的反思性主题,在90年代文学中也有继续,如 王朔 的《动物凶猛》, 王小波 的《黄金时代》等。
7、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和文化“转型”, 使得一部分作家更急迫地关注生存的精神性问题。这方面的创作有 张承志 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和散文《荒芜英雄路》、《以笔为旗》; 韩少功 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散文《夜行者梦语》; 史铁生 的小说《务虚笔记》和散文《我与地坛》等。
8、“个人化写作”,或称“ 私人化 写作”,是9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谈论较多的话题。
9、90年代,尽管现实主义受到多种思潮特别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但它并没有退出文学舞台,产生了 陈忠实 的《白鹿原》、张炜 的《九月寓言》、王安忆的《长恨歌》等重要作品。
10、1996至1997年,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是有河北“ 三驾马车 ”之称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由于一批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中问世,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以至1996至1997年被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丰收年”,将这批这批称为“ 现实主义的冲击波 ”。
12、1998年由朱文发起的“ 断裂 ”问卷和 韩东 的“备忘”所引发的争议与批判,可视为20世纪末文坛最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
三、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
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四、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第27-28讲 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 新生代诗歌 ”;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
2、新生代诗歌在反抗 朦胧诗 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
3、新生代诗歌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 韩东 的《有关大雁塔》、 于坚 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4、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最典型的例子是韩3东的诗《 有关大雁塔》,是反朦胧诗人杨炼的《大雁塔》的崇高诗旨而作的。
5、90年代,实验性的诗歌团体林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的“ 他们文学社 ”。
6、“他们文学社”1984年冬在 南京 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共出过9期《 他们 》杂志。
7、90年代诗坛,与“他们文学社”持相似诗歌观的,还有四川的“ 非非主义 ”和“ 莽汉主义 ”。
8、“ 非非主义 ”的实验诗歌活动由周伦佑、蓝马等人于1986年在 四川 组织发起;相对于诗歌实践,其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
9、“ 莽汉主义 ”的成员有万夏、胡冬、马松等,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其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
10、“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出自 韩东 的诗《有关大雁塔》。
11、“非非主义”将反抗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 莽汉主义 ”则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
12、1984年,翟永明创作了她的著名组诗《 女人 》(20首),并以文章《 黑夜的意识 》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13、1985年唐亚平以黑色意象构成了11首组诗《 黑色沙漠 》,表现了一种陌生而令人吃惊的女性生活世界。
14、伊蕾在1986年以14首组诗《 独身女人的卧室 》,使女性诗歌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15、翟永明 在80年代创作中所发掘的“黑夜意识”,几乎成为一代女性诗人所钟爱的独特语境,黑夜和黑色的背景成为女诗人一段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基本色调。
16、 于坚 发表于1994年的长诗《 0档案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全诗模仿了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
17、80年代中期,是 于坚 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时期,代表作品有《尚义街六号》《罗家生》等。
18、于坚1986年发表成名作《 尚义街六号》,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代表性诗人。
19、在诗歌创作之余,于坚还坚持写作诗学随想和诗论,结集为《 棕皮手记 》与《人间笔记》等。
20、《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
21、 韩东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5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民间文学刊物《 他们 》,成为 “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
22、《 有关大雁塔 》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
23、韩东提出著名的“ 诗到语言为止 ”的诗学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24、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了 “学者散文 ”与“文化散文”创作的繁盛局面。
25、“ 新学人散文 ”和“老学者散文”一起,形成了90年代“学者散文”的丰富内涵。
26、90年代,“美文”的创作也有重要收获,比如以西部边陲生活为背景的 周涛 和以西北独特文化面貌为背景的 贾平凹 的创作。
27、90年代,一些小说家的散文创作,因发自本人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性,如 汪曾祺 的《蒲桥集》、张炜的《融入野地》、韩少功的《 夜行者梦语 》等,都是抒情散文的佳作。
28、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29、在9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周国平的《人与永恒》、 张承志 的《荒芜英雄路》等也是代表作。
30、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 文化苦旅 》为他带来众多殊荣,该书曾获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等多项大奖。
31、 余秋雨 的主要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他们构成了90年代诗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是 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1985至1995年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3、“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是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的一个实验诗歌团体;代表人物周伦佑、蓝马等;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将反抗文化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
4、 “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是80年代中期出现于四川的实验性诗歌团体;其成员有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 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 使用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
5、《0档案》
《0档案》是于坚发表于1994年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模仿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被称为“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同年,著名先锋剧导演牟森将这首长诗搬上了实验戏剧舞台,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动,为中国的先锋戏剧赢得了特殊的世界目光。
6、《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7、“学者论文”
这些散文的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学者散文”的创作主要有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等资深的老学者;另有一批在解放以后的大学校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等;学者散文也被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等。
三、简答题
1、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的主题意蕴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这首诗体现了于坚放弃一切已有的意义、象征、隐喻,力图回到词语本身的努力。诗人关注的不是乌鸦的意义而是乌鸦本身,而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洗涤一切先于语言存在的潜在的内容,还原出语言最初的形态。这首诗借一只乌鸦的命名,表达了一次词语还原的企图。
2、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提出“使诗再次回到语言本身”的美学理想,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敏感,主张让诗回到具体、细节、日常的生活中。
②坚持用口语写诗,坚持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现场发言,并贯彻个人对生活最为人性的理解。
③有鲜明的节奏感,词语组合具备有力的强度,如同旋律急促的现代音乐。
3、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韩东提出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②拒绝崇高,崇尚感性和具体性,注重感觉和体验,主张回到日常生命的本来状态,保持对日常事物审美敏感。
③在语言上,拒绝隐喻,反对意象,主张用一种不事雕琢、不经文学演绎的口头语,来表达现实存在的个人内心情感和基本的世俗生活经验。 4、90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
①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
②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③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④是散文的市民文化性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色;
⑤文学的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作为自由体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论述题
1、“新生代诗歌”创作特点
①新生代诗歌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注重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反对布道式的教诲和道德的渲染,以凡夫俗子的平民日常情绪取代英雄的崇高感,以个体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原生状态,消除意识形态对写作的控制。 ②在艺术表达上,新生代诗歌“反意象”、“反优雅”,主张从蕴涵文化含义的书面语退回到原生态的日常语言。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力求使诗回到日常生活,回到语言本身,以走出语言是“某种意义的载体”的工具论,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的艺术敏感。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
艺术特色:
①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 ②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其散文品格可归纳为三个要素:有悟性的文人,自然山水和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历史与人这三者,也是由余秋雨开始形成的文化大散文的内涵的总体特征。
① 语言追求文雅,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
的。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的现象。 文学史地位: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 “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他试图突围“精神和体魄”、“深邃和青春”、“学识和游戏”的矛盾。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他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切入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综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秋雨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当代文学从“知识分子立场”向“民间话语立场”转变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向和转折。
评价秋雨散文应该将其放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余秋雨出现在90年代的散文文坛并迅速引起读者巨大反响,是有内在的文学自身发展与读者接受的客观规律的。其时,中国当代散文正面临着一个发展高峰上的平顶,在此之前有两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杨朔散文的再评价和巴金《随想录》的完成,文学思潮变革的积累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需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艺术性审美性的作品。余秋雨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下出现的,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的优美的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评价他为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