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013春《环境保护》在线作业二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环境保护 2015-03-17 11:40:57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污染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质量恶化具体表现为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进程被破坏和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干扰,毒性增强,进而对土壤生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2. 危险废物的定义?(名词解释)  

危险废物又称有害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3. 焚烧处理的定义?(名词解释)  

焚烧处理:焚烧技术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技术。

4. 环境质量的定义?(名词解释)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个要素,对人群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环境质量是对于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

二、简答  

1.金属镉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特点?(简答)  

土壤中镉的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镉。离子态、、和络合态的如呈水溶性的,易迁移,可被植物吸收,而难溶性镉的化台物如镉沉淀物、胶体吸附态镉等为难溶性镉,不易迁移和为植物吸收。两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在旱地土壤中多以和形态存在,其中以为主,尤其是在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中明显。 淹水土壤,如水稻土则是另一情况,当土壤内积水时,在水下形成还原坏境,有机物不能完全分解而产生硫化氢,当施用硫酸铵肥料时,由于硫还原细菌的作用,也大量生成硫化氢。在含硫化氢的还原环境中,镉多以CdS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而溶解度下降形成难溶性CdS形态。所以,在种植水稻的土壤中CdS积累将占优势。  作物对镉的吸收,随土壤pH值的增高而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能与镉螯合成螯合物,从而降低镉的有效性;其次氧化―还原电位也影响作物对镉的吸收,Eh低或Eh降为零,则有利于形成难溶性的硫化镉。  

2. 固体废物焚烧法概述及优缺点比较 ?(简答)  

焚烧法:利用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减少容积、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和副产品的目的。    

主要是焚烧处理:焚烧技术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技术。可处理城市垃圾、一般工业废物和有害废物。但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新污染物,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应对焚烧设施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主要控制项目包括:有害气体( 等)、烟尘(常将颗粒物、黑度、总碳量作为控制指标)、重 金属、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等4个方面。如美国已指定“废物焚烧的法定处理效果标准”。

焚烧法优点是:大幅度减少固体废物的容积,最大可减少原体积的90%以上;杀死病原菌,达到解毒的功效;最后,还可以产生新的热能,或用来供热和发电。    

焚烧法缺点是:可能产生未完全燃烧的有机组分和酸性气体,如直接排入大气中,会造成二次污染;建设投资成本较高,运行和管理费用高。    如对于城市垃圾,欧洲国家的焚烧率已达20~25%,美国为10%,我国还没有开展。

3.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简答)  

(1)行政手段。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权力,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标淮,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3)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和审计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行为,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的杠杆作用。

(4)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指借助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  

三、论述  

1. 就臭氧层耗损问题,谈谈你的认识?(论述)  

臭氧是大气中微量气体之一,主要浓集在平流层30-55km的高空,该层大气称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 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北极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的主要危害是:大量的紫外线直接辐射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减产,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科学家认为,臭氧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氯氟烃(如氟里昂)和含溴卤化烷烃(哈龙)等气体引起的。氟里昂在自然界不会自己产生,而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它用于制冷装置的冷冻剂、气溶胶、有机溶剂和泡沫发泡。哈龙用于作灭火剂。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正采取措施,逐步淘汰氟里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层的有害物质。一位美国的环境科学家曾预测: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75年,全世界将有1.5亿人患皮肤癌,其中有300多万人死亡;将有1800多万人患白内障;农作物将减产7.5%;水产品将减产25%;材料损失将达47亿美元;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率将增加30%。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