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V
1. (B )是特定的表达内容在篇章层面如何向特定的表达形式转换的审美设计。
A. 修辞技巧B. 文本建构C. 修辞化D. 修辞结构 满分:2 分
2. 1963年,张弓先生的( C)出版,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
A. 《修辞学习》B. 《修辞学发凡》C. 《现代汉语修辞学》D. 《修辞学研究》
满分:2 分
3. (B )是话语交际中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的认识前提。
A. 隐喻B. 预设C. 表达D. 接受
满分:2 分
4. 在话语交际中,(A )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
A. 角色预设B. 经验预设C. 价值预设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5. “比翼鸟”和“连理枝”的修辞幻象的生成,都是从( C)发生,并且在视觉经验领域完成的。
A. 听觉表象B. 心理表象C. 视觉表象D. 触觉表象
满分:2 分
6. 下列哪个( A)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话语模式。
A. “改装――凝缩――移置”B. “隐喻/转喻”C. “凝缩/移置”D. “吉/凶”
满分:2 分
7.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 A)
A. 《文则》B. 《毛诗序》C. 《中国修辞学史稿》D. 《周易》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V
1. 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是(ABD )
A.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
B. 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
C. 修辞参与人的物质建构(修辞社会学)
D. 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
满分:2 分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
A. 修辞接受是一次性完成的,同时又是无数次接受的积累和综合
B. 修辞接受的结果是必然的
C. 一些偶然的因素,往往影响甚至改变接受结果
D. 修辞接受遵循言语交际规范,但一些超越规范的言语形式,往往能唤醒接受者新的潜能
满分:2 分
3. 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 A)和(B )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
A. 写什么B. 怎样写C. 写给谁D. 何时写
满分:2 分
4. 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决定了认知的两面性,进而决定了支持认知的预设可能同时包含(CD )
A. 负题B. 错题C. 正题D. 反题
满分:2 分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
A. 修辞接受瞬间体悟,是审美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它是开放性的
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
C. 秘响旁通的接受方式使修辞接受成为相关信息的聚合场,它是开放性的
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在不断的否定旧我中,获取新的生命,它是开放性的
满分:2 分
6. 在话语交际中,(BC )关系到话语交际中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和价值判断能否建立一个共享的意义空间。
A. 角色预设B. 经验预设C. 价值预设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7. ( A)和( D)作为修辞活动最频繁的现象,依赖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主观互联的心理现实。A. 隐喻B. 比喻C. 话语D. 隐喻义E.
满分:2 分
8. 被建构的义项和作为语义建构参照的义项之间,原本是两个互不依赖的概念,在相似性原则中,意义的一端和另一端产生关合,只要在____等任何一点上相似,就符合表达者和接受者对相似性的共同限定。(ABCD )A. 功能B. 性质C. 过程D. 状态
满分:2 分
9.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这是挣扎在不幸生存中的奴隶们的生命呼喊,这呼喊中包含着双重的预设( AB)
A. 存在着一个理想的家园
B. 抵达理想家园没有现实障碍
C. 不存在一个理想的家园
D. 抵达理想家园有现实障碍
满分:2 分
10. 文学话语的读解的常规思路和技术操作,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最常见的路径,即分别从( ABC)视野进入对象。
A. 语言学B. 文学C. 美学-哲学D. 印象学
满分:2 分
11. 修辞接受,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看接受者能否从话语材料中发现美。而美的发现,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差异性明显的过程。这种差异包括(ABC )
A. 审美注意的差异B. 审美心境的差异C. 审美联想的差异D. 审美知识的差异
满分:2 分
12. 修辞接受是接受者阐释力的一种证明。阐释包括两层含义( CD)A. 理解表层意义
B. 理解深层意义
C. 阐发话语意义
D. 理解话语意义
满分:2 分
13. 通过《诗经》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形态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ABCD )
A. 使用最少的为主格B. 使用最多的为属格C. 作为“我的”解
D. 使用较多的是为宾格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V
1. 人的多重角色身份,决定了修辞对话常常在人的不同角色身份之间进行,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以某种固定的角色身份永恒在场,因此每个人也就必然随着自己角色身份的变换而变换角色话语。( 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 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3. 修辞原型是一种审美化的集体有意识。( A)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4. 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据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的统计,日常交际中每三句话,就有一句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述的。(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5. 我们把修辞幻象定义为:语言制造的幻觉。(B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6. 当年刘心武笔下的“小流氓”宋宝琦进入王朔话语,一扫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剧意味,变得神气活现,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嬉皮姿态,蔑视一切既定价值、写作规范和话语权威( 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7.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梦被解释为人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改装,梦的解析,就是从梦的表层意义,追寻梦的深层意义,是探寻浮上意识层面的表层意义,如何掩盖了隐藏在无意识层面的深层意义的“改装”过程。(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8. 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收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9. 梦以象征性的方式建构了一个世界,解梦是对被建构的象征化世界进行修辞化解说。(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0. 表面上,女强人一般都较好地实现了个人价值,但是在深层,却体现了一种被命名者的角色分裂。(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数字“三”、“五”倍受中国人青睐,不仅具有原型意味,而且存在着哲学上的认识依据。前者是以理性精神对宇宙秩序所作的清醒把握; 后者是中国古人以幻想形式对自然所做的不自觉的加工。(A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2. 隐喻的意义是在一个相似性框架中聚焦的。然而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的相似,只有一种可能。( A)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在修辞活动中,当接受者认同一种预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解释权交给了这种预设,因此,要使自主性接受不受压抑,需要走出既定的预设,重建一个认知前提。(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4. 言语活动的深层机制,是表达者和接受者主体经验世界对接。当接受者走近表达者时,实际上是接受者走近了表达者的经验世界,当接受者偏离了表达者的经验世界时,修辞接受的错位就可能发生。(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同一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可能因接受的反复而体悟有别。(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汉语尊称他人女儿为“女公子”,是“尊女”的修辞表达。(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7. 修辞幻象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幻觉。( A)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8. 亦玉亦瓦的女性形象,是女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文化表征。(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9. 修辞接受可以通过瞬间体悟取得即时效应,也可能通过反复体验表现为滞后效应。(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关于修辞诗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修辞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审美设计和诗学关联。(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1. 解梦是对梦中幻象的修辞化解说。(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2. 修辞命名“女公子”在“尊女”的表象下遮盖着“卑女”的实质,“女强人”用“女强”的修辞命名对“女弱”进行不成功的文化突围,二者的表达策略包含复杂的文化内容。(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3. “三”和“五”作为原型数字进入修辞话语,有一个演变过程,演变轨迹为:神灵数字→模式数字→祥瑞数字。( A)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4. 不同的接受者个人,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人,不同主体的接受活动,无法超越社会通用的物质媒介和社会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因此,个体性的接受活动,在最终意义上,仍是社会性的。(B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5. 解释权所体现的价值认证只能是一种认知导向。(A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6. 哲学家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是相对于非语言动物的一种界定。我们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是针对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言证明自己、走近他人的一种描述。(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7. 古人对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常常按照梦示行事,而对一些不一定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则希望推知其含义,找到梦中那种神秘的感觉,由此导致了解梦活动的产生( 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8. 接受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视野中接受同一对象,接受者透过言语形式,跟表达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谈。(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和文本建构方式,存在着某种同构性。(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30. 一种表达策略的变换,从表面上看,是话语形式的变化,但在深层,反映的是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问题。(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