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
A.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 .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满分:2分
2.国家在实质上代表( A) 。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被剥削阶级的利益
C. 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 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满分:2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满分:2分
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 。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2分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B) 。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拆衷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满分:2分
6.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A ) 。
A. 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 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 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 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满分:2分
7.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 。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意识
满分:2分
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满分:2分
9.运动是物质的( B) 。
A. 唯一属性
B. 根本属性
C. 特殊属性
D. 偶然属性
满分:2分
10.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
A.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满分:2分
11.现象是( C) 。
A. 事物内在的联系
B. 事物稳定的联系
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
满分:2分
12.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C) 。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平等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满分:2分
1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满分:2分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A ) 。
A.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满分:2分
15.意识是(C ) 。
A. 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现象
B.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现象
C. 人类独有的现象
D. 植物.动物.人类普遍具有的现象
满分:2分
16.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A )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满分:2分
17.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2分
18.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原因是(D ) 。
A.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B. 否定事物间的互相区别
C.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D.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满分:2分
19.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区别新生事物与旧事物只能( C) 。
A. 以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
B. 以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C. 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为依据
D. 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满分:2分
20.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 。这是一种( A)
A. 形而上学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满分:2分
2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B ) 。
A. 两种不同的道路
B. 两种不同的状态
C. 两种不同的方式
D. 两种不同的结果
满分:2分
2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D) 。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满分:2分
23.认识的客体是(A )
A. 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 外部自然界
满分:2分
24.社会形态是(B)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D. 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满分:2分
25.社会基本矛盾是(B ) 。
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B. 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矛盾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满分:2分
26.在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A. 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 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满分:2分
27.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C )
A.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满分:2分
2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于(A ) 。
A.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B. 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
C. 个性可以脱离共性而存在
D. 共性可以脱离个性而存在
满分:2分
2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 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满分:2分
30.人在价值关系中(C )
A. 只能做价值主体
B. 只能做价值客体
C. 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
D. 只是价值目的,不是价值手段
满分:2分
3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满分:2分
32.二元论的错误在于(C ) 。
A. 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B.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C. 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D. 否认世界有两个本原
满分:2分
33.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B) 。
A. .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 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满分:2分
3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 。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满分:2分
3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D) 。
A. 劳动技能
B. 科学技术
C. 生产管理
D. 生产工具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BCD) 。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 意识活动能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满分:2分
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BD)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 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满分:2分
3.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DCD)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满分:2分
4.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BC) 。
A. 精神的
B. 物质的
C. 实践的
D. 自然的
满分:2分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BD)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满分:2分
6.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BCD) 。
A.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 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 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满分:2分
7.矛盾的同一性是(AC ) 。
A. 不同矛盾的共性
B.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属性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
D.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的趋势
满分:2分
8.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是(CD ) 。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满分:2分
9.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有( ABCD) 。
A. 人之初,性本善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 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满分:2分
10.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 ) 。
A. 个人依赖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
B. 个人代表集体,有个人就不必有集体
C. 集体依赖个人,无个人即无集体
D. 集体代表个人,有集体就不必有个人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1.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无限性。(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有两种,它们是和平交往和战争交往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
A.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 .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满分:2分
2.国家在实质上代表( A) 。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被剥削阶级的利益
C. 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 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满分:2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满分:2分
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 。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2分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B) 。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拆衷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满分:2分
6.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A ) 。
A. 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 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 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 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满分:2分
7.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 。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意识
满分:2分
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满分:2分
9.运动是物质的( B) 。
A. 唯一属性
B. 根本属性
C. 特殊属性
D. 偶然属性
满分:2分
10.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
A.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满分:2分
11.现象是( C) 。
A. 事物内在的联系
B. 事物稳定的联系
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
满分:2分
12.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C) 。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平等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满分:2分
1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满分:2分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A ) 。
A.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满分:2分
15.意识是(C ) 。
A. 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现象
B. 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现象
C. 人类独有的现象
D. 植物.动物.人类普遍具有的现象
满分:2分
16.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A )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满分:2分
17.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2分
18.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原因是(D ) 。
A.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B. 否定事物间的互相区别
C.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D.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满分:2分
19.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区别新生事物与旧事物只能( C) 。
A. 以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
B. 以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C. 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为依据
D. 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满分:2分
20.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 。这是一种( A)
A. 形而上学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满分:2分
2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B ) 。
A. 两种不同的道路
B. 两种不同的状态
C. 两种不同的方式
D. 两种不同的结果
满分:2分
2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D) 。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满分:2分
23.认识的客体是(A )
A. 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 外部自然界
满分:2分
24.社会形态是(B)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D. 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满分:2分
25.社会基本矛盾是(B ) 。
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B. 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矛盾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满分:2分
26.在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A. 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 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满分:2分
27.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C )
A.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满分:2分
2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于(A ) 。
A.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B. 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
C. 个性可以脱离共性而存在
D. 共性可以脱离个性而存在
满分:2分
2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 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满分:2分
30.人在价值关系中(C )
A. 只能做价值主体
B. 只能做价值客体
C. 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
D. 只是价值目的,不是价值手段
满分:2分
3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满分:2分
32.二元论的错误在于(C ) 。
A. 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B.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C. 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D. 否认世界有两个本原
满分:2分
33.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B) 。
A. .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 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满分:2分
3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 。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满分:2分
3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D) 。
A. 劳动技能
B. 科学技术
C. 生产管理
D. 生产工具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ABCD) 。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 意识活动能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满分:2分
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BD)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 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满分:2分
3.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DCD)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满分:2分
4.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BC) 。
A. 精神的
B. 物质的
C. 实践的
D. 自然的
满分:2分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BD)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满分:2分
6.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BCD) 。
A.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 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 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满分:2分
7.矛盾的同一性是(AC ) 。
A. 不同矛盾的共性
B.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属性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
D.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的趋势
满分:2分
8.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是(CD ) 。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满分:2分
9.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有( ABCD) 。
A. 人之初,性本善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 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满分:2分
10.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 ) 。
A. 个人依赖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
B. 个人代表集体,有个人就不必有集体
C. 集体依赖个人,无个人即无集体
D. 集体代表个人,有集体就不必有个人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10分。)
1.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无限性。(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有两种,它们是和平交往和战争交往 。(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