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地理教学论》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随机)第1份

所属学校:东北师范大学 科目:地理教学论 2015-03-17 12:27:24
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进行地理野外观察属于()
A. 地理实物直观手段
B. 地理模像直观手段
C. 地理实验手段
D. 地理模拟手段
满分:3 分
2. 引导学生理解河南省与河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湖南省和湖北省是以地理位置来命名的,这属于地名教学的哪一策略()
A. 突出地理特征
B. 联系地名的含义
C. 展开联想和想象
满分:3 分
3. 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价值观等进行评价的方式是()
A. 档案袋
B. 观察法
C. 谈话法
D. 问卷法
满分:3 分
4. 描述地理景观、地理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地理现象变化过程――属于哪种地理科学的基本过程()
A. 地理分类
B. 地理交流
C. 地理观察
D. 地理推断
满分:3 分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
A. 发展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满分:3 分
6.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属于()知识。
A. 地理规律
B. 地理过程
C. 地理数据
D. 地理名称
满分:3 分
7.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这一研究对象决定了()思维方式是地理独特的视角。
A. 动作
B. 空间
C. 抽象
D. 集中
满分:3 分
8. “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这属于哪类地理特殊能力()
A.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B. 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能力
C. 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
D. 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
满分:3 分
9. 在学习黄土高原景观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现象不只是一种土壤的过量侵蚀,而是一种地形、土壤、生物、水文同步变化的结果,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同步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这培养的是学生的何种思维方式()
A. 整体思维能力
B. 分析综合思维能力
C. 空间思维方式
D. 形象思维
满分:3 分
10. 关于实验方法的操作要点描述不正确的()
A. 人为控制条件,“操纵”自变量,使其产生系统的改变
B. “控制”自变量以外的无关干扰因素,使其保持恒定
C. “观察”自变量是否随因变量的改变而改变
D. 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满分:3 分
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地理规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A. 比较法
B. 例规法
C. 直观法
D. 规例法
满分:3 分
2. 地理学科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容主要可以分为()
A. 地理数据美
B. 地理现象美
C. 地理有序美
D. 地理理论美
满分:3 分
3. 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次要求()
A. 了解
B. 领悟
C. 感受
D. 运用
满分:3 分
4. 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的构成要素()
A. 空间分布格局的观察能力
B. 空间分布格局的想象能力
C. 空间分布格局的概括能力
D. 空间分布格局的预测能力
满分:3 分
5. 关于“地理知识与技能” 的评价要求正确的是()
A. 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和应用状况
B. 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C. 地理情感的形成评价
满分:3 分
6. 地理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
A. 导向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 整体性原则
D. 可行性原则
满分:3 分
7. 下列属于综合的地理过程技能的是()
A. 地理分类
B. 地理问题的形成
C. 研究地区的确定
D. 地理预测
满分:3 分
8.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
A. 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评优、选拔提供参考依据
B. 总体把握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以观的程度和水平
C. 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D. 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满分:3 分
9. 在区域比较中,确定比较标准一般可遵循如下哪些思路()
A. 要素现象或本质的比较
B. 区域概念的比较
C. 类型和结构的比较
D. 状态或过程的比较
满分:3 分
10. 地理分布的教学策略有()
A. 遵循普遍联系、发展变化、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比较法进行地理位置教学,并帮助学生理清地理位置的分析思路
B. 注意运用地图、略图说明地理分布的范围、地域、格局、规律
C. 要注意阐明地理事物分布之间的相关性
D. 根据分布类型确定指导学生掌握空间分布的策略
满分:3 分
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改革开放后,人口从内地向沿海扩散――属于地理过程知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地理因果关系的知识中,蕴涵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演绎与归纳等方法教育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地理位置是指地表某一事物,如国家、区域、居民点、工农业企业、交通运输枢纽、风景旅游点等,与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的总和。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显性方式适合于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这种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进行因地制宜观点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举出正面例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提问、作业、观察等形式,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答案与过程、举手状况、课堂气氛、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表情态度等的确认,这属于诊断性评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问卷法可以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发展轨迹,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包含参与、思考、运用、探究四个层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广义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和学校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落实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教学水平评价是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所谓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空间分布格局的概括能力:是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活动中以地图、图表、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已有表象为根据,通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具有概括性空间结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地理有序美表示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的制约关系、时空节律、现象组合等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阐明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发展的永恒目标和核心线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情感态度调查是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主要手段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中的主体是指教师与家长。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过程”所包含的五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参与是前提,思考和运用是进一步发展,表达是核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人类干预自然过程,从而引起大自然平衡破坏,这是人类最严重的错误。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所谓描述归纳地理过程及其规律的能力,是指较为顺利地描述某个地理事件的空间动态过程并归纳其规律,并依据其规律预测地理空间过程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