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饥渴难忍的旅行者,在物主不在的情况下私取路边房屋中的饮食。此种行为属于()
A. 构成盗窃罪
B. 构成私闯民宅罪
C. 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D. 属于紧急避险,但构成犯罪
满分:5 分
2.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属于()
A. 间接故意犯罪
B. 直接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有认识的过失犯罪
满分:5 分
3. 复杂客体是指()
A. 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 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C. 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犯罪对象
D. 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4.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但又有重要的区别。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二者的区别的是()
A. 认识程度因素不同
B. 意志因素不同
C. 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行为定罪的意义不同
D. 是否负刑事责任不同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5.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 不负刑事责任
B. 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6. 下列哪种犯罪行为应实行属地管辖原则()
A. 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B. 中国人乘坐外国船舶,当船舶行驶于公海上时实施犯罪行为
C. 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法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D. 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在外国实施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满分:5 分
7. 刑法解释的方法可分为()
A. 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B. 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
C. 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D. 一般解释和特殊解释
满分:5 分
8. 单位犯罪和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区别不包括()
A. 产生犯意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B. 承载犯意的最终主体不同
C. 犯罪动机不同
D. 犯罪成员人员要求不同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9.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满分:5 分
10. 行为人是否负刑事责任能力以()为判断标准
A. 辨认能力
B. 控制能力
C.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D. 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及预见能力
满分:5 分
11. 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自离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
B. 甲、乙是事前无同谋的共犯
C. 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D. 乙不构成脱逃罪
满分:5 分
12. ()的行为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最负刑事责任
A. 18周岁以上
B.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D. 不满10周岁
满分:5 分
13. 在我国,要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关键看()
A. 犯罪结果是否发生
B. 犯罪目的是否达到
C. 是否满足构成犯罪的全部要件
D. 行为人是否是故意
满分:5 分
14. 我国刑法的基本任务是用刑罚同()作斗争
A. 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 一切犯罪行为
C. 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D. 一切违法行为
满分:5 分
15. 狭义刑法是指()
A. 治安处罚条例
B. 研究犯罪的科学
C. 刑法典
D. 研究刑罚的科学
满分:5 分
《刑法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二、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V
1. 犯罪故意是故意犯罪存在的主观基础,但故意犯罪是一种罪过心理,犯罪故意是罪过心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2. 犯罪构成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是主观条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3. 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1日起实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4. 病理性醉酒人对在发病期间实施的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5.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饥渴难忍的旅行者,在物主不在的情况下私取路边房屋中的饮食。此种行为属于()
A. 构成盗窃罪
B. 构成私闯民宅罪
C. 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D. 属于紧急避险,但构成犯罪
满分:5 分
2.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属于()
A. 间接故意犯罪
B. 直接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有认识的过失犯罪
满分:5 分
3. 复杂客体是指()
A. 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 一种犯罪行为侵犯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C. 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犯罪对象
D. 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4.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但又有重要的区别。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二者的区别的是()
A. 认识程度因素不同
B. 意志因素不同
C. 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行为定罪的意义不同
D. 是否负刑事责任不同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5.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 不负刑事责任
B. 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6. 下列哪种犯罪行为应实行属地管辖原则()
A. 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B. 中国人乘坐外国船舶,当船舶行驶于公海上时实施犯罪行为
C. 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法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D. 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在外国实施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满分:5 分
7. 刑法解释的方法可分为()
A. 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B. 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
C. 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D. 一般解释和特殊解释
满分:5 分
8. 单位犯罪和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区别不包括()
A. 产生犯意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B. 承载犯意的最终主体不同
C. 犯罪动机不同
D. 犯罪成员人员要求不同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9.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兼从轻原则
满分:5 分
10. 行为人是否负刑事责任能力以()为判断标准
A. 辨认能力
B. 控制能力
C.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D. 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及预见能力
满分:5 分
11. 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自离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
B. 甲、乙是事前无同谋的共犯
C. 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D. 乙不构成脱逃罪
满分:5 分
12. ()的行为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最负刑事责任
A. 18周岁以上
B.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D. 不满10周岁
满分:5 分
13. 在我国,要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关键看()
A. 犯罪结果是否发生
B. 犯罪目的是否达到
C. 是否满足构成犯罪的全部要件
D. 行为人是否是故意
满分:5 分
14. 我国刑法的基本任务是用刑罚同()作斗争
A. 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 一切犯罪行为
C. 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D. 一切违法行为
满分:5 分
15. 狭义刑法是指()
A. 治安处罚条例
B. 研究犯罪的科学
C. 刑法典
D. 研究刑罚的科学
满分:5 分
《刑法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二、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V
1. 犯罪故意是故意犯罪存在的主观基础,但故意犯罪是一种罪过心理,犯罪故意是罪过心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2. 犯罪构成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是主观条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3. 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1日起实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4. 病理性醉酒人对在发病期间实施的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5.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无刑事责任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5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13春天津大学《刑法学》在线作业二
下一篇 : 13春天津大学《刑法学-2》在线作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