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教育信息处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V
1.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佐藤隆博运用熵的概念,给出了各选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量化指标是 。
A. 等价选项个数
B. 题目反应分布
C. 区分度
D. 难度
满分:2 分
2. 考试过程可以看作信息传输过程,试卷为信息源,考生的思维为信道,考生的答卷为接收到的信息。因此,可用 作为评分标准。
A. 互信系
B. 信源
C. 信道
D. 信息流
满分:2 分
3. 根据教材分析所采取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教材分为 。
A.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代表的目标分析和基于教材内容的教材分析
B. 内容结构化为目的的方法和以序列化为目的的方法
C. 基于矩阵的表现方法和基于图形的表现方法
D. 基于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教材内容的演绎的分析方法和基于学习者数据所进行的归纳的教材分析方法
满分:2 分
4. 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是 。
A. 试题的难度影响试题的区分度
B. 试题的难度不影响试题的区分度
C. 试题的区分度影响试题的难度
D. 试题的区分度不影响试题的难度
满分:2 分
5. 信源是 。
A. 信息本身
B. 信息的来源
C. 消息
D. 信息的获取
满分:2 分
6. 目前应用最广的项目反应模型是二级评分的 。
A. 单维线性模型
B. 单维非线性模型
C. 多维线性模型
D. 多维非线性模型
满分:2 分
7. 如果信源中某一消息发生的不确定性越大,一旦它发生,并为收信者收到后,消除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获得的信息也就 。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满分:2 分
华师《教育信息处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24 道试题,共 48 分。)
V
1. 常用的评价领域(分类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A. 内容领域
B. 目标领域
C. 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的结合
D. 内容序列
满分:2 分
2. 模式识别系统一般由 部分组成。
A. 信息的采集与转换
B. 信息的预处理与分析
C. 特征参量的提取
D. 信息的分类与识别
满分:2 分
3. 决定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的三个因素是 。
A. 能力倾向
B. 理解教学能力
C. 教学效率
D. 教学质量
满分:2 分
4. 用于教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
A. 教材是一种系统
B. 教材中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实现教材中各要素的系统化而构成教材的过程中,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甚为重要
C. 决定教材分析的教材观
D. 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满分:2 分
5. 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题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
A. 难度
B. 区分度
C. 信度
D. 效度
满分:2 分
6. 根据信道的用户多少,可以分为 。
A. 两端(单用户)信道
B. 多端(多用户)信道
C. 无反馈信道
D. 反馈信道
满分:2 分
7. 类别量表具有 和 两种功能。
A. 标记
B. 判断
C. 分类
D. 计量
满分:2 分
8. ISM方法是一种宏观性要素模型法,主要揭示系统各要素间的 等定性关系。
A. 因果关系
B. 并列关系
C. 前提关系
D. 从属关系
满分:2 分
9. 估计信度常用的方法有:
A. 基为
B. 再测信度
C. 复本信度
D. 分半信度
满分:2 分
10. 根据测量的精确程度,史蒂文斯(Stevens,S.S.)将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
A. 类别量表
B. 等级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满分:2 分
11. 一般统计资料可能有三种误差:
A. 抽样误差
B. 随机误差
C. 行为误差
D. 系统误差
满分:2 分
12. 估计威布尔分布各参数的常用方法是 。
A. 概率纸法
B. 中值法
C. 矩法
D. 极大似然法
满分:2 分
13. 信息熵有哪几种物理含义?
A. 信息熵H(X)是表示信源输出后,每个消息(或符号)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B. 信息熵H(X)是表示信源输出前,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
C. 用信息熵H(X)来表征变量X的随机性。
D. 信息熵是信源的平均不确定的描述。
满分:2 分
14. 概念图的类型有 。
A. 程序图
B. 过程图
C. 关联树表
D. 分类表
满分:2 分
15. 误差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A. 测验自身引起的误差
B. 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
C. 被试本身引起的误差研究者计算出现的误差
满分:2 分
16. 考察一个测验有效程度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相应地也就把测验的效度分为三个类型:
A. 数量效度
B. 内容效度
C. 结构效度
D. 效标关联效度
满分:2 分
17. 在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宏观或微观系统模型时,需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 简化系统结构,探讨系统内核。
B. 构造预测模型,进行预报控制。
C. 进行数值分类,构造分类模式。
D. 综合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分布。
满分:2 分
18. 在IRT理论中,项目的参数有 。
A. 区分度
B. 鉴别力
C. 难度
D. 猜测系数
满分:2 分
19. 应答分析系统的教育特性主要表现在:
A. 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不同,学生使用应答器回答问题是独立地完成的,与其他学生间不产生任何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认知的,也包括情感的。
B. 系统不仅能知道某一位学生,在某一时刻对某一问题的应答结果,还能知道全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累积。
C. 可对每一位学生的应答数据进行实时记录。这种记录包括应答结果和应答时间特性等诸项内容。应答时间是一种应答过程的时间特性,它包括个别应答的时间特性和累积应答的时间特性。
D. 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勤学好问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
满分:2 分
20. 属于教育信息传输子系统的是 。
A. 黑板
B. 录像设备
C. 幻灯
D. 计算机
满分:2 分
21. 从史氏对测量下的定义可以看出,测量包括三个要素:
A. 事物的属性
B. 数字
C. 数量
D. 规则
满分:2 分
22. 教育信息源有哪三种?
A. 广义的教育信息源
B. 狭义的教育信息源
C. 中义的教育信息源
D. 实态教育信息源
满分:2 分
23. 影响信度的主要原因有:
A. 题目越多,试题的取样越适当
B. 题目越少,试题的取样越适当
C. 题目越多,测验分数受猜测因素的影响越小
D. 题目越多,测验分数受猜测因素的影响越大
满分:2 分
24. 对于多项选择题来说, 综合评价指标是对题目各选项的有效性做出评价的方法。
A. 难度
B. 区分度
C. 题目反应分布模式分析方法
D. 效度
满分:2 分
华师《教育信息处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V
1. 定量分析主要是对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分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S--P--T表的制作时,时间矩阵二值化(只用0、1表示)这一步中,首先为每个问题确定时间阈值(可以求平均获得,也可由教师给定),应答时间大于时间阈值的,二值化数据取0,小于或等于时间阈值的,二值化数据取1。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概念图,即指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结构化地描述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各种图表。这里所指的“关系”,不包括心理层级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S―P表是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藤田广一教授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将学生(Student) 和学生对每一问题(Problem)的得分情况依据一定的法则排成的学生―问题得分二维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信息传输子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因子分析就是通过寻找众多变量的公共因素来简化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的一种方法。它将多个变量综合起来,探寻原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形成性测验(练习习题测验、学习诊断等)得到的信息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诊断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信息就是消息或者信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卡罗尔模型涉及五个因素,能力倾向、理解教学的能力和毅力属于外部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在一般情况下获得的信息量是两熵之差,并不是信息熵本身。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卡罗尔(John B.Carroll)以时间概念为中心,提出了学校学习模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由于信息的大小与信源的不确定性有关,因此,研究信息的度量就变成了研究信源的不确定性的度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任何两次测量所产生的误差相互独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多元统计分析一般不对数据作统计模型假设,而直接从实际出发,考察和分析大量数据的结构和特征,从中提取主要而准确的信息。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与效标关联效度相比,内容效度是次要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信源在单位时间内输出的熵(或平均信息量)称为信源的熵速率,信源熵速率也叫信息速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误差是指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值之差,它反映某客观现象的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可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V
1.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佐藤隆博运用熵的概念,给出了各选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量化指标是 。
A. 等价选项个数
B. 题目反应分布
C. 区分度
D. 难度
满分:2 分
2. 考试过程可以看作信息传输过程,试卷为信息源,考生的思维为信道,考生的答卷为接收到的信息。因此,可用 作为评分标准。
A. 互信系
B. 信源
C. 信道
D. 信息流
满分:2 分
3. 根据教材分析所采取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教材分为 。
A.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代表的目标分析和基于教材内容的教材分析
B. 内容结构化为目的的方法和以序列化为目的的方法
C. 基于矩阵的表现方法和基于图形的表现方法
D. 基于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教材内容的演绎的分析方法和基于学习者数据所进行的归纳的教材分析方法
满分:2 分
4. 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是 。
A. 试题的难度影响试题的区分度
B. 试题的难度不影响试题的区分度
C. 试题的区分度影响试题的难度
D. 试题的区分度不影响试题的难度
满分:2 分
5. 信源是 。
A. 信息本身
B. 信息的来源
C. 消息
D. 信息的获取
满分:2 分
6. 目前应用最广的项目反应模型是二级评分的 。
A. 单维线性模型
B. 单维非线性模型
C. 多维线性模型
D. 多维非线性模型
满分:2 分
7. 如果信源中某一消息发生的不确定性越大,一旦它发生,并为收信者收到后,消除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获得的信息也就 。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满分:2 分
华师《教育信息处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24 道试题,共 48 分。)
V
1. 常用的评价领域(分类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A. 内容领域
B. 目标领域
C. 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的结合
D. 内容序列
满分:2 分
2. 模式识别系统一般由 部分组成。
A. 信息的采集与转换
B. 信息的预处理与分析
C. 特征参量的提取
D. 信息的分类与识别
满分:2 分
3. 决定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的三个因素是 。
A. 能力倾向
B. 理解教学能力
C. 教学效率
D. 教学质量
满分:2 分
4. 用于教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
A. 教材是一种系统
B. 教材中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实现教材中各要素的系统化而构成教材的过程中,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甚为重要
C. 决定教材分析的教材观
D. 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满分:2 分
5. 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题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
A. 难度
B. 区分度
C. 信度
D. 效度
满分:2 分
6. 根据信道的用户多少,可以分为 。
A. 两端(单用户)信道
B. 多端(多用户)信道
C. 无反馈信道
D. 反馈信道
满分:2 分
7. 类别量表具有 和 两种功能。
A. 标记
B. 判断
C. 分类
D. 计量
满分:2 分
8. ISM方法是一种宏观性要素模型法,主要揭示系统各要素间的 等定性关系。
A. 因果关系
B. 并列关系
C. 前提关系
D. 从属关系
满分:2 分
9. 估计信度常用的方法有:
A. 基为
B. 再测信度
C. 复本信度
D. 分半信度
满分:2 分
10. 根据测量的精确程度,史蒂文斯(Stevens,S.S.)将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
A. 类别量表
B. 等级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满分:2 分
11. 一般统计资料可能有三种误差:
A. 抽样误差
B. 随机误差
C. 行为误差
D. 系统误差
满分:2 分
12. 估计威布尔分布各参数的常用方法是 。
A. 概率纸法
B. 中值法
C. 矩法
D. 极大似然法
满分:2 分
13. 信息熵有哪几种物理含义?
A. 信息熵H(X)是表示信源输出后,每个消息(或符号)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B. 信息熵H(X)是表示信源输出前,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
C. 用信息熵H(X)来表征变量X的随机性。
D. 信息熵是信源的平均不确定的描述。
满分:2 分
14. 概念图的类型有 。
A. 程序图
B. 过程图
C. 关联树表
D. 分类表
满分:2 分
15. 误差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A. 测验自身引起的误差
B. 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
C. 被试本身引起的误差研究者计算出现的误差
满分:2 分
16. 考察一个测验有效程度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相应地也就把测验的效度分为三个类型:
A. 数量效度
B. 内容效度
C. 结构效度
D. 效标关联效度
满分:2 分
17. 在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宏观或微观系统模型时,需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 简化系统结构,探讨系统内核。
B. 构造预测模型,进行预报控制。
C. 进行数值分类,构造分类模式。
D. 综合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分布。
满分:2 分
18. 在IRT理论中,项目的参数有 。
A. 区分度
B. 鉴别力
C. 难度
D. 猜测系数
满分:2 分
19. 应答分析系统的教育特性主要表现在:
A. 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不同,学生使用应答器回答问题是独立地完成的,与其他学生间不产生任何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认知的,也包括情感的。
B. 系统不仅能知道某一位学生,在某一时刻对某一问题的应答结果,还能知道全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累积。
C. 可对每一位学生的应答数据进行实时记录。这种记录包括应答结果和应答时间特性等诸项内容。应答时间是一种应答过程的时间特性,它包括个别应答的时间特性和累积应答的时间特性。
D. 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勤学好问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
满分:2 分
20. 属于教育信息传输子系统的是 。
A. 黑板
B. 录像设备
C. 幻灯
D. 计算机
满分:2 分
21. 从史氏对测量下的定义可以看出,测量包括三个要素:
A. 事物的属性
B. 数字
C. 数量
D. 规则
满分:2 分
22. 教育信息源有哪三种?
A. 广义的教育信息源
B. 狭义的教育信息源
C. 中义的教育信息源
D. 实态教育信息源
满分:2 分
23. 影响信度的主要原因有:
A. 题目越多,试题的取样越适当
B. 题目越少,试题的取样越适当
C. 题目越多,测验分数受猜测因素的影响越小
D. 题目越多,测验分数受猜测因素的影响越大
满分:2 分
24. 对于多项选择题来说, 综合评价指标是对题目各选项的有效性做出评价的方法。
A. 难度
B. 区分度
C. 题目反应分布模式分析方法
D. 效度
满分:2 分
华师《教育信息处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V
1. 定量分析主要是对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分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S--P--T表的制作时,时间矩阵二值化(只用0、1表示)这一步中,首先为每个问题确定时间阈值(可以求平均获得,也可由教师给定),应答时间大于时间阈值的,二值化数据取0,小于或等于时间阈值的,二值化数据取1。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概念图,即指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结构化地描述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各种图表。这里所指的“关系”,不包括心理层级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S―P表是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藤田广一教授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将学生(Student) 和学生对每一问题(Problem)的得分情况依据一定的法则排成的学生―问题得分二维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信息传输子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因子分析就是通过寻找众多变量的公共因素来简化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的一种方法。它将多个变量综合起来,探寻原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形成性测验(练习习题测验、学习诊断等)得到的信息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诊断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信息就是消息或者信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卡罗尔模型涉及五个因素,能力倾向、理解教学的能力和毅力属于外部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在一般情况下获得的信息量是两熵之差,并不是信息熵本身。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卡罗尔(John B.Carroll)以时间概念为中心,提出了学校学习模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由于信息的大小与信源的不确定性有关,因此,研究信息的度量就变成了研究信源的不确定性的度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任何两次测量所产生的误差相互独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多元统计分析一般不对数据作统计模型假设,而直接从实际出发,考察和分析大量数据的结构和特征,从中提取主要而准确的信息。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与效标关联效度相比,内容效度是次要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信源在单位时间内输出的熵(或平均信息量)称为信源的熵速率,信源熵速率也叫信息速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误差是指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值之差,它反映某客观现象的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可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