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满分:5 分
2.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满分:5 分
3.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满分:5 分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A. 本质
B. 基础
C. 动力
D. 升华
满分:5 分
5. 唯物辩证法认为的矛盾是
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满分:5 分
6.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 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7.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
B.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 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满分:5 分
8.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
A. 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B. 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
C. 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 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满分:5 分
9.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 客观世界
B. 感觉
C. 思维
D. 实践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A.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 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满分:5 分
1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满分:5 分
13. 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
A. 对旧事物全盘抛弃
B. 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
C. 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 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
满分:5 分
14.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满分:5 分
15.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 向任何一个方面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 由坏到好的转化
D. 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
满分:5 分
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V
1.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B.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D. 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区别
E.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
满分:5 分
2. 依据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联系具有普遍性
B. 联系具有客观性
C.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
E. 任何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满分:5 分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A. 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
B. 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C.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D. 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E. 坚持实事求是
满分:5 分
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E.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满分:5 分
5.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对待条件的正确态度是
A. 要承认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的
B. 要承认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 要勇敢抛弃一切条件对我们行动的限制
D.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坐等条件成熟
E.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满分:5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V
1.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满分:5 分
2.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满分:5 分
3.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满分:5 分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其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A. 本质
B. 基础
C. 动力
D. 升华
满分:5 分
5. 唯物辩证法认为的矛盾是
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满分:5 分
6.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 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7.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
B.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 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满分:5 分
8.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
A. 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B. 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
C. 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 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满分:5 分
9.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 客观世界
B. 感觉
C. 思维
D. 实践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A.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 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满分:5 分
1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满分:5 分
13. 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就是指
A. 对旧事物全盘抛弃
B. 事物中好和坏两个方面相结合
C. 既克服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 保留旧事物原有的一切东西
满分:5 分
14.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满分:5 分
15.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 向任何一个方面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 由坏到好的转化
D. 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
满分:5 分
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V
1.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B.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D. 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的区别
E.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
满分:5 分
2. 依据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联系具有普遍性
B. 联系具有客观性
C.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
E. 任何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满分:5 分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A. 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
B. 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C.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D. 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E. 坚持实事求是
满分:5 分
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E.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满分:5 分
5.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对待条件的正确态度是
A. 要承认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的
B. 要承认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 要勇敢抛弃一切条件对我们行动的限制
D.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坐等条件成熟
E.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满分:5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北京语言大学13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4
下一篇 : 北京语言大学13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