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浙江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离线作业

所属学校:浙江大学 科目:语言学概论 2014-05-27 09:15:00

第三章~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词类   词在句法结构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类型。

2.语法形式   借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载体或形式,如-s是表示复数的形式。

3.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的类型,如单数、复数构成数范畴。

4.预设   不是由断言表达的句子的背景信息。

5.蕴含   通过句子表达的句子的基本意义更上一个层次的意义。

6.歧义  同一个语言单位可以表达两种以上意义的现象。

7.记号   文字构成形体中不表音义的特殊符号,如汉字中的“工”等。

8.拼音文字  只是记录语言符号的声音成分的文字类型,如英文等。

9.他源文字  以别的文字为基础构造的文字符号系统,如日文等。

二、分析题

1.以汉语中的词语“偶然”与“偶尔”为例,说明采用哪一种词类分析标准分析最好。

答:这两个词在意义和形态上难有准确而具体的区别。只能采用功能或分布分析法判断它们的类别。它们都能做状语。但有以下不同:

   (1)偶然可以受副词“很”、“不”等修饰,偶尔不可以;

   (2)偶然可以做定语,偶尔不可以;

   (3)偶然可以做补语,偶尔不可以;

   结论: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2.以英语为例,说明“时”范畴的表现。

答:传统语法时态定义为“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语法范畴”,认为时态可以用来区分时间,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现在时表示现在时间,过去时表示过去时间。。


3.请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复杂短语,多义的请多分。

  (1)她 一直 住 在 热闹非凡 的 南京路 上

  (2)两个 学校的 老师 都 参加了 植树 活动

答:

  (1)她 一直 住 在 热闹非凡 的 南京路 上

       | 主|        谓                     |

          |  偏|     正                    |

              |  述|         宾            |

                    |    偏    |   正      |

                               |  偏   |正 |

  (2)两个学校的老师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       主    |      谓        |

     A  | 偏|    正  | |偏|     正      |

           | 偏| 正  |   | 述 |  宾     |

                             | 偏 |正 |

4.设有语义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请提取它们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并通过矩阵图的形式,用“+”表示具备该义素,用“-”好表示不具备该义素,分析上述四个词的义素特征。

共同义素:  同胞      区别义素1  男性    区别义素2  年长    

答:

  共同义素:  同胞      区别义素1  男性    区别义素2  年长    

哥哥              +                     +                  +        

弟弟              +                     +                  -        

姐姐              +                     -                  +      

妹妹              +                     -                  -      

                                                                                                               

答:

(1)上下落差大。反义词――浅。

  (2)含有某种成分多。反义词――淡。

  (3)平面距离大。反义词――近。


6.分析下列汉字,给它们进行造字法的分类。

  桥   人     水     钟     字     磊     上     旦      尖

答:象形:人、水     指事:上、旦    会意:字、尖    形声:桥、钟


7.请给下面的几种文字符号进行归类:

日文   汉字   英文    希腊文     古埃及文字      韩文

答:

(1)自源文字:汉字   古埃及文字

(2)拼音文字:日文   英文  希腊文   韩文

三、问答题

1.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有什么不同。

答:词汇意义是词汇成分具有的内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过程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的抽象的苟能;词汇意义以词语成分形式独立存在的,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等的分别,但语法意义是必须出现在句子层面的关系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句子中的成分,但没有理性意义与附加色彩等的区别。


2.词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还是语法学家自创的对象?为什么?

答:词类是词语功能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如何认识和描写它们,却不是它们自身就可以表现的,而要具体的语言学者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表现。每一个词都具有它自身的带有类型意义的功能,同类同能的词便聚合成一类而构成词类。研究它们有助于认识词语这一本身属性,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描写研究更高层面的语法结构与关系,对语言教学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3.你对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汉字简化工作怎样看?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繁简字之争有什么意见呢?

答:汉字简化工作是当时社会形势下应该采取的一种文字改革措施,它对普及广大民众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识字率,提高当时公务人员的文化素质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另外,汉字简化工作总体上看是符合汉字简化的发展趋势的。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繁简字争论,特别是主张恢复繁体字,或写简识繁等,应该是误解了汉字简化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误解了两岸字体差异的历史背景,误解了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恢复繁体字,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不必要,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混乱,产生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第六章(语用学)、第七章(历史语言学)、第八章(应用语言学)、第九章(心理语言学)

一、名词解释

1.洋泾浜语  洋泾浜是上海外滩的一个地方,鸦片战争后,这里是外国商人居住地,外国人和当地人在交往中形成了一种混杂着汉语成分的英语。这就是洋泾浜英语。后专指那些由不 同语言混杂而成,与洋泾浜性质相同的交际工具。

2.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等就是从古拉丁语分化而来的。

3.外来词   指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如沙发、夹克等。

4.综合性语言  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3分)如俄语、德语等。

5.社会方言   共同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社会分工或因素相关的功能系统,如专业语言、黑话等。

6.话轮   话语语言学的一个概念,指构成会话的基本单位,一般一个完整会话由两个话轮构成。

二、分析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新闻,分析其中言语行为的变化及其产生效果的原因:

某城市地铁站内有一位盲人坐在地上乞讨,放在面前的纸牌上写道:“我是盲人,请各位给我点钱买饭吃。”但过客反映冷淡。后来一位路过的人,将牌子上的字改作:“现在已经是春天,可是我看不到。”路人看过,不少人掏出了钱。

答:原来的用于直接乞讨,不易产生同情;后者则以与常人感受对比说话,更能打动路人心理,产生恻隐同情。

2.阅读下面这段新闻,就其间反映的与语言符号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本报讯 8月6日,海口市交警部门做出了删除所有带“4”的新车号牌的决定后,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讨论删“4”迷信与顺应民心之争的风波,正反双方据理力争,争论愈演愈烈。昨日下午,海口交巡警专门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针对新车牌删“4”引发的争议作出了官方的解释,删“4”既不是信奉迷信,也没有浪费牌号资源,反映了众多市民的意愿。               (《海南特区报》)

答:同音忌讳。反映了汉民族民间存在的语言忌讳心理.

3.话语形式与语境有紧密的联系,请以“欢迎”为题,构拟与以下两个语境相关的欢迎辞:

 (1)邀请老同学到家里做客时:                      

 (2)高级宾馆迎宾小姐对客人说时:  

 答:(1)有空到我家坐坐

    (2)欢迎光临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照文意衔接的要求,在提供的四种选择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填在横线上。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            ,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甲.一阵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乙. 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

  丙.一群欢叫的大雁刚刚从高空飞过  丁.一堆堆积雪刚刚融化

答: 乙

三、问答题

1.简述四种关于语言获得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

(2)强化说。跟模仿说有联系,认为儿童除了模仿,更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

(3)天赋说。认为人的语言知识至少有一部分,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

(4)认知说。认为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既有遗传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作用,或者说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2.语言发展演变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有四个特点:

第一是渐变性.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

第二是不平衡性。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有人曾对不同语言中的215个常用词(其中主要是基本词)在一千年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过统计,发现汉语和法语79%未发生变化,英语85%未发生变化,德语78%未发生变化,罗马尼亚语77%未发生变化,葡萄牙语82%未发生变化,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5%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基本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正因如此,人们把语法和基本词汇看作决定一个语言基本面貌的最为稳定的部分。

第三是相关性。例如:在12世纪以前汉语没有轻声。大约在12世纪前后,轻声这种语音现象才出现。轻声是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是声调的轻化。当某些音节读轻声的时候,往往使这一音节的元音发生央化、脱落等变化。比如结构助词“的”原来读作[ti],因轻声而读作[te];结构助词“得”原来读作[tei]或[te],因轻声而读作[te]。由于轻声现象的出现,使本来读音并不相同的“的”和“得”在语音上合流了。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音强的变化带来元音的变化,再由元音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词汇和语法。

第四是规律性。如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其韵母是[am]。[am]在今天北京话中演变为[an],在今天上海话、福州话中分别演变为[E]、[aN],但是从中古到现在的广州话则没有发生变化,仍读[am]。例如:

北京话 上海话 福州话 广州话

担 tan    tE    taN    tam

谈 t'an   dE    taN    t'am

蓝 lan    lE     laN    l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到今天的北京话、上海话、福州话、广州话的韵母演变规律,并可据此写出古今的语音演变公式:

中古[am]?北京话[an]、上海话[E]、福州话[aN]、广州话[am]

或是写出这些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公式:

北京话[an]?上海话[E]?福州话[aN]?广州话[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到今天的北京话、上海话、福州话、广州话的韵母演变规律,并可据此写出古今的语音演变公式和这些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3.语言会随着社会分化的不同类型而产生不同的分化,主要结果有哪些?

答:一、是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产生地域方言甚至亲属语言;

  二、是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4.思维与语言之间有哪些主要不同?

答:第一,功能上不同。思维是服务对象,语言是工具。

   第二,单位不对等(范畴上不同)。概念、判断、推理与词语、句子、复句等并不对应。

   第三,思维没有民族性,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性。


5.什么是礼貌原则?请简单说明礼貌原则的内容。

答:所谓礼貌原则就是会话活动中会话得以顺利进行时需要的礼貌性的话语原则,一般需要言语形式表现。

从其形式和内容上看,一般礼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