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所属学校:南开大学 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15-01-15 14:18:00
一、单选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V
1.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改变的
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满分:1分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满分:1分
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
A.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合
满分:1分
4.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C.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满分:1分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B)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分
6.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B)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
满分:1分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B)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市场经济还是封闭的自然经济
满分:1分
8.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A)
A.生产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发展史
C.国家政权更迭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
满分:1分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D)
A.任何历史时代
B.奴隶社会以后
C.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
满分:1分
10.人们为了获得知识(C)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分
11.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
满分:1分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满分:1分
13.事物的质是指(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满分:1分
1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A)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满分:1分
15.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D)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满分:1分
16.从本质上看,认识是(B)
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满分:1分
17.世界观就是(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满分:1分
18.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满分:1分
19.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C)
A.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分
20.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C)
A.分析方法
B.综合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满分:1分
21.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满分:1分
2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C)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C.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D.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满分:1分
2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1分
24.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A)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思想范畴
D.广泛的社会范畴
满分:1分
25.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C)
A.劳动对象系统
B.信息传递系统
C.生产工具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满分:1分
26.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C)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分
27.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D)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满分:1分
2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分
29.认识的本质是(C)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分
30.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A)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满分:1分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满分:1分
3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世界观
满分:1分
3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B)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分
3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
满分:1分
3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C)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分
36.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满分:1分
37.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
C.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
D.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
满分:1分
38.认识主体是指(C)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认得主观精神世界
满分:1分
39.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切知识的总汇
C.智慧
D.各门科学
满分:1分
40.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D)
A.血缘亲族关系
B.政治思想关系
C.阶级压迫关系
D.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分
41.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
A.自然科学
B.哲学和宗教
C.政治思想
D.道德和艺术
满分:1分
42.“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1分
4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B)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满分:1分
4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C)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满分:1分
45.否定之否定规律(B)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满分:1分
46.从本质上看,国家是(C)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
满分:1分
47.人脑是(C)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的源泉
C.思维的物质器官
D.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分
4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B)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1分
4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
A.实践—认识—实践
B.感觉—知觉—表象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分
50.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