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1538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
A. 超街碧冈
B. 风瓣闻闽
C. 阁围屈觉
D. 辩凤国裹
满分:4 分
2.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情况中没有( )
A. 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 加上词头词尾
C. 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D. 用两个同音词合成。
此题选: D 满分:4 分
3. 常见古书术语错误的是:()
A. 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B. 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同音字。
C. 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D. 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满分:4 分
4. 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
A. 《康熙字典》
B. 《汉语大字典》
C. 《中华字海》
D. 《词源》
满分:4 分
5. 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
A. 八卦说
B. 结绳说
C. 仓颉造字说
D. 图画说
此题选: D 满分:4 分
6.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满分:4 分
7. 常见古书术语错误的是:( )
A.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 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 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反义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4 分
8. 古汉语的修辞方法不包括 ( )
A. 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 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C. 指代,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
D. 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满分:4 分
9. 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
A.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 伯牛有疾,子问之。
C.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满分:4 分
10.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满分:4 分
古代汉语(下)1538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二、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朱熹作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音序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音辨别本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语义上表主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汉语拼音的三种编排方式是音序、部首和音序、编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八韵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注解古书开始于唐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臭”古义是难闻的气味,今义是气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律诗最终完成于唐末的沈 期、宋之问之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唐代开始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一般到个别。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探讨词的本意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清代阮元《经籍 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
A. 超街碧冈
B. 风瓣闻闽
C. 阁围屈觉
D. 辩凤国裹
满分:4 分
2.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情况中没有( )
A. 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 加上词头词尾
C. 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D. 用两个同音词合成。
此题选: D 满分:4 分
3. 常见古书术语错误的是:()
A. 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B. 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同音字。
C. 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D. 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满分:4 分
4. 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
A. 《康熙字典》
B. 《汉语大字典》
C. 《中华字海》
D. 《词源》
满分:4 分
5. 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
A. 八卦说
B. 结绳说
C. 仓颉造字说
D. 图画说
此题选: D 满分:4 分
6.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满分:4 分
7. 常见古书术语错误的是:( )
A.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 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 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反义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4 分
8. 古汉语的修辞方法不包括 ( )
A. 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 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C. 指代,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
D. 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满分:4 分
9. 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
A.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 伯牛有疾,子问之。
C.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满分:4 分
10.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满分:4 分
古代汉语(下)1538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判断题
二、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朱熹作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音序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音辨别本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语义上表主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汉语拼音的三种编排方式是音序、部首和音序、编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八韵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注解古书开始于唐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臭”古义是难闻的气味,今义是气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律诗最终完成于唐末的沈 期、宋之问之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唐代开始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一般到个别。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探讨词的本意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清代阮元《经籍 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古今声调的变化: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类。从元代以后,北方话中不仅入声韵消失了,而且入声调也转入了其他的声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12秋四川大学《管理会计2141》第1次作业
下一篇 : 12秋四川大学《管理经济学1460》第1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