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四川大学《刑法学(Ⅰ)1005》第1次作业

所属学校:四川大学 科目:刑法学(Ⅰ)1005 2015-03-17 18:49:26
《刑法学》第1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内,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 )
A. 15年有期徒刑
B. 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C. 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D. 无期徒刑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 甲在13周岁时抢劫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抢劫罪数额应为( )。
A. 14500元
B. 12500元
C. 9500元
D. 4000元
满分:2 分
3. 下列量刑情节中,可在法定刑范围以外裁量刑罚的是( )
A. 从轻处罚情节
B. 从重处罚情节
C. 减轻处罚情节
D. 免除处罚情节
满分:2 分
4. 甲、乙同乘一列火车。甲以为乙的手提包里有钱财,于是趁乙上厕所之机,拿走了乙的手提包。事实上乙的手提包内没有财物,只有一把手枪。甲的行为( )。
A. 构成盗窃枪支罪
B. 构成盗窃罪
C. 构成抢夺罪
D. 构成抢夺枪支罪
满分:2 分
5. 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刑法典
B. 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罚
C. 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D. 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事责任
满分:2 分
6. 古某,女,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但死刑执行书因故迟迟未下达。待到死刑执行之时,法医发现其于等候执行期间与看守她的狱警夏某通奸,现已有身孕。该案如何处理( )
A. 不能执行死刑,因刑法规定死刑不适用于已怀孕的妇女。应立即停止执行并将情况上报。
B. 可以执行死刑,刑法规定死刑不适用于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古某怀孕是在审判之后。
C. 可以执行死刑,只是要等到古某生产之后一定时间。
D. 可以执行死刑,因其是与狱警通奸而怀孕,其行为带在规避刑法的性质。
满分:2 分
7.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之一是( )。
A. 犯罪的主体不同
B. 犯罪的结果不同
C. 犯罪行为不同
D. 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8. 施某犯贪污罪,被判无期徒刑。服刑12年后,因表现良好而获假释。在假释考验期内的第6年,施某故意致人重伤,被判刑9年。根据刑法规定,对施某应撤销假释,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对施某应适用何种刑罚幅度或刑种?( )
A. 应在9年以上20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B. 应在9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C. 应在12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D. 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9.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 )。
A.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损害的
C.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D.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损害的
满分:2 分
10.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主要区别是( )不同。
A. 危害结果是否发生的意义
B. 危害结果的内容
C.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
D.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1.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
A. 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 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满分:2 分
12. 吴某因犯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分别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和3000元罚金。对此,应按照( )决定执行的刑罚
A. 吸收原则
B. 限制加重原则
C. 折衷原则
D. 并科原则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3. 王某将赵某杀死后逃往外地,因惧怕从重处罚,就给原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打了一个电话,如实交待了自己所犯的杀人罪行。王某在投案自首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王某的行为( )。
A. 属于立功表现
B. 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C. 犯罪的结果不同
D. 犯罪行为不同
满分:2 分
14. 下列犯罪人中,不适用假释的是( )。
A. 主犯
B. 教唆犯
C. 累犯
D. 首犯
满分:2 分
15. 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
A. 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 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 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满分:2 分
16. 甲带邻居家5岁小孩到游泳池游泳,因大意未看护好该小孩致其溺水死亡,甲因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 法律的规定
B. 职务或业务的要求
C. 法律行为的义务
D. 先前行为的义务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B.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C.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D.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8. 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自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孙某的行为属于(  )。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杀人
D. 不构成犯罪
满分:2 分
19. 犯罪的根本特征是( )。
A.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应受刑罚惩罚性
D. 主观罪过性
满分:2 分
20.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 ),应当负刑事责任。
A. 聚众哄抢罪
B. 抢夺罪
C. 绑架罪
D. 贩卖毒品罪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1. 在刑法空间效力问题上,主张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领域还是外国领域,只要危害本国或本国公民的利益,均应适用本国刑法的原则,称为(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满分:2 分
22. 李某欲到王家盗窃,正在翻箱倒柜时,忽听到屋外有多人脚步声,只好仓皇逃走。李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既遂
满分:2 分
23. 甲欲杀害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着一条小河举枪向乙射击,由于距 离较远,光线较暗,甲对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还是抠动扳机向乙射击,此时,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满分:2 分
24.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B.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C.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D. 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5. 某甲实施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事实是( )。
A. 发生在荒野
B. 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C. 发生在“严打”期间
D. 被害人是盲人
满分:2 分
26. 冬季某日,爆炸工某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其同事的饭盒,放在炉子上加热,以致发生爆炸事故,某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间接故意
D. 意外事件
满分:2 分
27.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 )。
A. 适用我国刑法
B. 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C. 有条件地适用我国刑法
D. 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不适用我国刑法
满分:2 分
28.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依法( )。
A.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可以免除处罚
D. 应当免除处罚
满分:2 分
29. 甲与乙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引起殴斗。在殴斗过程中,甲拿刀朝乙肚子上猛刺一刀后逃走,致乙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在主观上属于(   )。
A. 过于自信的过失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直接故意
D. 间接故意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30.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的是( )。
A.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的
B.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
C.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
D.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刑法学》第1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
A. 目的相同
B. 行为的对象相同
C. 前提相同
D. 危害来源相同
满分:2 分
2.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
A. 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
B. 尾随被害人的行为
C. 守候被害人的行为
D. 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
满分:2 分
3. 我国罪责刑相适应要求( )。
A. 重罪重罚
B. 轻罪轻罚
C. 罪刑相称
D. 罚当其罪
满分:2 分
4. 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
A. 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 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 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 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满分:2 分
5. 某甲骑车回家时主动与一外地女青年乙交谈,得知乙迷路后表示愿意带她找目的地。乙于是同意。两人找到天黑,仍未找到目的地,甲见四周无人,乙姿色尚可,便将其拖至一小树林,实施了强奸。完事后怕乙告发,便起杀人灭口的念头,从地上捡起一砖头猛砸乙的头部,将其打死后离去,临走时还拿走乙的手提包,内有现金1500元。某甲的行为构成哪些罪?
A. 强奸罪
B. 抢劫罪
C. 故意杀人罪
D. 盗窃罪
满分:2 分
6. 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A. 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 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 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 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满分:2 分
7. 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
A. 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 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 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 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满分:2 分
8. 下列刑法基本原则中,属于刑法典明文规定的是( )。
A. 罪刑法定原则
B.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满分:2 分
9. 以下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在某钟表店购物时,乘营业员不注意之机,从柜台内将一只价值高昂的手表拿出偷偷握在手中,然后在柜台边假装和其朋友选购其他钟表。在营业员高呼“有人偷手表”之后,甲马上将手表交给钟表店保安,并说了一声“开个玩笑”,就试图离开,但被保安拦住。甲的行为属于盗窃罪未遂
B. 乙与张三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乙得知张三独自在家,便携带匕首向张三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 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乙不是犯罪中止
D. 赵某持刀闯入女友钱某家中,声称要挖出她的双眼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当减轻处罚
满分:2 分
10. 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 甲欲杀害其仇人张三,某日8时对其所喝牛奶下毒,1小时后毒性必定发作,张三一定会死。但张三服毒后坐飞机去外地出差,8时45分飞机故障坠毁,张三死亡。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
B. 乙欲杀其仇人赵某,在河边对其砍了10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赵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2小时后,赵某自己醒来,误将沙砾吸入喉咙,窒息死亡。赵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丙故意伤害田某,田某受轻伤入院治疗,当晚医院发生原因不明的火灾,田某被烧死,丙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无须对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D. 丁基于杀害的意思,对被害人李某使用暴力,后者重伤后昏迷,丁即将其扔下深渊。事后查明:李某是在被抛弃时碰上巨石而摔死的。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数罪并罚
满分:2 分
11. 罪责刑相适应要求( )。
A. 重罪重罚
B. 轻罪轻罚
C. 罪刑相称
D. 罚当其罪
满分:2 分
12. 甲意图杀死其妻,误以碱面为砒霜放入其妻粥中,其妻安燃无事。甲的行为属于( )。
A. 对象错误
B. 故意犯罪
C. 意外事件
D. 手段错误
满分:2 分
13.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
A. 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B. 鲜明的阶级性
C. 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D. 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利益的广泛性
满分:2 分
14.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中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 )。
A. 不满14周岁的人
B. 又聋又哑的人
C. 生理性醉酒的人
D. 病理性醉酒的人
满分:2 分
15. 有权对刑法作出司法解释的机关包括 ( )。
A. 公安部
B. 最高人民检察院
C. 最高人民法院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满分:2 分
16. 下列情形,哪几种根据犯罪的规定,实现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A. 甲行贿,但因情节较轻,被免予刑罚处罚
B. 乙盗窃5000元手表一块,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C. 丙诈骗1000元,经过十年,因超过诉讼时效,公安机关不再追究
D. 丁是一外国大使馆人员,享有外交特权,因犯罪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
满分:2 分
17. 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A. 杀人
B. 拐骗儿童
C. 抢劫
D. 强奸
满分:2 分
18.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错误的有( )
A. 钱、赵二人共谋去某商场行窃,赵某留在商场外观望,钱某撬门进入,窃取了价值数万元的物品。钱某认为,放把火可以破坏现场。于是,在离开前用打火机点燃了商场内的服装。后钱某把放火一事告诉了赵某。二人都应构成盗窃罪、放火罪
B.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街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防止其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3000元。张某欲独吞此款,与李某会合时,对李讲:“这妇女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李信以为真。李仍然构成抢劫罪,共同抢劫数额是3000元
C. 甲、乙、丙、丁4人预谋某晚去某超市盗窃,甲提供了一辆自行车,届时甲因害怕未去,由乙、丙、丁3人用甲提供的三轮车盗走超市的大批名贵手表,在这起盗窃案中,甲的行为应定为盗窃罪预备
D. 行为人A邀约B一起去教训C,由于B早已对C恨之入骨,欣然答应,且心中暗暗有了杀害C的意思,但未将此意告诉A。第二天,二人共同去C的住处。进入C的房间后,B基于杀人的故意,A本着伤害的故意对C实施暴力,C很快死亡。A构成故意伤害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二人成立共同犯罪,而且都要对死亡结果负责
满分:2 分
19. 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
A. 法定的义务
B. 道义上的义务
C. 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
D. 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满分:2 分
20. 下列哪些属于广义上的刑法( )。
A. 刑法典
B. 单行刑事法律
C. 附属刑法规范
D.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