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 分
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满分:1 分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 分
7.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 分
8. 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9.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0.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满分:1 分
1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2. 认识主体是指
A.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
满分:1 分
13. 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世界的统一性
B. 世界的运动变化
C.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满分:1 分
14.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 分
15.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 分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
D. 无产阶级世界观
满分:1 分
17.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A.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B.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 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D. 维护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表现
满分:1 分
18.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
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
满分:1 分
19.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满分:1 分
20. 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 分
21.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2. 认识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事物
B. 自然界
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满分:1 分
2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满分:1 分
24. 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 人的体力的支出
B. 人的脑力的支出
C. 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5. 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 自然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艺术
满分:1 分
26. 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 分
2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 分
28.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9.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满分:1 分
30.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物辩证法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1 分
3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 分
3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 分
34. 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 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 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 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5.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 分
36. 事物的质是指 ()
A. 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满分:1 分
37.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 全部自然界
B. 劳动资料
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满分:1 分
39.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 分
40.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2.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 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满分:1 分
43.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 分
44.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 分
45.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 分
4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7. 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 不可改变的
B. 可以改变的
C. 可以任人创造的
D. 完全与人无关的
满分:1 分
4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
A. 任何历史时代
B. 奴隶社会以后
C.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9.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 分
5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 分
2. 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 分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B.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C. 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它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满分:1 分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 分
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
满分:1 分
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 分
7.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8.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 分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满分:1 分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满分:1 分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满分:1 分
1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A.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满分:1 分
13.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满分:1 分
14.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满分:1 分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 分
1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满分:1 分
17.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满分:1 分
18. 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
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19. 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满分:1 分
20.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 分
21.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满分:1 分
22.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 分
23.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满分:1 分
24.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 分
25.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 分
27.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 分
28.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29.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满分:1 分
30.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 分
31. 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 分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 分
33.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的斗争性表现的有()
A.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 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C.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满分:1 分
3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B.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分:1 分
35.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满分:1 分
36.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 分
37.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客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满分:1 分
38.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39. 一切哲学都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满分:1 分
40.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 分
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满分:1 分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 分
7.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 分
8. 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9.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0.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满分:1 分
1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2. 认识主体是指
A.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
满分:1 分
13. 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世界的统一性
B. 世界的运动变化
C.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满分:1 分
14.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 分
15.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 分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
D. 无产阶级世界观
满分:1 分
17.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A.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B.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 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D. 维护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表现
满分:1 分
18.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
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
满分:1 分
19.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满分:1 分
20. 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 分
21.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2. 认识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事物
B. 自然界
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满分:1 分
2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满分:1 分
24. 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 人的体力的支出
B. 人的脑力的支出
C. 所有制、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5. 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 自然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艺术
满分:1 分
26. 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 分
2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 分
28.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9.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满分:1 分
30.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物辩证法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1 分
3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 分
3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 分
34. 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 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 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 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5.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 分
36. 事物的质是指 ()
A. 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满分:1 分
37.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 全部自然界
B. 劳动资料
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满分:1 分
39.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 分
40.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2.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 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满分:1 分
43.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 分
44.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 分
45.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 分
4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7. 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 不可改变的
B. 可以改变的
C. 可以任人创造的
D. 完全与人无关的
满分:1 分
4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
A. 任何历史时代
B. 奴隶社会以后
C.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9.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 分
5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 分
2. 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 分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B.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C. 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它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满分:1 分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 分
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
满分:1 分
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 分
7.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8.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A. 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
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C.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满分:1 分
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
C. 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满分:1 分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满分:1 分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满分:1 分
1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A.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满分:1 分
13.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满分:1 分
14.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满分:1 分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 分
1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满分:1 分
17.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满分:1 分
18. 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
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19. 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满分:1 分
20.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 分
21.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满分:1 分
22.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 分
23.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满分:1 分
24.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 分
25.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 分
27.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 分
28.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29.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满分:1 分
30.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 分
31. 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 分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 分
33.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的斗争性表现的有()
A.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 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C.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满分:1 分
3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B.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分:1 分
35.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满分:1 分
36.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 分
37.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客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满分:1 分
38.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39. 一切哲学都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满分:1 分
40.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四川大学《人工智能1249》13春在线作业2
下一篇 : 南开大学12秋学期《逻辑学》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