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随机

所属学校:南开大学 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15-03-17 19:16:00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 分
2. 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观点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满分:1 分
3.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满分:1 分
4. 规律是()
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满分:1 分
5. 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6.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满分:1 分
7.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 学习书本知识
B. 进行社会调查
C. 参加社会实践
D. 研究实际情况
满分:1 分
8.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满分:1 分
9. 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 分
10. 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 分
11.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3.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4. 假象是指 ()
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满分:1 分
15.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满分:1 分
16.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 各种力量之和
C. 各种知识之和
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7.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庸俗进化论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满分:1 分
18.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1 分
19.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满分:1 分
2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满分:1 分
21. 社会改革实质上是()
A.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B.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满分:1 分
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适合于()
A. 任何历史时代
B. 奴隶社会以后
C.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D. 当代新科技革命以后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3. 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A. 普遍矛盾
B. 内部矛盾
C. 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满分:1 分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满分:1 分
2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了()边
A.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6.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 ()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满分:1 分
27.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 分
28.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之效果定是非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9. 认识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事物
B. 自然界
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满分:1 分
30. 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 真理具有相对性
B. 真理具有客观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
D. 真理具有具体性
满分:1 分
31.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风气
满分:1 分
32.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 世界是发展的
满分:1 分
33. 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 分析方法
B. 综合方法
C. 归纳方法
D. 演绎方法
满分:1 分
34.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满分:1 分
35.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6.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 分
37. 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 分
38. 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 不可改变的
B. 可以改变的
C. 可以任人创造的
D. 完全与人无关的
满分:1 分
39.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 分
4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满分:1 分
4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
A. 绝对的一致
B. 完全的平衡
C. 无差别的统一
D.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2.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 分
4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人和世界的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满分:1 分
44. 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满分:1 分
45.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 分
46.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唯一动力
D. 最终动力
满分:1 分
4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满分:1 分
48.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满分:1 分
49.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50.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 分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B.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分:1 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客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满分:1 分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实现了()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满分:1 分
5.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满分:1 分
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7.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 分
8.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满分:1 分
9.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满分:1 分
1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 分
11.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满分:1 分
12.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满分:1 分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满分:1 分
1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满分:1 分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16.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满分:1 分
17.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 分
18.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满分:1 分
1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满分:1 分
20.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高下相顷,长短相形
C.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 千里之堤,于蚁穴
满分:1 分
21.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1 分
22.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 分
23.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满分:1 分
24.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满分:1 分
2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满分:1 分
26.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满分:1 分
27.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 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满分:1 分
28. 下列选项中,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有()
A. 《红楼梦》
B. 《物理学》
C. 《本草纲目》
D. 《汉语语法》
满分:1 分
29. 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活得发展
B.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D. 矛盾双方完全同一,没有对立也没有差别
满分:1 分
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C. 康德的认识论
D.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31.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满分:1 分
32.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1 分
33. 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A.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满分:1 分
34.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 分
35.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满分:1 分
36. 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 分
37. 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满分:1 分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满分:1 分
39.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 分
40.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