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满分:1 分
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满分:1 分
4. 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量变
满分:1 分
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满分:1 分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 分
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 分
8.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9.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0.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 分
11. 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 分
12.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满分:1 分
13.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满分:1 分
14.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 分
15.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 各种力量之和
C. 各种知识之和
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 分
17.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满分:1 分
18.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 分
19.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0.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
A. 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 历史主义和机会主义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1. 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满分:1 分
2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人和世界的问题
C. 人和自然的问题
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满分:1 分
23.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满分:1 分
24.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满分:1 分
25.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7.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9.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
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
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
满分:1 分
30. 人类社会的本质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人的实践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2. 认识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事物
B. 自然界
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满分:1 分
3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满分:1 分
34.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 分
35.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 分
36.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
D. 无产阶级世界观
满分:1 分
3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满分:1 分
3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9.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 分
40. 所谓实践,指的是()
A.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 一切客观物质活动
满分:1 分
41.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 世界是发展的
满分:1 分
42.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 分
43.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 分
44.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5. 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 分
46.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 分
47.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8. 认识主体是指
A.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
满分:1 分
49.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满分:1 分
50. 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长堤 蚁穴,君子慎其微
满分:1 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3. 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
A. 绝对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思想僵化
满分:1 分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满分:1 分
5.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 分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满分:1 分
7.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 分
8.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满分:1 分
9.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 分
1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 分
11.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 分
12.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 分
13.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 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满分:1 分
14. 就哲学而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指
A.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
B.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
C. 质与量相统一的发展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基本适应的发展
满分:1 分
15. 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 分
16.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满分:1 分
17.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满分:1 分
18.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满分:1 分
19. 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满分:1 分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满分:1 分
2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22.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2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满分:1 分
2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 分
25.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 分
26.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满分:1 分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 分
28.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满分:1 分
29.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满分:1 分
30.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 分
31.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 分
32.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满分:1 分
33.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满分:1 分
34.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满分:1 分
35.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36.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 感觉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满分:1 分
37.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满分:1 分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B.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分:1 分
39.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满分:1 分
40.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满分:1 分
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满分:1 分
4. 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量变
满分:1 分
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满分:1 分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 分
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满分:1 分
8.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9.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是 ()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0.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 分
11. 人脑是 ()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满分:1 分
12.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满分:1 分
13.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满分:1 分
14.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1 分
15.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 各种力量之和
C. 各种知识之和
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1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规律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满分:1 分
17.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满分:1 分
18.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 分
19.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0.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
A. 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 历史主义和机会主义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1. 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满分:1 分
2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人和世界的问题
C. 人和自然的问题
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满分:1 分
23.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满分:1 分
24.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满分:1 分
25.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7.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29.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
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
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
满分:1 分
30. 人类社会的本质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人的实践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2. 认识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事物
B. 自然界
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满分:1 分
3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满分:1 分
34.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满分:1 分
35.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 分
36.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
D. 无产阶级世界观
满分:1 分
3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满分:1 分
3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39.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满分:1 分
40. 所谓实践,指的是()
A.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 一切客观物质活动
满分:1 分
41.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 世界是发展的
满分:1 分
42.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 分
43.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展
满分:1 分
44.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5. 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指
A. 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B. 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C.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的运用是客观的
满分:1 分
46.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 分
47.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1 分
48. 认识主体是指
A.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
满分:1 分
49.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满分:1 分
50. 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长堤 蚁穴,君子慎其微
满分:1 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3. 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
A. 绝对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思想僵化
满分:1 分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满分:1 分
5.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 分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满分:1 分
7.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A. 沉舟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满分:1 分
8.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满分:1 分
9.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满分:1 分
1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 分
11.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满分:1 分
12.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 分
13.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
A. 经验论的错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 工作中教条主义的错误
满分:1 分
14. 就哲学而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指
A.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
B.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
C. 质与量相统一的发展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基本适应的发展
满分:1 分
15. 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 分
16.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满分:1 分
17. 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C.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满分:1 分
18.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满分:1 分
19. 质与量的哲学意义在于
A. 区别质是认识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C.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季要有质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数
满分:1 分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满分:1 分
2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满分:1 分
22.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满分:1 分
2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满分:1 分
2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
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满分:1 分
25.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满分:1 分
26.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满分:1 分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 分
28.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满分:1 分
29.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满分:1 分
30.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满分:1 分
31.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满分:1 分
32.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满分:1 分
33.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满分:1 分
34.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满分:1 分
35.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满分:1 分
36.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 感觉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满分:1 分
37.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
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满分:1 分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B.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分:1 分
39.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满分:1 分
40.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满分:1 分
12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 四川大学《统计学(Ⅱ)1017》13春在线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