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普通法系的法官面对先例的时候、不属于法官选择的是()
A. 遵循先例
B. 区分先例
C. 推翻先例
D. 变更先例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满分:2 分
3.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满分:2 分
4.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满分:2 分
5. 开放的法律漏洞的填补方式主要是利用()
A. 回归法律原则
B. 类推适用
C. 事物本质
D. 目的性限缩
满分:2 分
6. 法学方法论的主体是:()
A. 法律人
B. 实务法律人
C. 学院法律人
D. 公务人员
满分:2 分
7.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 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 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 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满分:2 分
8.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满分:2 分
9. 2000年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满分:2 分
10. 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10万人民币。一审法院依据上述事实认为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85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0年。杨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的上述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杨某无罪。理由是,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其人、财、物均归该省所管辖的某市的人民政府管理,因此,该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与该工程建设指挥
A.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B.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推理
C.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演绎推理
D.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满分:2 分
11.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满分:2 分
12. 法学教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种解释而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非正式解释
D. 正式解释
满分:2 分
13. 下列不属于法律体系外漏洞填补方式的是()
A. 从习惯中寻找依据
B. 目的解释
C. 依据原则和法理
D. 利用比较法的方式
满分:2 分
14.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 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 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 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满分:2 分
15. 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A. 位阶性
B. 开放性
C. 演变性
D. 统一性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6. 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 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 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 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满分:2 分
18. 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满分:2 分
19. 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
A. 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 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满分:2 分
20. 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1. 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 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 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 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满分:2 分
22.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与法律职业、法律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院同学甲与乙对此有过讨论。甲认为:①法律职业的独特性与其所特有的法律思维是分不开的;②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依靠法官自由裁量的思维;③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法律思维中。乙则认为:①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思维;②通过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能够培养和深化法律思维,有助于保持法律职业的自律和自治。下列何种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
A. 甲的观点①和②
B. 甲的观点①和乙的观点②
C. 甲的观点③和乙的观点①
D. 甲的观点②和乙的观点②
满分:2 分
23. 在英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特殊的解释方法有()
A. 文义解释
B. 黄金规则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24.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A. 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 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 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满分:2 分
25.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 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 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满分:2 分
26.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制定法解释方面的差异鲜明的表现在()
A. 对待法典的态度上
B. 对待解释方式上
C. 对待法官的态度上
D. 对待判例的态度上
满分:2 分
27.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 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 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8. 以下关于利益衡量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益衡量论的学说最早出现于日本
B. 德国的利益衡量论是以概念法学为学说背景的
C. 日本利益衡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
D. 日本的利益衡量论认为,利益衡量只能作为漏洞补充的方法
满分:2 分
29.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满分:2 分
30.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满分:2 分
13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在制定法解释方法位序问题研究上存在的共识有()
A. 制定法解释是一个价值评价的过程
B.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C. 坚持目的解释的重要性
D.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唯一合法方式
满分:2 分
2. 裁判事实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A. 生活事件被陈述为原初事实
B. 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
C. 基本事实被描述为规范事实
D. 规范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E. 基本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满分:2 分
3. 某机关工勤人员赵某在一次公务活动中玩忽职守经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检察机关以玩忽职守罪对之进行立案。赵某认为自己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刑法规定不应构成玩忽职守罪。检察机关认为赵某从事的是公务活动,应构成玩忽职守罪。案件侦查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解释: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进行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赵某聘请的律师认为该解释不溯及以前的行为上桩案件中,属于法律解释的有
A. 赵某的解释
B. 检察机关的解释
C.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D. 律师刘某的解释
满分:2 分
4. 以下法律解释属于有权解释的是?()
A. 立法解释
B. 行政解释
C. 审判解释
D. 学理解释
满分:2 分
5.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满分:2 分
13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普通法系的法官面对先例的时候、不属于法官选择的是()
A. 遵循先例
B. 区分先例
C. 推翻先例
D. 变更先例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满分:2 分
3.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满分:2 分
4.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满分:2 分
5. 开放的法律漏洞的填补方式主要是利用()
A. 回归法律原则
B. 类推适用
C. 事物本质
D. 目的性限缩
满分:2 分
6. 法学方法论的主体是:()
A. 法律人
B. 实务法律人
C. 学院法律人
D. 公务人员
满分:2 分
7.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 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 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 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满分:2 分
8.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满分:2 分
9. 2000年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满分:2 分
10. 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10万人民币。一审法院依据上述事实认为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85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0年。杨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的上述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杨某无罪。理由是,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其人、财、物均归该省所管辖的某市的人民政府管理,因此,该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与该工程建设指挥
A.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B.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推理
C.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演绎推理
D.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满分:2 分
11.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满分:2 分
12. 法学教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种解释而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非正式解释
D. 正式解释
满分:2 分
13. 下列不属于法律体系外漏洞填补方式的是()
A. 从习惯中寻找依据
B. 目的解释
C. 依据原则和法理
D. 利用比较法的方式
满分:2 分
14.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 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 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 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满分:2 分
15. 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A. 位阶性
B. 开放性
C. 演变性
D. 统一性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6. 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 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 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 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满分:2 分
18. 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满分:2 分
19. 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
A. 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 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满分:2 分
20. 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1. 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 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 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 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满分:2 分
22.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与法律职业、法律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院同学甲与乙对此有过讨论。甲认为:①法律职业的独特性与其所特有的法律思维是分不开的;②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依靠法官自由裁量的思维;③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法律思维中。乙则认为:①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思维;②通过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能够培养和深化法律思维,有助于保持法律职业的自律和自治。下列何种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
A. 甲的观点①和②
B. 甲的观点①和乙的观点②
C. 甲的观点③和乙的观点①
D. 甲的观点②和乙的观点②
满分:2 分
23. 在英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特殊的解释方法有()
A. 文义解释
B. 黄金规则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24.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A. 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 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 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满分:2 分
25.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 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 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满分:2 分
26.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制定法解释方面的差异鲜明的表现在()
A. 对待法典的态度上
B. 对待解释方式上
C. 对待法官的态度上
D. 对待判例的态度上
满分:2 分
27.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 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 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8. 以下关于利益衡量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益衡量论的学说最早出现于日本
B. 德国的利益衡量论是以概念法学为学说背景的
C. 日本利益衡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
D. 日本的利益衡量论认为,利益衡量只能作为漏洞补充的方法
满分:2 分
29.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满分:2 分
30.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满分:2 分
13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在制定法解释方法位序问题研究上存在的共识有()
A. 制定法解释是一个价值评价的过程
B.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C. 坚持目的解释的重要性
D.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唯一合法方式
满分:2 分
2. 裁判事实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A. 生活事件被陈述为原初事实
B. 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
C. 基本事实被描述为规范事实
D. 规范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E. 基本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满分:2 分
3. 某机关工勤人员赵某在一次公务活动中玩忽职守经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检察机关以玩忽职守罪对之进行立案。赵某认为自己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刑法规定不应构成玩忽职守罪。检察机关认为赵某从事的是公务活动,应构成玩忽职守罪。案件侦查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解释: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进行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赵某聘请的律师认为该解释不溯及以前的行为上桩案件中,属于法律解释的有
A. 赵某的解释
B. 检察机关的解释
C.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D. 律师刘某的解释
满分:2 分
4. 以下法律解释属于有权解释的是?()
A. 立法解释
B. 行政解释
C. 审判解释
D. 学理解释
满分:2 分
5.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满分:2 分
13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南开大学13春学期《饭店案例研究》在线作业
下一篇 : 南开大学13春学期《房地产法》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