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题
()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
A.作文
B.日记
C.叙事
D.讲故事
答案:A
标准答案:A
2.第7题
口语交际的(),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交际话题的情境性设置,恰当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实地进入角色。
A.即时性
B.情景性
C.自主性
D. 复杂性
答案:B
标准答案:B
3.第8题
“三、百、千”的“三”代表()。
A.三字经
B.易经
C.春秋
D.论语
答案:A
标准答案:A
4.第13题
识记“山、石、田、土、井、日、月”此类字,我们可以采取()。
A.分散识字
B.形声识字法
C.集中识字
D.象形会意识字法
答案:D
标准答案:D
5.第15题
哪一个不是“口语交际”的特点
A.即时性
B.情景性
C.复合性
D.自主性
答案:D
标准答案:D
6.第2题
阅读教学包含三个要素 、学生 、 。
答案:
教师 文本
标准答案:
教师 文本
7.第5题
()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案:
语言文字
标准答案:
语言文字
8.第9题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袭用“听话、说话”的提法,而将其改为 。
答案:
口语交际
标准答案:
口语交际
9.第11题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答案:
学生
标准答案:
学生
10.第17题
本身既是承载、传递信息的声音,也是传递说话人思想感情的工具。
答案:
口语
标准答案:
口语
11.第4题
10、语文
答案:
(1)语言和文字,语文程度指阅读、写作等能力;
(2)语言和文学,中学语文课本。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标准答案:
(1)语言和文字,语文程度指阅读、写作等能力;
(2)语言和文学,中学语文课本。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题目分数:9.0
12.第10题
写作
答案:
写作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考查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是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们陈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述观点的必要方式。
标准答案:
写作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考查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是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们陈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述观点的必要方式。
题目分数:9.0
13.第16题
阅读教学
答案:
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对话的方式,经历感悟、积累、迁移的心理过程,逐步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
标准答案:
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对话的方式,经历感悟、积累、迁移的心理过程,逐步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
题目分数:10.0
14.第1题
中国的学校大概产生于夏代,那时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答案:
对
标准答案:
对
15.第6题
成就水平就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水平的简略描述。
答案:
对
标准答案:
对
16.第12题
语文教育就是语言和文学教育。
答案:
1、错,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指语言和文学教育。
标准答案:
1、错,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指语言和文学教育。
17.第14题
口语交际就是一种语言活动。
答案:
错,口语交际是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一种复合行为,即它涉及到意义、语调、情感、修养等等。
1.第4题
识记“山、石、田、土、井、日、月”此类字,我们可以采取()。
A.分散识字
B.形声识字法
C.集中识字
D.象形会意识字法
答案:D
标准答案:D
2.第8题
()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渐碰渐熟”。
A.集中识字
B.分散识字
C.识写分开
D.注音识字
答案:C
标准答案:C
3.第9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A.基础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单一性
答案:D
标准答案:D
4.第11题
()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
A.三字经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答案:D
标准答案:D
5.第12题
()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
A.作文
B.日记
C.叙事
D.讲故事
答案:A
标准答案:A
6.第1题
培根说:“读史使人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答案:
明智,智慧。(顺序不可颠倒)
标准答案:
明智,智慧。(顺序不可颠倒)
7.第6题
_______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内驱力。
答案:
兴趣
标准答案:
兴趣
8.第13题
在古希腊,对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一种文体,即问答体或对话体。二是指一种 。
答案:
教学方式
标准答案:
教学方式
9.第14题
由于白话文的推广,识字方法放弃了几千年来的 传统,并被
取代。
答案: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法)
标准答案: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法)
10.第16题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_______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答案:
语文能力
标准答案:
语文能力
11.第3题
语文素养
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标准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题目分数:9.0
12.第5题
写作
答案:
写作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考查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是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们陈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述观点的必要方式。
标准答案:
写作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考查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是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们陈述事实、抒发情感、表述观点的必要方式。
题目分数:8.0
13.第10题
形声识字法
答案:
形声识字法: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识字法即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
标准答案:
形声识字法: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识字法即根据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
题目分数:8.0
14.第2题
写作教学应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
答案:
错,写作教学要注意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同时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标准答案:
错,写作教学要注意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同时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15.第7题
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的方法是结构比较分析法。
答案:
错,不是结构分析比较法,而是词串识字法。
标准答案:
错,不是结构分析比较法,而是词串识字法。
16.第15题
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
答案:
对
标准答案:
对
17.第17题
机械地繁琐地去掌握字的意思,也有一定的作用。
答案:
错,机械地繁琐地去掌握字的意思,不仅低效,而且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1.第2题
识字是语文教育的入门口,()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天地。
A.理解
B.阅读
C.写作
D.独白
答案:B
标准答案:B
2.第4题
关于语言的成就水平,我们主要关注四种知识技能,即:推理、交流、组织和()。
A.拼写
B.语法
C.标点
D.运用规则
答案:D
标准答案:D
3.第9题
哪一个不是“口语交际”的特点
A.即时性
B.情景性
C.复合性
D.自主性
答案:D
标准答案:D
4.第12题
()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渐碰渐熟”。
A.集中识字
B.分散识字
C.识写分开
D.注音识字
答案:C
标准答案:C
5.第13题
识记“山、石、田、土、井、日、月”此类字,我们可以采取()。
A.分散识字
B.形声识字法
C.集中识字
D.象形会意识字法
答案:D
标准答案:D
6.第5题
本身既是承载、传递信息的声音,也是传递说话人思想感情的工具。
答案:
口语
标准答案:
口语
7.第6题
()是检验对内容标准的达成度。
答案:
评价
标准答案:
评价
8.第10题
_______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考察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答案:
写作
标准答案:
写作
9.第15题
_______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内驱力。
答案:
兴趣
标准答案:
兴趣
10.第16题
除了书中讲到的七种识字法外,还有另外两种在我国经过了长期实验而卓有成效的识字方法―― 和 。
答案: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标准答案: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11.第3题
口语交际
答案: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方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交际对象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
标准答案: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方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交际对象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
题目分数:10.0
12.第8题
阅读教学
答案:
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对话的方式,经历感悟、积累、迁移的心理过程,逐步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
标准答案:
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对话的方式,经历感悟、积累、迁移的心理过程,逐步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
题目分数:9.0
13.第14题
集中识字
答案:
集中识字是与分散识字相对而言的,其基本特点是在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识字时暂时脱离课文,让学生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常用字。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先识字,后读书”。
标准答案:
集中识字是与分散识字相对而言的,其基本特点是在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识字时暂时脱离课文,让学生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常用字。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先识字,后读书”。
题目分数:9.0
14.第1题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答案:
错
“素养”一般理解为修养、涵养。它是经过长期熏染教化或学习实践而养成的内在的、达到一定高度的品性和素质。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或能完成某项活动的自身条件,包括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素养和能力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但素养是一种达到一定水平、且更具有内隐性、既有功利性,又具有非功利性的心理特征,而能力有强有弱,且主要具有功利性。
标准答案:
错
“素养”一般理解为修养、涵养。它是经过长期熏染教化或学习实践而养成的内在的、达到一定高度的品性和素质。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或能完成某项活动的自身条件,包括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素养和能力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但素养是一种达到一定水平、且更具有内隐性、既有功利性,又具有非功利性的心理特征,而能力有强有弱,且主要具有功利性。
15.第7题
“分散识字”重在在引导学生“随课文识字”,而不强调“读写”训练。
答案:
错,“分散识字”在引导学生“随课文识字”的同时,也强调“读写”训练。
标准答案:
错,“分散识字”在引导学生“随课文识字”的同时,也强调“读写”训练。
16.第11题
清朝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统称为“国语”课。
答案:
错,当时称为“国文”课。
标准答案:
错,当时称为“国文”课。
17.第17题
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
答案:
对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