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互相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造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地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地方法。
5、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6、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同化: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选择/名解)
8、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9、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10、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斯基)
1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他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3、智力: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14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5、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6、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7、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过程。
18、刺激的乏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反应。
19、强化: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发展。
20、正强化: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21、负强化: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产生的概率增加。
22、渐近分化原则:指教材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
23、综合贯通原则: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能意识的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融会贯通。
24、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25、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6、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8、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29、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30、概括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31、认知结构: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32、陈述性结构: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33、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34、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知识经验,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利于保持的知识模板。
35、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6、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7、心智技能:也可称为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38、高原现象:在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的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在教育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39、原型:也叫原样,通常是指那些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
40、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4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进程。
42、精加工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事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43、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44、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45、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阻碍需要被克制的刺激情境。
46、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的状态过程。
4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8、品德:指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9、群体的心理功能: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50、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
51、非正式群体: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52、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53、近因效应: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较强作用的现象。
54、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
55、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动,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56、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发展,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互相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造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地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地方法。
5、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6、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同化: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选择/名解)
8、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9、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10、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斯基)
1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他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3、智力: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14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5、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6、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7、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过程。
18、刺激的乏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反应。
19、强化: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发展。
20、正强化: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21、负强化: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产生的概率增加。
22、渐近分化原则:指教材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的原则。
23、综合贯通原则: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一般到具体的渐进分化原则外,还要能意识的从横的方面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组织,整合,融会贯通。
24、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25、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6、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8、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29、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30、概括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31、认知结构: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32、陈述性结构: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33、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34、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知识经验,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利于保持的知识模板。
35、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6、操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7、心智技能:也可称为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38、高原现象:在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的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在教育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39、原型:也叫原样,通常是指那些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
40、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4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进程。
42、精加工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事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43、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44、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45、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阻碍需要被克制的刺激情境。
46、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的状态过程。
47、创造性: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8、品德:指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9、群体的心理功能: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50、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
51、非正式群体: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52、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53、近因效应: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较强作用的现象。
54、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
55、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动,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56、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发展,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2014秋华南师范大学《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