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石家庄“一河两岸”系列报道①向北

所属学校: 科目:真定怀古 2015-05-27 13:11:15
从主城区向北远眺,滹沱河两岸一片生机盎然,省会石家庄将以更强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石家庄日报记者 张晓峰 摄
  实施省会跨河发展,构建“一河两岸”城市发展格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发展战略,正在拉开城市框架,优化产业布局,为城市注入千年古韵。
  向北,跨越发展。如今,在这片热土上,催动发展的鼓点无比激越,处处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功能、产城融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轮廓渐显;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美、文化底蕴厚的大省省会形象逐渐清晰。
  本报记者一路向北,与您一起轻翻“一河两岸”这本崭新的书卷,倾听她建设的足音,触摸她发展的脉搏,感受她成长的心跳。
 向北,城市的未来。
  滹沱河,曾是一道天然沟堑,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屏障。南岸,城市繁华,空间逼仄;北岸,原野千里,一望无垠。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跨河发展战略,构建“一河两岸”城市格局。
  随着正定新区建设的启动,向北发展的蓝图渐次成为现实。行走在一河两岸,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片热土澎湃的新脉动,见证那些梦想和收获的感动。
  向北,一座充满朝气的现代化新城轮廓,正日渐清晰。
  亘古滹沱变身“城中河”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西来闻雁声。”在元代学者陈孚的《真定怀古》中,这样提到了滹沱河。
  这是一条从远古走来的河流,踏着沉稳的步伐,切穿山西省境内的系舟山,蜿蜒于太行山峡谷间,过平原,穿茂林,挟天地之势自西泄下,东奔大海。
  母亲河、文化的发祥地、金戈铁马的战场……以往岁月里,她扮演了诸多角色。而今,这条时而温顺、时而狂野的亘古长河,即将在这座城市向北的步伐中,成为我们的一条内河,饰演一个全新的角色。
  将《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都市区规划图(2010-2020)》像卷轴一样由南向北缓缓铺开,可以看到,曾在城市边缘的滹沱河,已成为一条穿城而过的内河。两岸,竞放繁华。
  春天正是临河看景的好时节。沿体育大街北行,过子龙大桥,在桥头处右转绕过桥栏杆,沿桥下一条不宽的小路向南,便来到滹沱河边。这里河水清澈,碧波荡漾。
  此情此景,谁又能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干旱,滹沱河市区段河道常年断流,土地沙化,垃圾遍野,成为市区的主要沙尘污染源。
  “当时河水都没了,挖沙的马车艰难地在沙窝里行走,田鼠在干涸的河道里慌张出没。”从小就在滹沱河边生活的吴先生说。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2010年7月,滹沱河市区段全线蓄水,干涸了近半个世纪的滹沱河重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景。
  重新焕发青春的滹沱河,越来越适应她即将扮演的新角色。随即,我市开展了滹沱河绿化工程,在滹沱河沿岸大面积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滹沱河生态绿廊工程,在滹沱河市区段打造16公里长的生态长廊。
  之前,我市还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了对滹沱河支流太平河的综合开发治理,相继建设了太平河一期和二期工程,形成了太平河生态功能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城市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面貌,使省会由一座背河远水的城市,变成了滨河亲水型城市。
  “一河两岸”绘就向北蓝图
  滹沱河角色的转变,只是我们这座城市向北发展宏图中的一个细节。
  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滹沱河北岸作为省会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实施城市跨河发展,构建“一河两岸”城市格局,对于拉开城市框架、打造一流省会具有重要意义。
  向北发展,缘起于滹沱河南岸。
  经过多年建设,位于滹沱河南岸的石家庄,已由解放初期的平原小城,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省会城市。但长期“摊大饼”式的城市拓展,使得空间局促、人口拥挤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间拓展势在必行。
  同时,城市产业长期定位于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的低端化和低层次特征明显,急需通过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转型。
  无论是建设500万人口现代化省会城市,还是根本扭转城市“人口高密、产业低位、服务低能”的落后局面,都必须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完善的新载体。
  “一河两岸”发展的蓝图应运而生。沉寂了千年之久的滹沱河之北,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的新机遇。
  市规划专家告诉记者,实施跨河发展战略,将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既提升城市能级又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向北”是拓展我市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期盼与希望。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城市正一路向北,铺展着,旺盛地生长。
   “好天儿”是一天一天挣出来的
    一两场降雨,虽然会对空气质量的好转有一定作用,但绝不是决定性作用。在我市大气环境改善的征程中,偶然出现的“天帮忙”,也是深深植根于坚持不懈的“人努力”。
    在全市一以贯之竭力推进“压煤、降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治污措施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加大了压煤力度,一季度全市共削减煤炭94.49万吨,占全年任务量的35%,按时间节点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大力开展“洁城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进行抑尘的同时,一季度又淘汰黄标车966辆,购置的160辆天然气中型公交车也全部到位;各个减排项目也在紧张进行。
    在今年计划完成搬迁的4家企业中,润泰纺织公司原厂址已全部拆除;华营葡萄糖厂原厂址已拆除完毕。借着春季绿化的大好时机,城区已新建提升绿地367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254万株。
    环保监管的“紧箍”也越收越紧。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市各级环保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一季度共立案查处大气违法企业34家,并对晋州市中节能晋州发电有限公司执行了“按日计罚”。
    近日,我市又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奖惩办法》,在对落后者给予经济处罚的同时,规定对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长期排名靠后的,将依法依纪对有关领导及责任人实施问责。
引用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5/13/c_1115272967_2.htm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