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中医护理学基础》考查课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具有软坚、散结、润下等作用的是
A.辛味食物
B.咸味食物
C.酸味食物
D.苦味食物
正确答案:B
2.十二经中体表循行线最长,穴位最多的是
A.胃经
B.胆经
C.膀胱经
D.肾经
正确答案:C
3.继发性病因包括
A.痰浊
B.饮食
C.过老
D.七情
正确答案:A
4.“热者寒之”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正确答案:A
5.肺气虚证咳喘咯痰的特点是
A.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B.咳喘痰多,色白清稀
C.咳喘胸闷,声高息涌
D.咳嗽无力,动则气喘
正确答案:D
6.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主要区别是约
A.心悸
B.胸闷
C.畏寒肢冷
D.气短
正确答案:C
7.下列关于表证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注意观察寒热、汗出、舌苔脉象等情况
B.解表发汗之剂宜武火急煎
C.药后汗出忌吹对流风
D.发热后宜用物理降温
正确答案:D
8.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天宗
B.肺俞
C.风门
D.厥阴俞
正确答案:B
9.奇恒之腑不包括以下哪项
A.筋
B.女子胞
C.髓
D.胆
正确答案:A
10.中脘穴位于
A.脐中直上1寸
B.脐中直上2寸
C.脐中直上3寸
D.脐中直上4寸
正确答案:D
11.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法是
A.
B.指切进针法
C.夹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正确答案:C
12.属针刺泻法的是
A.
B.由深至浅,重提轻插
C.缓慢进针,疾速出针
D.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E.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正确答案:A
13.根据体质的不同,来确定治疗、护理的原则的是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病制宜
正确答案:C
14.下列关于脾病的辨证施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脾血虚者宜食红枣、动物肝脏
B.寒湿困脾者宜多食新鲜水果
C.湿热困脾者宜食清热除湿之品
D.脾气虚者宜多食山药、莲子
正确答案:B15.捻转补泻的补法叙述正确的是
A.
B.时间长,频率快
C.用力轻
D.捻转角度大
E.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正确答案:B
16.血液生成与哪个脏的关系最密切
A.肝
B.心
C.脾
D.肾
正确答案:C
17.内脏下垂主要是因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脱
正确答案:C
18.具有和中、缓急、解痉、补益等作用的是
A.辛味食物
B.甘味食物
C.酸味食物
D.苦味食物
正确答案:B
19.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等,大多是因为
A.肾阳虚弱
B.肾阴不足
C.脾之运化失健
D.肾中精气不足
正确答案:D
20.悬钟穴的位置是
A.外踝尖直上3寸,腓骨前缘
B.外踝尖直上2寸,腓骨前缘
C.外踝尖直上3寸,腓骨后缘
D.外踝尖直上2寸,腓骨后缘
正确答案:A
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40分。)
1.小肠有哪些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具体体现:1.主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2.主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出现便溏泄泻等症。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
答: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3.简述决定针刺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针刺方向的因素有:1、患者体质;2、经脉循行方向;3、腧穴的解剖特点;4、患者病情。
4.什么丸剂?丸剂的特点是什么?
答:丸剂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片形制剂。中药丸剂的特点:释药缓慢,作用缓和持久,可降低毒副作用;能较多地容纳半固体或液体药物;可通过包衣来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制法简便。但某些品种存在服用量大、小儿吞服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
5.试述脾主统血与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
答: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三、论述题(共4道试题,共20分。)
1.:未病先防答: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2.:方剂答:方剂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遵循组方原则,选择若干味药物通过配伍而组成的,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个部分组成
3.:七情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
4.:祛邪答:就是运用某些治疗及护理手段,驱除邪气,以达到恢复正气的目的,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患者。
四、客观填空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是归经理论形成的基础。脏腑经络学说
2.药味的加减,如果改变了(),必然使方剂的主治和功效发生根本改变。君臣配伍关系
3.'摆动类手法包括()、()、()。'、、禅推法滚法揉法
4.痰饮的形成与肺、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肝膀胱
5.'()为血之府,()为肾之府。、脉腰
6.'用来辨别病位深浅的一对纲领是()和()。'表证里证
7.'药熨温度不宜超过()℃。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7050
8.'舌诊主要观察()和()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舌苔
9.胃经的络穴是(),脾经的输穴是()。丰隆太白
10.肝与肾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于()以及()相互滋生、转化的关系。肾精肝血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具有软坚、散结、润下等作用的是
A.辛味食物
B.咸味食物
C.酸味食物
D.苦味食物
正确答案:B
2.十二经中体表循行线最长,穴位最多的是
A.胃经
B.胆经
C.膀胱经
D.肾经
正确答案:C
3.继发性病因包括
A.痰浊
B.饮食
C.过老
D.七情
正确答案:A
4.“热者寒之”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正确答案:A
5.肺气虚证咳喘咯痰的特点是
A.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B.咳喘痰多,色白清稀
C.咳喘胸闷,声高息涌
D.咳嗽无力,动则气喘
正确答案:D
6.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主要区别是约
A.心悸
B.胸闷
C.畏寒肢冷
D.气短
正确答案:C
7.下列关于表证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注意观察寒热、汗出、舌苔脉象等情况
B.解表发汗之剂宜武火急煎
C.药后汗出忌吹对流风
D.发热后宜用物理降温
正确答案:D
8.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天宗
B.肺俞
C.风门
D.厥阴俞
正确答案:B
9.奇恒之腑不包括以下哪项
A.筋
B.女子胞
C.髓
D.胆
正确答案:A
10.中脘穴位于
A.脐中直上1寸
B.脐中直上2寸
C.脐中直上3寸
D.脐中直上4寸
正确答案:D
11.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法是
A.
B.指切进针法
C.夹持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提捏进针法
正确答案:C
12.属针刺泻法的是
A.
B.由深至浅,重提轻插
C.缓慢进针,疾速出针
D.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E.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正确答案:A
13.根据体质的不同,来确定治疗、护理的原则的是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病制宜
正确答案:C
14.下列关于脾病的辨证施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脾血虚者宜食红枣、动物肝脏
B.寒湿困脾者宜多食新鲜水果
C.湿热困脾者宜食清热除湿之品
D.脾气虚者宜多食山药、莲子
正确答案:B15.捻转补泻的补法叙述正确的是
A.
B.时间长,频率快
C.用力轻
D.捻转角度大
E.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正确答案:B
16.血液生成与哪个脏的关系最密切
A.肝
B.心
C.脾
D.肾
正确答案:C
17.内脏下垂主要是因为
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脱
正确答案:C
18.具有和中、缓急、解痉、补益等作用的是
A.辛味食物
B.甘味食物
C.酸味食物
D.苦味食物
正确答案:B
19.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等,大多是因为
A.肾阳虚弱
B.肾阴不足
C.脾之运化失健
D.肾中精气不足
正确答案:D
20.悬钟穴的位置是
A.外踝尖直上3寸,腓骨前缘
B.外踝尖直上2寸,腓骨前缘
C.外踝尖直上3寸,腓骨后缘
D.外踝尖直上2寸,腓骨后缘
正确答案:A
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40分。)
1.小肠有哪些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具体体现:1.主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2.主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出现便溏泄泻等症。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哪几方面?
答: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3.简述决定针刺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答:决定针刺方向的因素有:1、患者体质;2、经脉循行方向;3、腧穴的解剖特点;4、患者病情。
4.什么丸剂?丸剂的特点是什么?
答:丸剂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片形制剂。中药丸剂的特点:释药缓慢,作用缓和持久,可降低毒副作用;能较多地容纳半固体或液体药物;可通过包衣来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制法简便。但某些品种存在服用量大、小儿吞服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
5.试述脾主统血与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
答: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三、论述题(共4道试题,共20分。)
1.:未病先防答: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2.:方剂答:方剂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遵循组方原则,选择若干味药物通过配伍而组成的,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个部分组成
3.:七情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
4.:祛邪答:就是运用某些治疗及护理手段,驱除邪气,以达到恢复正气的目的,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患者。
四、客观填空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是归经理论形成的基础。脏腑经络学说
2.药味的加减,如果改变了(),必然使方剂的主治和功效发生根本改变。君臣配伍关系
3.'摆动类手法包括()、()、()。'、、禅推法滚法揉法
4.痰饮的形成与肺、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肝膀胱
5.'()为血之府,()为肾之府。、脉腰
6.'用来辨别病位深浅的一对纲领是()和()。'表证里证
7.'药熨温度不宜超过()℃。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7050
8.'舌诊主要观察()和()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舌苔
9.胃经的络穴是(),脾经的输穴是()。丰隆太白
10.肝与肾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于()以及()相互滋生、转化的关系。肾精肝血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