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随堂随练返回目录
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2、两种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C)
A、都是劳动的产物
B、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3、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创造(B)
A、使用价值
B、新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交换价值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D)
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B、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C、使用价值与价值互相决定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C)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
6、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B)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价值规律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一致变化
8、通货膨胀是由于(A)
A、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B、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C、各种商品的比价失衡
D、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9、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都是由(D)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10、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C)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剩余价值
11、货币的本质是(D)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社会财富的体现
D、一般等价物
12、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ABCD)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E、局部劳动与整体劳动的矛盾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分工
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4、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15、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
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
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16、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
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
E、抽象劳动
18、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19、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
20、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
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
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21、市场经济是ACDE
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
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
2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
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23、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
E、就业机制
第二章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2、两种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C)
A、都是劳动的产物
B、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3、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创造(B)
A、使用价值
B、新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交换价值
4、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D)
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B、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C、使用价值与价值互相决定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C)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
6、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B)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价值规律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一致变化
8、通货膨胀是由于(A)
A、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B、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C、各种商品的比价失衡
D、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9、在一切社会中,社会财富都是由(D)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10、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C)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剩余价值
11、货币的本质是(D)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社会财富的体现
D、一般等价物
12、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ABCD)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E、局部劳动与整体劳动的矛盾
1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分工
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4、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15、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
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
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16、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
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
E、抽象劳动
18、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19、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
20、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
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
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21、市场经济是ACDE
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
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
2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
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23、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
E、就业机制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奥鹏东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随堂随练(第6章)
下一篇 : 奥鹏东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随堂随练(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