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第七章 控制职能(第1―3节)
学习时间: 2014年1月20日-1月26日
第十六章 控制概述
这周我们将学习第七章中的第1―3节,这部分重点介控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控制的模式、控制的程序,下面整理出的理念框架供同学们学习。
开篇案例:
为了升级而调走
“你能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吗,罗比?”工厂经理托克问道。
“可以,马上就来。”罗比应答。
罗比是工厂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来公司工作已有四年时间。在大学拿到机械工程学位后,他先后当过生产工长和维修车间主任,尔后提升到目前的职位。罗比心里明白托克的电话是为了什么。
“看到你的辞职信我很吃惊”,托克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威尔逊公司将得到一位好员工,但我们这里更需要你,真的,罗比。”
“关于这我想过很久,”罗比说, “可是在这儿好像没有我的前途。”
“你为什么这样说?”托克询问。
“噢,”罗比毫不掩饰地回答,“我上一级的职位是你的。你才39岁,我不认为你会马上离开这职位。”
“事实上我很快就离开,”托克告诉罗比说, “这是为什么我知道你提出辞职后会如此吃惊的原因。我想我明年6月份会调到公司总部任职。另外,公司有几个工厂比这大得多。不管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还是在综合管理方面,那些工厂都不时地需要优秀的人手。”
“不错,我听说去年咱们公司在辛辛那提开办了一个厂,”罗比回应道,“但当我得知这消息时,职位都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只有在看到公司的报纸后才知道其他工厂的工作机会。”
“这些不是我们现在要谈的话题。罗比,告诉我,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让你改变主意?”托克问道。
罗比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回答道:“我现在已没法改变主意了,因为我已经与威尔逊公司签定了合约。”
思考题:
从员工态度和人员发展方面说说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与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第一节 控制职能概述
一、 控制的概念
控制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的或考核标准,通过改变和创造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空间内确定的方向发展。控制概念包含以下含义:
(一) 对于一般控制过程来说,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被控制对象必须是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即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可能性空间。
2.事物的发展目标状态在各种可能性中是可以选择的。这种选择的必要前提有两个:
(1) 所确定的目标状态必须包括在被控制对象的可能性空间之中;
(2) 具备相应的手段和条件,能从可能性空间中把目标状态选择出来。
(二)控制的目的就是使可能性空间尽可能缩小,控制能力的大小,就是实施控制者通过创造条件,改变可能性空间的能力。
管理控制又称控制工作,是指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工作就是指接受系统内外的有关信息,按即定的目标对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正确的措施使系统按预定的计划运行,或适当地调整计划,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活动。
二、管理控制与一般控制的比较
管理控制是指管理的控制职能。一般控制是指控制论中所余的控制,它的研究对象是自控系统。二者的含义是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二者的相同点:
(一) 同是一个反馈过程。
(二) 管理控制有两个前提条件。
(三) 管理控制也包括三个步骤: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四) 管理控制与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一个有组织系统,根据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克服不肯定性,使系统保持稳定状态。
二者的不同点:
(一) 一般控制的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付诸实施的。
(二) 一般控制是使体系运行偏差不超出允许的范围,是使活动维持在平衡点上。而管理控制目的不仅要使组织按计划正常运动,实现目标,并力求使组织活动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达到新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目标。
三、控制的重要性
1. 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
2.控制是管理职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控制是管理创新的一种推动力量。
四、控制的基本条件
1.必须确定标准
2.必须能够获得表示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之间偏差的信息。
3.必须有可能采取措施来纠正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之间的偏差。
第二节 控制的模式
一、 控制的类型
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
(1)反馈控制
(2)现场控制
(3)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指将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反馈控制其实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负反馈:返回的信息的作用是抵消输入信息;
正反馈:返回的信息的作用是增强输入信息。
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管理者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
所谓前馈控制,就是观察那些作用于系统的各种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的不利影响产生以前,通常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来避免它们的不利影响。
前馈控制系统的必要条件
1. 对计划和控制系统认真彻底分析,识别重要输入变量;
2、为该系统建立一个前馈控制模型;
3、经常对模型进行检查;
4、定期收集输入变量数据并将其输入系统;
5、定期评定实际输入数据与计划输入数据的差异,并评估差异对预期结果的影响;
6、必须有措施保证。
按控制的来源划分
1.正式组织控制
通过管理者设计和建立起来的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正式组织控制的内容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实施标准化
②保护组织的财产不受侵犯
③质量标准化
④防止滥用权力
⑤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
2.群体控制
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基于成员之间不成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行控制,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职工的行为
3.自我控制
个人有意识地去按某一规范进行活动
自我控制能力取决于个人本身的素质
按控制的手段划分
1.间接控制
着眼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追究管理者个人的责任,使之改进未来的工作。明显的缺点是控制在偏差出现、造成损失之后,代价较大。
2.直接控制
着眼于培养更好的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熟练应用管理的概念、技术和原理,能以系统的观点看待管理问题,防止出现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控制的八个要求
1.控制的客观性
控制应该客观,这是对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时,比较容易介入主观因素。
2.控制的灵活性
控制系统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各种不利的变化,或利用各种新的机会。
3.控制的经济性
控制是一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从经济角度上看必须是合理的。精心选择控制点,尽可能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
4、控制的可操作性
控制必须适合各个管理者。
5、控制的及时性
控制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
6、控制的全局性
要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实施控制,将各个局部的目标协调一致。
7、控制应突出重点
管理者应该控制那些对组织行为有战略性影响的因素。控制应该包括组织中关键性的活动、作业和事件。
8、控制的纠正措施
哪些环节发生了偏差,应由谁负责,并能建议如何纠正这种偏差。通过适当的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事工作和领导工作来纠正偏差。
第三节 控制的程序
一、控制的程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确定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尺度。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哪种类型的标准,需要按照控制对象的特点来决定。
二是衡量实际绩效;
也是控制过程中信息反馈的过程
(1) 如何衡量
(2) 衡量什么
三是采取管理行动
根据衡量和分析的结果,管理者应该在下列三种控制方案中选择一个:维持原状;纠正偏差;修订标准。
课后习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控制论诞生后,其发展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是()
A经典控制论时期
B旧控制理论时期
C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D大系统控制理论时期
课后习题答案B
开篇案例分析:
员工的态度对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经营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通过分析离职率、缺勤率来判断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如果发现员工态度不符合企业的预期,任其恶化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上的满足程度,以改变他们的态度。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员素质的提高。要为提高人员素质采取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措施,要通过人员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企业及时供应足够的经过培训的人员,为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