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1322】 20春章节测试西南

所属学校:西南大学 科目:趣味心理学 2020-05-16 13:18:15 心理学 趣味 测试 章节
一、
单项选择题
1.
网络“去个性化”就是指在以(   )为基础的空间内,个体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
同一单位   
同一类人   
互联网   
网吧   
2.
根据网络“去个性化”中“群体的淹没性” ,犯罪群体规模越大,其成员(   )丧失自我意识。
或许越不容易   
或许越容易   
越不容易   
越容易   
3.
在群体暴力事件中,其成员会认为暴力行为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责任会分散到每个个体身上,因而责任感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
群体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匿名效应   
群体淹没效应   
4.
在可以匿名上网的状态下,下面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2000 个体的羞辱感淡化   
个人的冒险心得到助长   
个体的犯罪感减弱   
个体的责任感增强   
二、
多项选择题
5.
网络“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有
责任分散   
虚拟性   
匿名性   
群体的淹没性   
6.
现实生活中,下列哪些做法有利于防止和减少人们“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
要求穿着职业服装   
使个体处在监督之下   
使责任分工明确   
控制团体规模   
7.
处在网络“去个性化”状态中会导致个体做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如:
窃取他人机密和隐私   
网络欺诈   
网络暴力   
散播病毒   
8.
下列哪些项目对防范网络“去个性化”有利
实行网络实名制   
加强网民的自我道德修养   
加强网络监督   
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   
9.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通常的(     )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
内疚   
恐惧   
承诺   
     2000  
羞愧   
10.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  )和(  )降低的状态。
自我防护力   
自我评价   
自我感知力   
自我控制力   
三、
判断题
11.
群体成员越是有个性特征,他们的自我感觉越少,行为也就越缺乏自我控制。
对         
错      
12.
个体在单独行动时,往往更不能从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准则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行为。
对         
错      
13.
网络“去个性化”会导致个体做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
对         
错      
14.
网络“去个性化”没有任何有利之处。
对         
错      
15.
当群体处于激励性的、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时,尤其是群体成员不易被识别的情境下,不易使成员产生“去个性化”状态。
对         
错      
16.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就算感到反社会行为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责任会分散到群体成员身上,但其责任感也不会降低。
对         
错      
17.
匿名的暴徒往往无恶不作。
对         
错      
18.
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的侵犯行为会增加,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对         
错      
19.
如果每个网民都处在匿名状态下, 就极易出现“去个性化”状态。
     2000
对         
错      
20.
在网络“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责任意识也会明显丧失。
对         
错      
0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