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 )。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B.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DNA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DNA里有基因
D.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2.“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这比喻是( B)。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3.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霜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B )。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样阶段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样阶段
C.相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D.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4.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 A )研究。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托尔曼
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描述的是( C )。
A. 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距强化
6.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B )。
A,斯金纳 B.托尔曼
C. 苛勒 D.班杜拉
7.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 D )。
A. 获得新命题 B.激活已有命题
C. 把新命题与已有命题结成命题网络 D. 自行派生新命题
8.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A )。
A.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
c.程度的差异 D.特质的差异
9.测验题目很难的话,测验结果会成( B )。
A. 正态分布 B. 正偏态分布
C. 负偏态分布 D. 双峰分布
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短测验( D )。
A. 信度好 B.表面效度好
C. 内容效度好 D.一致效度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是(1) 霍尔 的代表性观点。
2.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2) 实验性 ,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 (3)因果观念。
3.廷克利泡夫的猴子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4) 期望 。
4.记住就是把有关信息从(5) 短时或工作 记忆存到(6) 长时记忆里去。
5.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7) 回忆 。
6.SD或S是(8) 标准差 的缩写。
7.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9) 行为指示子 构成一个 (10) 太阳系 模型。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已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3.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一Xo
4.教学U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共24分)
1.略述布鲁纳的三种心理表征的行为表现。(8分)
答:第一种是动作表征,它的方式是肢体的实用动作。(2分)
第—:种是映像表征,它的方式是知觉或意象。(2分)
第二种是符号表征,它的方式是语词或其他符号,最容易理解。(2分)
上述三种表征方式或能力在一般成年人那里是同时具备的,可是在儿童那里却是先后顺序发展起来的。(2分)
2.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8分)
答: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点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2分)。二者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1分),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之类(1分)。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2分),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2分)。
3.简述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8分)
答:(1)教师要首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2分)
(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2分)
(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2分)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2分)
4.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8分)
答:(1)当某—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2.5分)
(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纲。 (2.5分)
(3)如果—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3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试沦惩罚的作用、局限及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15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刘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2分)
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2分)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2分)
(2)惩罚要布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2分)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1分)
(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杓:合心理学程序。(2分)于是要注意两点: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2分)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町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2分)
2.当学生学习一个新概念时,教师应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做正确的概化?(15分)
答: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2.分)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1)同时呈现;它比较适合于图像、图片和图形资料。(1分)
(2)相继呈现;它最适用于音乐和语言教学中的听、渎训练部分。(1分)(3)同时—相继结合法。同时一相继结合法可以适用于语文学习。(1分)
早现变式实例的墓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2分)
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早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 (3分)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工夫去讲解之。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2分)所以从实质上诽,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