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资料之论述题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2015-03-23 10:44:18

五、分析题

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 . 周作人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你是怎样理解“ 鲁迅气氛” 的?试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描写, 说明“ 鲁迅气氛” 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鲁迅气氛”中“气氛”,周作人有一种说法,叫做“气味”。在《杂拌儿之二》序里,他这样写道,写文章要追求“物外之言,言中之物”,“所谓言与物者何耶,也只是文字与思想罢了,此外似乎还该添上一种气味。气味这个字仿佛有点暧昧而且神秘,其实不然。气味是很实在的东西,譬如一个人身上有羊膻气,大蒜气,或者说是有点油滑气,也都是大家所能辨别出来的”。因此,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  

《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

文中“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一句为全文的主题句,细想起来,似乎芸芸众生的命运大都不过如此。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文中的这一句话,足可见鲁迅先生文笔的功力。用这样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直抒胸臆,暗含“愤世嫉俗”、“曲中求直”、“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

2 . 从上个世纪 4 0年代以来, 出现过两次“ 张爱玲热” 。你认为这两次热潮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是怎样看待“ 张爱玲热” 的?

张爱玲是充满魅力的独特女人:她是个世俗的女人;她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但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就张著作而言,其才情兼备,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她钟情于中国小说,师承〈红楼梦〉,文笔细腻,语言精练,有如工笔画。

张最关键的是其悲情主义。她从小被关爱得少,长大后爱情不顺,聪明得看透世俗,因此她眼中的世事均是不完美的。以至于她笔下的故事一律的悲情,尤其是她笔下的女人总是悲剧收场, 即使最后是团圆的结局,也没有收获真正的爱情。  总之,够小资、够悲情。

3 . 如果说田园诗最大的特征是牧歌情调, 而牧歌又主要是指一种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那么,你认为,沈从文的《 边城》 是否具有牧歌田园诗风格?为什么?

 

德国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叔本华曾制订一张诗歌体制级别表,即将各种基本的文体按等级分类,依次是:歌谣,田园诗,长篇小说,史诗和戏剧。田园诗显然比较靠近纯诗。田园诗最大的特征是牧歌情调。牧歌最早指古希腊人描写西西里岛牧羊人生活之诗。后来维吉尔写了著名的作品《牧歌》,也带典型的田园诗风格,后来人们便习惯用“牧歌”来称谓这一风格文类:指的是一种传统的诗歌,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文艺复兴后,出现一些专写古代田园生活的田园诗或散文,也是牧歌一类文体的引申。现代批评家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田园诗式)”的作品。

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

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4 . 张爱玲小说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 , 又有不厌其烦的“ 袭旧” , 她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众多的意象。请就《 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为例,说明张爱玲小说推陈出新的能力。

所谓“意象”,也就是在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中,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的意蕴。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在教材中,我们讲到了《金锁记》在三万多字的篇幅中,营造出了六种含义不同的月亮。月亮,是一个在传统文学中曾被用滥了的意象,但作者却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意象,

5.为什么可以说《呐喊》、《仿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成熟的标志?试结合<<狂人日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在小说创作理论上他提到“这新的小说的生存,却是在不断的战斗中,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的观点,还坚持“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重要思想等等。在小说创作实践中,鲁迅先生的确倡导着这些理论思想.一九一八年五月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之后鲁迅先生陆续创作发表了一些现代白话小说集结成《呐喊》、《彷徨》。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以及现代意识、崭新的形式,富有表现力的白话,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在中国小说创作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比以往的小说的思想内涵更接近现实,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揭露更深、更广。小说以现实主义方法,如实深入地状写了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达到了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中渗透著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的执着探求;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深入思考等等,充分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作品是注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并且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的战斗檄文。正是作者的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震惊了国民,唤醒了广大的进步青年,使彷徨中的进步青年开始觉醒。在艺术上,鲁迅先生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手法并且在创作方法、叙事方式、情节安排、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和革新,主要现在如下:小说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作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主要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没有静止的人物心理分析,但有人物心理、幻想、错觉、潜意识的精到描写和心理刻画;作品基本上是悲剧的格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小说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断、“镜头”连缀而成,即使是表现人物一生的纵剖面的作品,也有重大跳跃;没有浓笔重彩的风月描写,但很注重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小说中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在人称上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叙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开头结尾变化多端;小说体式多样有日记体、戏剧体、对话体、随笔体、革新的章回体;语言以口头语为基础,具有简洁、洗练、生动、峭拔的特点。《呐喊》、《彷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技巧更高,作者以独具特征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使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开在读者面前。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介绍:《呐喊》、《彷徨》采用“杂起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鲁迅先生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用极精练的笔墨,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勾勒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幻觉、潜意识等手法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在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中,人物是闻其声如见其人。《狂人日记》是民族整体与个体的自审为精神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封建文化最恶毒的咒语作品里包容了我们民族全部苦难的历史和在此基础上深厚的劣根性。在鲁迅先生《呐喊》、《彷徨》小说中,无论是描人写景,还是叙事状物均能找到出色的白描手法。《呐喊》、《彷徨》以其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上的创新,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丰富的经验。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形式服从于性格刻画和主题表现,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自《狂人日记》起,鲁迅彻底打破中国传统小说主要从外部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充分调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描写等各种艺术技巧,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用一个人物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狂人日记》惊世骇俗的内心告白和变态心理描绘,是传统小说未曾有过的。《狂人日记》通篇都是“我”的内心独白;总而言之,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论建立和创作实践中,在小说的艺术价值上,在小说的思想意义上。鲁迅先生永远是每一位中国小说作家的楷模。他虽然没有长篇小说问世,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艺术成就。

 

 

6. 1925 年,鲁迅曾在《青年必读书》中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话是不是一种科学的论断?应该如何理解鲁迅说这话时的“语境”?试从当时的“历史现场”、鲁迅对传统的态度和意图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鲁迅对传统确实是采取全面而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也就是说,确实是“全盘否定”的,所以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传统的“价值重估”。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原因。

 

7.为什么说沈从文是“京派”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而老舍则不属于京派?他们的文学观有何异同?试结合京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他们的文学道路加以说明。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被看作“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老舍小说显示出浓厚的市民特色与地域文化性。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 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老舍在执着地描写“城与人”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讲的题目中所说的“老舍的创作视点”。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同时,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老舍是智慧、风俗型的作家。

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杰出代表。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惟一特殊的是萧干,他的《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干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倾向性(即态度)。京派的态度以沈从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立场。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蝴蝶派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是,京派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左翼文学。老舍与沈从文同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老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北京的认识和表现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