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参考答案
- 为了打造出货物上行效率高、综合任务能力强的货运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研制团队提出了货物装载/结构/热控一体化设计、高效率能量传输及立体信息网络互联技术方案,解决了多功能要求下平台轻量化设计难题。()2022-12-03
- 运载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空气阻力比较大,一旦发生故障,需要专门设置救生装置,常用的有()两种。2022-12-03
- 为了保证卫星在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获取地面目标的图像,卫星通过同一纬度时太阳高度角应大致相同,须采用()轨道。2022-12-03
- 根据地球自转建立的时间系统,即以地球自转周期作为时间计量单位的时间系统是()。2022-12-03
- 运载火箭的逃逸模式分为有塔逃逸模式和无塔逃逸模式。有塔逃逸模式中,在火箭起飞后60秒内逃逸时火箭发动机不关机。()2022-12-03
- 航天技术中的()是助力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022-12-03
-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中国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其中指出,到2050年左右,要实施载人登陆()的战略目标。2022-12-03
- 下列火箭中,采用“两级半”构型的火箭是()。2022-12-03
- 航天器带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静电充放电过程,放电会产生脉冲干扰或放电火花,引发仪器故障甚至是航天火灾等危险事故。()2022-12-03
- 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是近球形的、()的卫星。2022-12-03
- 防灾减灾领域,是北斗应用较为突出的行业应用之一。其中救灾指挥灾情通信使用了北斗特有的()功能。2022-12-03
- 玉兔号月球车以()为主要能源,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全景相机等设备。2022-12-03
-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首次实施()。2022-12-03
- 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2022-12-03
- 为了提高航天员对航天飞行环境的耐力与适应能力,以及返回地面后的再适应能力,航天员需进行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其中()包括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失重适应性训练。2022-12-03
- 航天员在太空中会变()。2022-12-03
- 载人航天技术中,()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生理信息遥测技术的前进,使这种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护。2022-12-03
- 2022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该图像由探测器携带的()拍摄。2022-12-03
- 为航天员创造适宜于生活和工作的人造大气环境的设备系统称为(),它的基本功用是维持密闭舱中规定的大气温度、湿度和压力,控制大气成分,净除二氧化碳和微量污染。2022-12-03
- 祝融号火星车由结构与机构、移动、天线、热控、供配电等10个分系统组成,能够适应火星表面环境,()自主休眠唤醒能力。2022-12-03
- 神舟飞船发射时,航天员都坐在火箭的()内,其位置很好辨认,在火箭的整流罩外面有一面国旗,国旗的上面就是它所处的位置。2022-12-03
- 作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立体测绘卫星,()可高效获取全球范围高精度立体影像。2022-12-03
- 航天员在空间站锻炼时所穿的衣服被称为“()”。2022-12-03
- 火箭尾段的尾翼是为提高火箭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的稳定性而设计的。()2022-12-03
- 对人造卫星的监测和控制,要依靠地面台站组成的()来进行。2022-12-03
- 惯性导航的特点是全自主、高动态、()、()。2022-12-03
- 2007年10月,中国探月工程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经过8次变轨,卫星进入工作轨道,并传回月面图像,中国航天在飞向月球探索深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22-12-03
- 制约低温火箭在轨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推进剂的蒸发损失。()2022-12-03
- 在()成功组网观测后,我国海洋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将显著提升,可为我国海洋环2022-12-03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产雪车的研制采用了航天领域的()材料。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