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其实教育部在2002年就已经提出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的扩招依然如火如荼。”在5月14日召开的一个有关大学精神的研讨会上。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把话题引到了不久前国务院召开

所属学校:职业资格考试 科目:行测考试 2024-04-23 08:27:29 行测考试

资料: “其实教育部在2002年就已经提出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的扩招依然如火如荼。”在5月14日召开的一个有关大学精神的研讨会上。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把话题引到了不久前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会议当时作出决定,要适当控制中国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对此,专家们—方面期待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轨道,可同时他们又对目前仍末得到控制的扩招形势担忧。 2002年之后的扩招,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学校.据中央教科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介绍,教育部最初提出,“要大扩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数翻一番。”实际上,在经历了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大规模扩招之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2.4倍。在200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但之后几年高等学校大幅扩招之势仍未能停止,他提供了以下一组数据:在2001年实际招生26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5万人,但当年实际招生320万人;在2002年实际招生32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3年招生335万人,但当年实际招生382万人;在2003年实际招生382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4年招生400万人,但实际招生人数达到420多万人。 有些地区和学校在条件准备不足、心理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招生,引发了四方面的矛盾。—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有些学校扩招后师资、校舍、设备满足不了需求;二是规模与投入的矛盾,有些学校在经费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扩招,盲目贷款征地,造房,欠债很多;三是规模与就业的矛盾,扩招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相应的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学校、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不少地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四是规模与结构的矛盾,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并不算多,从总体而言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有些专业人才紧缺,但有些专业人才饱和,出现了结构性失调,扩招时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的论证。 专家们把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扩招“积极性”归结为三点:首先是近几年.某些地方政府把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列为地方发展的重点规划。不少地区的官员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希望在短时间内,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拉动一座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往往有着“群众基础”,特别在一些高教规模较小的人口大省,学生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政府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急剧扩张。此外,由于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高校的发展平台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许多高等学校对于扩招有着天然的热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学院升格为大学,比如扩招后大量涌现的XX邮电大学、XX外国语大学、XX交通大学……一些学院为了冠上大学之名,盲目增加了学科门类,就出现了“不管工科、理科院校,都有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的怪现象”。 目前,很多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在扩招以前是七千元左右,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三千元,这个成本跟发达地区高中生培养成本差不多。在既不允许高收费,政府也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巨额投入的情况下,高校的这种扩张必然是难以为继的,教育质量就更加无法保证。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据调杳,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的比例只有约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扩招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文革结束后恢复法律院系招生时,只有四所政法学院和北大、复旦等少数名牌大学的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生人数远远无法满足中国法制建设的需求。但今天,中国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法律系,甚至连纺织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偏远省份的地方专科学院.也都开办了法学院。如今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连上海这种对法律人才有着很高需求的大城市,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找工作,不仅公检法—职难求(即使进区县级公检法机关,也都必须是硕士毕业生以上),而且其它类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与法律有关的职位也已都满足。 对于大学扩招,有其有利的一面: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但是扩招应是理性化的扩招,不应是情绪化的扩招,也不应是失控的扩招。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请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800字以上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亡羊补牢 未为晚也——让高校扩招回归理性道路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仅从1998年到2004年的六年间,高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就从108万上涨到420万,而由此带来的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资金投入、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之间的矛盾越发激化,由此可见,失控的、情绪化的扩招必须回归到理性的道路上来。 平心而论,大学扩招有其有利的一面,一方面提高了高中升学率,缩小了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了就业压力;发展了经济,拉动了内需。另一方面,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而之所以会出先前文所述的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近几年.某些地方政府把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列为地方发展的重点规划。二是学生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政府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急剧扩张。三是由于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高校的发展平台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许多高等学校对于扩招有着天然的热情。 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首先,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控制高校扩招规模的要求。适当控制中国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其次在现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经费的充足,加快校舍、设备的更新速度,尤其要保证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合理引进人才,在教学管理上做到“宽进严出”,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知识水平的升级与教育层次的升级真正达到正比。最后,加大大学生就业培训和心理咨询,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用招聘会、双选会等多种形式扩宽大学生就业门路,倡导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积极就业态度,努力消化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21世纪将是我国迅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各行各业急需大批高素质人才。高校扩招也是在这个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但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勇敢正视。只要在扩招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适度扩招,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学规律,就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