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在线作业题库(14)

所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科目:科学教育 2015-03-17 11:27:50

1.第11题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标志着( )。

A.观察方法的确立

B.推理方法的确立

C.定性研究方法的确立

D.实证方法的确立

答案:D

标准答案:D

2.第12题

被认为指导我国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是(   )。

A.结构主义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唯物主义理论

答案:B

标准答案:B

3.第13题

在钢管上发现的所谓“优昙婆罗花”,实际上是( )。

A.一种苔藓

B.人们想象出来的花

C.草蛉的卵

D.钢管锈蚀后的现象

答案:C

标准答案:C

4.第14题

一位厨师煲汤之后会先行品尝,调整汤的咸淡,直至满意时才会端给顾客享用。这个过程属于哪种评价类型?(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相对评价

D.绝对评价

答案:B

标准答案:B

5.第15题

明确告知或提供预期结果,帮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属于( )。

A.验证性活动

B.结构化探究

C.引导型探究

D.开放性探究

答案:A

标准答案:A

6.第16题

规律性知识的教学的中心目标是( )。

A.建构科学概念

B.认知、理解科学规律

C.了解科学事实

D.学会、掌握相关技能和方法

答案:B

标准答案:B

7.第17题

“现象―― 问题(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 归纳概括―― 结论――应用 ”的教学结构,属于( )。

A.规律性知识学习

B.概念性知识学习

C.方法学习

D.事实性知识学习

答案:A

标准答案:A

8.第18题

法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始于( )。

A.1986年

B.1964年

C.2003年

D.1999年

答案:D

标准答案:D

9.第19题

学习科学是一门新出现的交叉学科,它研究(   )。

A.探究方法和教育的关系

B.学习和科学教育的关系

C.心智、脑和教育的关系

D.科学能力和教育的关系

答案:C

标准答案:C

题目分数:1.0

10.第30题

在导入环节,互动的性质是( )。

A.参与活动,对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表达看法

B.尝试预测或解释

C.设计方案,收集数据

D.回顾并评价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方法

答案:A

标准答案:A

11.第49题

发现式科学教育观主要受到哪一位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的影响?

A.维果茨基

B.杜威

C.皮亚杰

D.罗杰斯

答案:C

标准答案:C

12.第50题

在我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独立开设科学课的起始年级是(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七年级

答案:B

标准答案:B

13.第51题

作出教学效果的判断,借以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是哪一种评价形式的功能?(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表现性评价

答案:C

标准答案:C

14.第52题

按照教学目标的规定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为了检查前段时间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B

标准答案:B

15.第53题

关于“设计实验”要素的学习,其学习目标错误的是( )。

A.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B.进行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和测量

C.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

D.理解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答案:B

标准答案:B

16.第54题

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的特征是( )。

A.以获取科学事实,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为主要学习目的

B.以掌握自然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目的

C.以掌握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为学习目的

D.以掌握科学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为主要学习目的

答案:D

标准答案:D

17.第55题

“现象――选择方法――实验――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属于( )。

A.规律性知识学习

B.技能训练

C.方法学习

D.事实性知识学习

答案:C

标准答案:C

18.第56题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B.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C.记忆、应用、理解、分析、评价、创造

D.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创造

答案:A

标准答案:A

19.第57题

人类认识事物使用的最早,也是最古老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定性实验法

C.定量实验法

D.描述法

答案:A

标准答案:A

20.第58题

关于探究活动的步骤,下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获取证据、结论与表达

B.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获取证据、猜想和假设、结论与表达

C.猜想和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获取证据、结论与表达

D.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获取证据、寻求实证、结论与表达

答案:D

标准答案:D

题目分数:1.0

21.第2题

以评价目的分类,评价的种类包括(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A,B,D

标准答案:A|B|D

题目分数:1.0

22.第3题

将验证性探究转变为结构化探究活动,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A.将活动题目变成一个可以激发学生问题

B.删除所有能够提供解答线索的内容

C.让学生通过研究来建构相关科学概念

D.引导学生考虑哪些变量是相关的

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题目分数:1.0

23.第32题

关于“激进的建构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

A.赞成实践论所主张的认识论

B.不再把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主要由个人对知识的建构

C.从哲学上否定科学知识对客观真理的逐步逼近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D.其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本质上一脉相承

答案:B,C

标准答案:B|C

题目分数:1.0

24.第35题

下列属于引导型探究特点的有( )。

A.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研究的问题

B.提供或不提供材料

C.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

D.学生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

答案:A,B,D

标准答案:A|B|D

题目分数:1.0

25.第36题

下列关于科学的本质,正确的有( )。

A.科学不可以通过证伪的方法来得出结果

B.科学实验是可检验的

C.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结论是可改变的

D.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

答案:B,C,D

标准答案:B|C|D

题目分数:1.0

26.第1题

“概念”是认知图式与框架的基石,所以“概念性知识”为理解提供了基础。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27.第4题

在“交流”环节,师生互动的性质是阐述自己的解释,以及证实或证伪预测的过程和方法。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28.第5题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29.第20题

教师是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题目分数:1.0

30.第21题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质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31.第22题

科学态度反映了科学价值观。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32.第23题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33.第24题

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指的就是科学探究。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34.第25题

和诊断性评价不同的是,形成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测试与测量的策略和统计分析来评价教学的效果。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题目分数:1.0

35.第26题

科学教学要思考如何通过组织系统的科学学习素材和学习过程,使学生形成前概念。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题目分数:1.0

36.第31题

分享最初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或解释,是作为主动学习者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之一。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37.第33题

科学和技术是具有相互联系的不同概念,其中技术是在认识世界中发现新的知识。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题目分数:1.0

38.第34题

方法学习,侧重于行为;技能训练,侧重于思维。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题目分数:1.0

39.第59题

到位的点拨和关键的提炼和总结,是探究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40.第60题

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41.第61题

表现性评价主要指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分析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的表现,以此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42.第62题

1986年,美国国家研究历史会发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

答案:错误

标准答案:0

题目分数:1.0

43.第63题

继发性的“迷思概念”,比原发性的前概念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干扰更甚。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44.第64题

前测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实施的测试,目的是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经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45.第65题

进行前提条件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

答案:正确

标准答案:1

题目分数:1.0

46.第6题

科学是反映自然世界各种现象的   的知识体系。

答案:

客观规律

标准答案:

客观规律

题目分数:1.0

47.第7题

科学的          决定了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是“探究”。

答案:

本质

标准答案:

本质

题目分数:1.0

48.第8题

评价要考虑                   的概念,即考虑儿童实际具有的和在帮助下可能获得的发展水平。

答案:

最近发展区(或:最邻近发展区)

标准答案:

最近发展区(或:最邻近发展区)

49.第9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科学教育主要强调了探究的过程,又受到皮亚杰的     理论的影响,认为儿童     的建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答案:

儿童发展,科学概念

标准答案:

儿童发展,科学概念

50.第10题

科学概念是对自然界的事物本质特征的    和     。

答案:

抽象,概括

标准答案:

抽象,概括

51.第27题

科学探究是学生们需要积极主动地获取     、领悟     而进行各种活动。

答案: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标准答案: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52.第28题

科学知识是指人类经过科学研究而积累的,对   和     的系统的认识。

答案:

客观世界 人类自身

标准答案:

客观世界 人类自身

53.第29题

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共同     ,互为     的。

答案:

参与,条件

标准答案:

参与,条件

54.第37题

科学知识的积累是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  的过程。

答案:

客观存在

标准答案:

客观存在

题目分数:1.0

55.第38题

20世纪初,在牛顿研究的基础上诞生了相对论。

答案:

爱因斯坦

标准答案:

爱因斯坦

56.第39题

科学探究学习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寻求实证、     和  等。

答案:

获取事实与证据,结论与表达

标准答案:

获取事实与证据,结论与表达

57.第40题

通过科学学习,学生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 、、     和对变化世界的敏感。

答案:

尊重事实、批判地思考、灵活性

标准答案:

尊重事实、批判地思考、灵活性

58.第41题

  与    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答案:

练习,反馈

标准答案:

练习,反馈

59.第42题

科学思维有两个基本的要素:      和      。

答案:

尊重事实,遵循逻辑

标准答案:

尊重事实,遵循逻辑

60.第43题

研究表明,人的不同的 功能如语言、情感等,都有相应的神经结构与其对应,并受到 分布的影响。

答案:心智,神经递质

标准答案:心智,神经递质

61.第44题

“温度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答案:

温度高低,种子萌发的速度(或:种子发芽率)

标准答案:

温度高低,种子萌发的速度(或:种子发芽率)

62.第45题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     的基础和情况,为制定     作准备。

答案:

评价对象,教学计划

标准答案:

评价对象,教学计划

63.第46题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     向     的转化过程。

答案:

陈述性知识,技能

标准答案:

陈述性知识,技能

64.第47题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在课程设计中要强调   和       之间的互动。

答案:

学习者,学习任务

标准答案:

学习者,学习任务

65.第48题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包括一切为了进行     活动而采取的     。

答案:

信息转换,具体操作程序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