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题
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视角来设置的德育课程是()。
A.行为取向型德育课程
B.情意取向型德育课程
C.综合型德育课程
D.整合型德育课程
标准答案:C
2.第2题
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目标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它所指的是()。
A.校训
B.校纪
C.校规
D.学校规章
标准答案:A
3.第3题
下列学习指导类型中,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不同指导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的类型是()。
A.品德形成指导、智能发展指导
B.学习指导、课外指导
C.生涯指导、人格指导
D.生涯指导、品德形成指导
标准答案:C
4.第4题
在一定意义上,“三岁定终身”所昭示出家庭德育的特点是()。
A.天然性
B.基础性
C.感染性
D.终身性
标准答案:B
5.第5题
与其它教材的编写一样,编写品德教材的中心工作是()。
A.教科书的编写
B.学生指导用书的编写
C.课程资源开发
D.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
标准答案:A
6.第6题
下列德育评价功能的具体表现中,体现消极强化特点的是()。
A.对不良品行的弱化
B.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强化
C.对良好效果的教育方案、策略的强化
D.对良好价值观的强化
标准答案:A
7.第7题
一切社会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直接的德育资源。它体现了社会德育所具有的特点是()。
A.资源丰富性
B.效果复杂性
C.形式灵活性
D.内容广泛性
标准答案:A
8.第8题
教育目标的社会制约性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是德育目标的()。
A.预见性
B.层次性
C.社会性
D.参照性
标准答案:C
9.第15题
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
A.教育活动与实践的可行性
B.活动及其中的人际交往
C.活动课程的道德价值
D.班级团队活动的举办
标准答案:B
10.第16题
不良品行矫治中,能够帮助不良行为者以合适的方式发泄各种消极情绪,促进行为的发生或改变的方法是()。
A.宣泄法
B.代币治疗法
C.行为契约法
D.惩罚法
标准答案:A
11.第25题
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是()。
A.大学阶段
B.高中阶段
C.初中阶段
D.小学阶段
标准答案:D
12.第26题
德育的育德功能使教育活动更有利于()。
A.促进个体自我完善
B.满足个体需要
C.帮助个体社会化
D.发展个性
标准答案:A
13.第27题
语文课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紧扣文眼、创设情境渗透
B.分析人物形象、对比中渗透
C.导语中、背景介绍中渗透
D.以上全部都是
标准答案:D
14.第28题
学校德育评价中的难点是()。
A.德育实践评价
B.德育工作评价
C.学生品德评价
D.教师品德评价
标准答案:C
15.第29题
.既是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是()。
A.同龄人群体
B.社区环境
C.儿童、青少年亚文化
D.大众传媒
标准答案:A
16.第30题
在班级冲突的解决手段中,可以起到抑制冲突、实施自主教育作用的是()。
A.权威掣
B.关系掣
C.惩戒掣
D.后果掣
标准答案:D
17.第31题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且具有终身影响的教育类型是()。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终身教育
标准答案:C
18.第35题
在心理-社会发展中,意志训练,自我控制,能做决定属于的心理阶段是()。
A.勤奋对自卑
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C.主动性对罪疚感
D.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标准答案:D
19.第36题
德育评价中,有关课程设置与教学、课外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与班级管理落实的评价是()。
A.对学校德育整体工作的评价
B.对学生品德的评价
C.对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评价
D.对学校德育对象的评价
标准答案:C
20.第37题
德育主体观的核心是()。
A.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B.确立和落实学习者主体地位
C.完善个体品德结构
D.主动接受德育影响
标准答案:B
21.第9题
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标准答案:正确
22.第10题
相对于各种自发的环境因素而言,家庭德育对于儿童品德的影响也是无意识的。
标准答案:错误
23.第11题
一切与学校德育有关的因素,以及教育环境中一切直接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才能作为德育评价的内容。
标准答案:错误
24.第12题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标准答案:正确
25.第13题
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的自我取向性、现实性、功利性、从众性等特征比较明显。
标准答案:正确
26.第14题
班级是学生作为生活者、成长者的首属群体,而家庭则是第二归属群体。
标准答案:错误
27.第17题
所有的行为训练都含有道德意味,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标准答案:错误
28.第18题
教科书编排的螺旋递进式就是按照内容板块,将各种内容分别分配到不同年级或学习阶段。
标准答案:错误
29.第19题
小学阶段的家庭德育中,同伴关系的建立还主要是依靠外部生活环境和偶然的共同兴趣,其基本表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因生活琐事而发生人际冲突。
标准答案:正确
30.第20题
活动课程类型中,学生自主活动一般可分为:级会活动、学生会活动和社团活动。
标准答案:正确
31.第38题
重视德育的价值就是重视德育的个体价值。
标准答案:错误
32.第39题
间接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标准答案:正确
33.第40题
德育网络的沟通方式中,家校互访是最常见的个别访问,它具有针对性强、具体、细致、深入等特点。
标准答案:错误
34.第41题
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属于德育隐性课程。
标准答案:错误
35.第42题
学生品德评价属于个人精神领域中具有价值意义的那部分个性心理品质评价。由于个人言行与思想存在一致关系,所以,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十分紧密。
标准答案:错误
36.第43题
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十分凸显,所以只要把活动课程视为“德育的主导课程”,其他课程形式可以不考虑。
标准答案:错误
37.第44题
品德综合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儿童的学校生活为基础,让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回归学校生活。
标准答案:错误
38.第45题
封闭式问题设计的选项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内容而定,一般介乎在6~9项之间。
标准答案:错误
39.第46题
对小学教育实践来说,除了各科教学直接隐含指导因素之外,班级指导之职一般由班主任、教导处、少先队组织力量共同承担。
标准答案:正确
40.第47题
努力保持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既是家庭幸福的一种标志,也是保证家庭德育得以落实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标准答案:正确
41.第21题
道德认识
标准答案:
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道德原则、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是对行为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题目分数:3.0
42.第22题
学生指导
标准答案:
所谓学生指导,就是学校从促进学生的成长出发,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由有关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指点、引导。
题目分数:3.0
43.第33题
爱国主义教育
标准答案:
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国家观念教育、民族意识与情感教育、国情教育、奉献教育、国防教育等,培养学习者爱国的思想和感情,并形成和具备相应的爱国行为。
题目分数:3.0
44.第48题
学生品德评价
标准答案: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题目分数:3.0
45.第49题
德育内容
标准答案: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题目分数:3.0
46.第23题
简述体谅模式的德育思想。
标准答案:
(1)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以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德育模式。它由麦克菲尔和他同事共同创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1分)(2)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重在提高儿童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来形成完整的、与他人密切关联的自我形象,并在关心、体谅中获得快乐。(2分)(3)体谅模式重在道德情感,强调关心他人,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相结合,注意观察学习、教育环境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十分注意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和教育实验。(3分)
47.第24题
简述学校德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标准答案:
与德育显性课程相比,德育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间接性、内隐性。(2分)(2)范围的广泛性。(2分)(3)影响的不确定性。(1分)(4)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交互作用。(1分)
48.第32题
简述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
标准答案:
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在于:(1)各门课程重点突出,道德课程重在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力的培养;(2分)(2)生活科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把握、生活兴趣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初步养成;(2分)(3)社会科则重在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2分)
49.第34题
简述小学德育整体构想的主要步骤。
标准答案:
(1)揭示本校的德育目标。(1分)(2)确定各学年的德育侧重点。(1分)(3)注意多种教育形式和途径的区分与统整。(1分)(4)确立健全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的基本方针,以及协调他们与教学、指导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并拟定养成优良校风、营造教育氛围和改造校园环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5)提出学校与家庭,社区相互联络、沟通与协调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建议,以及建立以学校、班级为基础的三结合教育网络设想。(1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