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浙江大学2014年春《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

所属学校:浙江大学 科目:中国文学(4) 2015-03-17 11:37:33

一、填空题

1、90年代,由 陈忠实  的《白鹿原》和 贾平凹  的《废都》的畅销以及“陕军东征”引发了一个新的长篇小说创作热。

2、长篇小说的兴盛是9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了  张承志  的《心灵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  韩少功   的《马桥词典》等一批史诗性的作品。

3、凌力反映明清风云巨变的“百年辉煌”三部曲指的是《 少年天子   》、《倾国倾城》和《  暮鼓晨钟   》。

4、二月河描写清朝帝王的“落霞系列”三部曲指的是《康熙大帝》、《  雍正王朝   》、《乾隆皇帝》。

5、“新历史小说”的题材涉及多方面,如展现旧时代女性命运的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   池莉          的《你是一条河》等。

6、池莉1987年发表的小说《    烦恼人生   》,是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

7、池莉的《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8、进入90年代,   池莉   的小说创作在文体上转向都市言情小说的流畅和趣味的追求,这表现在《小姐,你早》、《来来往往》、《紫陌红尘》等作品中。

9、方方1987年发表的小说《  风景   》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0、《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等,是   刘恒  小说代表作。

11、  刘震云   的小说《一地鸡毛》历来被视为新写实主义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12、90年代中期,随着“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产生了一批反腐题材的小说作品,代表作如  陆天明   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周梅森的《中国制造》等。

13、  新生代小说    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邱华栋、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

14、90年代的女性小说是当代女性文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普遍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写作姿态和写作空间,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   铁凝   的《大浴女》、王安忆的《长恨歌》等。

15、   张洁   的长篇《沉重的翅膀》曾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16、   铁凝    的长篇小说《玫瑰门》,被誉为展现女性历史命运的厚重之作。

17、“   私人化小说   ”和“另类小说”是90年代女性写作的又一重要景观。陈染、林白等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

18、陈忠实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   白鹿原    》引起轰动,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等。

19、《白鹿原》着力塑造了主人公 白嘉轩   形象,这一人物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复杂地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

20、1993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废都 》转向都市生活,叙写的生存场景构成了一个空荡沉沦的文化废墟。

21、   贾平凹   8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变化是,逐渐从类似《满月儿》的那种单纯的真善美理想中走出,转而发现了自己心目中文学的、文化的商州系列。

22、贾平凹发表于1987年的《    浮躁   》,循着农民心理演变的轨迹,写出了时代转型期当代人那种躁动不安的“浮躁”心态。

23、《废都》通过主人公  庄之蝶   形象的塑造,刻画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

24、   贾平凹  的另一些作品如《天狗》《黑氏》《五魁》《商州》等,侧重铺展普通百姓的生存和情爱故事,这些或平实或传奇的生命状态也蕴涵着丰厚的人性内容。

25、在1985年的“文学寻根”中,王安忆的《小鲍庄》表达了作家对儒家文化的“仁义”精神与对这一精神崩溃的理解。

26、1986年以后,王安忆发表了引起很多争议的“三恋”,它们是《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27、王安忆的中篇小说《 叔叔的故事   》 问世于1990年的冬天,这篇小说被陈思和教授称为“揭开90年代小说序幕”的作品。

28、王安忆的长篇小说《   长恨歌   》发表于1995年,这部小说的问世,王安忆被视为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都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有“海派传人”之称。

29、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以40年代选举“上海小姐”为引子,以主人公 王琦瑶     40年来的人生浮沉为主体情节,写成了一部独特的上海都市“民间史”

30、1987年,  余华   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开始引人注目,显示了相当高的创作起点。

31、  余华   前期创作多为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世事如烟》等。

32、余华199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 》是对前一阶段反传统写作的一次总结,也是其创作转型的开始。

33、1992年的《活着》和1995年的《  许三观卖血记   》是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34、余华的长篇小说《  活着   》发表于1992年。小说从主人公   福贵  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映射出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的历史,也暗示着民族顽强的生机。

35、1987年,  苏童  发表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后开始受到关注。

36、苏童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新历史   小说和描写当代人心理与精神生活的小说。

37、小说《  妻妾成群   》讲述了一个现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故事,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特殊的感觉方式,尤其是对历史颓败情境的刻画。

38、苏童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有两部:《妻妾成群》和《 我的帝王生涯 》。

39、   王小波   的小说代表作主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

40、40、除小说外,王小波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   》。

41、王小波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他的杂文集《   我的精神家园     》、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同样体现了他创作个性。

42、  王朔  的早期作品《空中小姐》、《浮出海面》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从内容和形式上为其独特风格完成了铺垫。

43、1988年,王朔的小说《  顽主     》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讲述了三位无业青年,在北京开了一家“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的故事,表现改革开放年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影片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

44、王朔的小说《 动物凶猛   》可以归入儿童文学的行列。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描写了少年顽主成长的范本,渲染了他们的痞劲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对社会现实的叛逆和逃避。

45、王朔的长篇小说《    我是你爸爸   》与“顽主”类的小说有所不同,它塑造了父子两人的鲜明形象,解剖了一种伦理意义上的 “父子”关系。

46、自1990年的《与往事干杯》起, 陈染 的创作转向现代都市的女性生活和女性经验,尤其擅长表现独居的知识女性的生活历程和情绪体验。

47、进入90年代,陈染的创作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她开始以一种回忆性的笔调叙述隐秘的女性情感,《  私人生活 》标志着陈染“私人化写作”风格的确立。

48、《私人生活》是    陈染  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叙述现代都市女性生命历程的“身边小说”。

49、   林白 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孩的成长经历,小说中关于女性的性体验和身体感受的描写引起过很大争议。

50、林白的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和异域色彩,代表作《 一个人的战争   》中主人公多米的“人生经历”是围绕着几条线索展开的。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邱华栋、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多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注重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2、小说《白鹿原》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1993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原的白家和鹿家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一幅从大革命、抗日战争到三年内战贯穿五十多年变迁的历史画卷;在政治斗争的历史表象背后,小说揭示出真实复杂的人性、家族伦理的传统文化观念,称得上一部民族文化的寓言;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等奖项;201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了银幕。

3、小说《废都》  

长篇小说《废都》1993年出版发行,是贾平凹一部引起诸多争议的小说;小说聚焦于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观照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被称为是一部“写世态、人性、心迹的文人小说”;小说将人物置于80年代急剧变动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失却了精神支点的当代文化人的矛盾与彷徨、困惑与思索、颓唐与沉沦。

 4、小说《长恨歌》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发表于1995年,小说以40年代选举“上海小姐”为引子,以“沪上淑媛”王琦瑶40年来的人生浮沉为主体情节,写成了一部独特的上海都市“民间史”;小说以白居易著名长诗为题,借用传统典故,重新阐释了“史诗”与“女人”,将史诗精神导入一个现代都市日益平凡的女人身上;这部小说的问世,王安忆被视为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都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有“海派传人”之称。  

5、小说《活着》

  小说《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转型后的重要长篇小说;小说从一个作家下乡采风写起,写到一个老农与一老牛的对话,慢慢引出了人类生生死死的无穷悲剧;小说通篇蔓延着一种人类生命力延续的韧劲,主人公福贵甚至可以把他看作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和缩影。被誉为“一部讨论人类生存意志的小说,一部中国历史年轮的写照”;1993年张艺谋改编了同名电影,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主演葛优获最佳男主角奖。


三、简答题

1、90年代,由于社会文化的转型,作家已不再简单地充当大众代言人的角色,而是依照各自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转向探寻新的艺术空间,试图建构起个性化的创作道路。由此,民间的、历史的、媚俗的、游戏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多种创作模式纷呈于作家的笔端,小说现象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既有新状态、新市民、新武侠、新言情等持各色旗帜的“新”字号小说,也有同一创作方法的不同变体(以现实主义为例,就有“新写实现实主义”、“新状态现实主义”、“人文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既有由雅入俗的大众化写作,也有痛感人文流失而坚守精神圣地的精英写作;既有体制内的遵命文学,也有体制外的自由撰稿(如王小波)。

 2、“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多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注重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3、简要介绍90年代的“私人化小说”  

“私人化小说”是90年代“女性小说”的一个重要景观,所谓“私人化小说”是指女性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传达出女性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真正的女性文本特征的小说类型。主要作家有陈染、林白、海男和徐小斌等,代表作品如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等。  

4、《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意蕴  

陈忠实着力塑造了白嘉轩这一典型形象,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白嘉轩身上复杂地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通过白嘉轩等人物的塑造,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以及它们的相生相克的状态,从中寄托着对民族文化的讴歌和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与探索。

5、小说《废都》的主题意蕴

  《废都》聚焦于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观照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被称为是一部“写世态、人性、心迹的文人小说”。  

小说将人物置于80年代急剧变动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失却了精神支点的当代文化人的矛盾与彷徨、困惑与思索、颓唐与沉沦。渗透全书的废都意识,主要是对于被传统文化浸透了骨髓的人们,无法摆脱因袭的重负,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在绝望中挣扎的那种世态和心态。

6、小说《叔叔的故事》的主题意蕴  

小说文本反映了作家对一个公共历史叙事的拆解过程,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与检讨” ,是作家站在个人立场上对时代的反省。所谓“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历史叙事的浓缩形式,这个故事经王安忆以各种叙述手法拼合而成,最终暴露出了源自于几十年的历史遭遇、而存在于时代的精神现象中的一场莫大危机。尽管小说中这一切都单指涉叔叔这一个人物,但其实他也正是时代人格化的形式,叔叔的悲剧及其精神世界的虚妄,也反映了时代的可悲之处。就此而言,《叔叔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王安忆抒写的个人化的时代寓言。

7、余华前期小说的先锋特色   A.戏仿:即表面上遵守某种小说程式却取消了原有程式中的因果性动力,使人物失去了行为动机,读者无法按传统阅读习惯去读解。B.让幻觉与现实相互融入: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取消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造成迷离恍惚、真伪难辨的艺术效果。C、人物的符号化:人物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只是一个泛指,一个抽象的符码,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所以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像《世事如烟》中的人物就用阿拉伯数字、职业、生理特点或服装代替姓名。D、无动于衷的零度叙述:以极为冷漠的态度讲述一个个凶残、血腥的故事,仔细地、不厌其烦地描绘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行刑和杀人细节及死亡体验,令人不忍卒读。

8、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福贵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映射出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的历史,也暗示着民族顽强的生机;小说强调命运给人带来的悲剧,以及人与这种悲剧抗争的过程中 展现出的对生活的渴求;小说通篇蔓延着一种人类生命力延续的韧劲,主人公福贵甚至可以把他看作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和缩影。

9、王小波小说的文体特征  

A、经常运用夸张、讽刺、比喻等艺术方法,以顽童般的视角,把生活中的细微场景,装扮成一出出滑稽的闹剧,充满了喜剧性。B、幽默、活泼的叙事语言,在轻松中显出调侃,在表面的佯谬下隐含着思想的机锋,显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风趣。

四、论述题

1、《白鹿原》的思想艺术特色

 《白鹿原》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法制和礼俗化的农村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勾勒出一幅凝重深厚的社会历史画卷。  小说从文化史诗的角度,透视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深刻裂变,表现了民族文化的正面和负面的方方面面,写出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复杂,具有鲜明的史诗风格。  小说保持了历史过程中某种混沌的状态,来状写传统宗法文化和白鹿原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赋予作品凝重、苍茫的历史感和深沉的命运悲壮感。  

2、《废都》中的庄之蝶形象及其审美意蕴  

主人公庄之蝶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典型形象,他是著名作家,西京城文化名流。小说着力刻画他在迷离缥缈的都市生活里找不到出路,逐渐丧失了文化人固有的立场和气节,浑浑噩噩、声色犬马,困于欲望之流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小说通过庄之蝶这个人物,将当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与冲撞中的尴尬处境和“泼烦”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通过庄之蝶的沉沦史,来展示世纪末令人忧心的浮躁、喧嚣、物欲膨胀的人生世相,以凸现一种“废都”意识。

3、结合作品分析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是创作个性极为鲜明的一个,他的创作极具原创性,想象、叙事、语言,无不具有鲜明的余华标志。从文学史角度看,他的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特异风格,根本性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和美学惯性,使先锋小说的集体性反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当先锋小说陷入困境时,余华又以其有效的探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围。  

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

90年代以后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但叙事风格趋于平实、柔和,平静冷漠中加入了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

4、结合作品分析苏童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擅长讲故事:苏童是一个极具叙事天赋的作家,他总是从容不迫地把故事讲得温婉凄迷、充满诗意。如《妻妾成群》讲述了一个现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故事,这一五四以来常见的题材,被作了不同的处理,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尤其是对历史颓败情境的刻画。  

②擅长写成熟女性:“在苏童的小说里总是飘荡着一股少年男孩对成熟女性向往眷恋的神秘气韵”,苏童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并在人物的活动和心理中设置种种精确传神而又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  ③与心绪同构的语言:苏童小说的词汇凝聚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作者特定价值心态的烙印;他还特别注重词汇的色彩选择,偏爱阴冷的色调;词汇的组合也像情绪流没有规则,纷纭复杂,多姿多彩。

5、结合作品分析王朔小说的艺术特色      

王朔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痞子文学”:王朔以一种独特的玩世姿态出现在文坛上 ,将愤世嫉俗的心态用调侃、反讽等语态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与反叛 , 在其笔下, “调侃”上升为一种表现方法,一切都被谐谑化了,构成了其小说独特的痞子味和幽默风格。  “顽主形象”:塑造了一些处于社会边缘与底层的顽主形象 :百无聊赖玩世不恭 ,嬉笑怒骂冷嘲热讽 ,追求享乐亵渎神圣 ,在中国当代文坛展示出独有的顽主世界,成为作者解构现实,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新京味儿”的语言:王朔小说以一种近乎粗鄙的北京市井口语化语言冲击正统的书面语,以调侃式语言解构颠覆伪善、庸俗、权威、戒律,使读者于嬉笑怒骂中看到生活中曾被遮盖或误以为是合理的种种荒唐事物。例如王朔的小说在对文革政治语言(其实是一些官面语言)的解构,显示出独特的语言魅力。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朔的小说具有相声的特征,语言本身已经取代情节,成为小说的最主要成分。  

第31-32讲  1989-2000年间的戏剧

一、填空题

1、   小剧场 话剧在物理空间上使剧场缩小,如《留守女士》的空间舞台设置在一间咖啡厅里,为了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侍者轮番向观众递送咖啡。

2、先锋戏剧发轫于1987年9月。彼由牟森执导的尤金•尤涅斯库名剧《  犀牛   》在北京海淀剧场演出。

3、1989年4月20日至29日,中国首届    小剧场戏剧   节在南京举行。这次戏剧节上演了《火神与秋女》、《人生不等式》、《明天你会多个太阳》、《单间浴室》等10多优秀剧作。

4、90年代,北京的先锋剧坛先后涌现了一批由戏剧同仁自由组建的  独立   剧社。一象是建国以所未有曾有过的。

5、早在1987年,    牟森   就率先成立了“蛙实验剧团”;1992年又成立了“戏剧车间”。

6、孟京辉于1992年12月成立了“  穿帮  剧社”。

7、90年代,北京剧坛的先锋戏剧主要以“   京城三剑客 ”林兆华、牟森、孟京为代表。

8、曾与高行健肩为80年代探索戏剧作出重大贡献的  林兆华  ,在剧坛有“探索戏剧的青树”之誉。

9、90年代,   林兆华 执导了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鸟人》、《棋人》、《人》,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很少被人关注的京城“闲人”阶层。

10、1990年,林兆华执导的《   哈姆莱特  》对早已奉为典的莎士比原著行了大胆的解构。

11、自80年代后期以,牟森执导了《犀牛》、《士兵的故事》、《大神布朗》等剧作,被视为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的开路先锋。

12、1994年,牟森改编于坚的长诗《    零档案  》,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动。

13、  孟京辉 是戏剧界公认的90年代先锋戏剧的“旗帜性人物”,他自1990至2000年的10年间先后执导了10多部先锋戏剧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剧坛的广瞩目。

14、《闲人三部曲》的写作从1989年开始,到1997年完成,由《鸟人》、《  棋人   》、《鱼人》三部作品组成。

15、90年代的先锋戏剧是继80年代探索戏剧之后的又一次具有奔突与建意义的戏剧艺术潮流,而   孟京辉    的实验戏剧在世末的中国剧坛是独树一帜的。

16、  孟京辉    的实验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百年孤独》、《恋爱的犀牛》、《臭虫》、《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琥珀》、《镜花水月》《希特勒的肚子》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7、话剧《  思凡   》1993年孟京辉编导,这部剧作是根据古典戏曲剧目《思凡•双下山》与意大利卜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的一些片段改编而成。

18、孟京辉的话剧《   恋爱的犀牛   》讲述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丛林之中,充满浪漫悲观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这出话剧自1999年首演至今,已在全国15个城市排演了70余场。  

二、名词解释

1、话剧“闲人三部曲”

《闲人三部曲》是过士行的戏剧代表作,其写作从1989年开始,到1997年完成,由《鸟人》、《棋人》、《鱼人》三部作品组成,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很少被人关注的京城“闲人”阶层。由林兆华执导搬上舞台。

2、话剧《思凡》  

话剧《思凡》1993年孟京辉编导,这部剧作是根据古典戏曲剧目《思凡•双下山》与意大利卜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的一些片段改编而成;通过故事的“拼贴”,撷取“思凡成真” 与“偷情成功”的情节,调侃、嘲笑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第一禁忌”的“性道德”;在90年代先锋戏剧中的典范意义在于它使戏剧的“实验性”和“商业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思凡》还代表了90年代从剧本为中心转变为导演为中心的演剧趋势。  

三、简答题

1、《闲人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确认了一批闲人在剧作中的主角地位:闲人文化的兴起也是对90年代滥觞的消费文化和闲适文化的确证。鸟道、棋道、鱼道这批原处于社会边缘的文化现象在过士行的剧作中已逐渐转化为人生的中心话题,对确立新的戏剧价值观做出了努力。  

②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看似荒诞实是严肃的人生现象,来“完成对社会和自身的观照”,形成“一种批判性的自省”态度。对鸟人、棋人和鱼人这些社会边缘人的生命形态的展示,也是出于对我们整个时代的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③在艺术上,较好地处理时代生活丰富性、艺术风格多样性和艺术表现个人化之间的关系;借鉴了西方的东西,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规律,但又完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而减少了“个人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2、《思凡》的思想艺术特征  

①独特的创作构思:《思凡》由明代无名氏的《思凡•双下山》与卜伽丘《十日谈》中的有关章节拼接而成。这种戏谑的处理剧作的方式看似对严整的现代戏剧模式的解构,而在另一程度上却是对“戏”这一原初涵义的恢复。   ②深刻的批判意识,《思凡》是一部在游戏外表包装下有着思想批判锋芒的“先锋戏剧”,它调侃、嘲笑的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曾成为“第一禁忌”的“性道德”观念”,戏耍的态度包含着对虚伪的拒绝,完成了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舞台阐释。   ③“实验性”和“大众性”的巧妙结合:《思凡》在90年代实验戏剧中具有典范意义,它使戏剧的“实验性”和“商业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它在风格上不再表现精深的哲理,而是着重于故事的生动、通俗性和愉悦,使实验性的作品在大众中获得普及。  

④代表了90年代戏剧创作的趋向:从以剧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导演为中心。90年代戏剧更多的是贯穿着导演的意图,孟京辉在此剧中更充分地体现出导演的角色而不是剧作者的角色。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