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 )既是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又是对现实世界的偏离。A. 角色预设
B. 修辞技巧
C. 修辞话语
D. 修辞幻象
满分:2 分
2.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 )A. 《文则》
B. 《毛诗序》
C. 《中国修辞学史稿》
D. 《周易》
满分:2 分
3. 在话语交际中,( )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A. 角色预设
B. 经验预设
C. 价值预设
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4. 1953年,唐纳德・布莱恩特发表的( )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重要文献。A. 《修辞学》
B. 《修辞学:功能与范围》
C. 《解构之图》
D. 《符号学与修辞》
满分:2 分
5. 由于交际双方在表达和接受过程中不断释放自身的能量,对修辞信息施加作用力,这就使得修辞信息向两方面分化:一方面,修辞信息总是不断地被表达者刷新,其中最突出的是( )A. 隐喻
B. 隐喻义
C. 比喻
D. 比喻义
满分:2 分
6. 1963年,张弓先生的( )出版,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A. 《修辞学习》
B. 《修辞学发凡》
C. 《现代汉语修辞学》
D. 《修辞学研究》
满分:2 分
7. 下列哪个( )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话语模式。A. “改装――凝缩――移置”
B. “隐喻/转喻”
C. “凝缩/移置”
D. “吉/凶”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1. 对梦的解释权实际上体现为( )A. 解梦人的显形权威
B. 解梦话语的隐形权威
C. 解梦人的隐形权威
D. 解梦话语的显形权威
满分:2 分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修辞接受瞬间体悟,是审美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它是开放性的
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
C. 秘响旁通的接受方式使修辞接受成为相关信息的聚合场,它是开放性的
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在不断的否定旧我中,获取新的生命,它是开放性的
满分:2 分
3. 国外的修辞学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A.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
B. 古典主义修辞学
C. 现代主义修辞学
D. 新修辞学
满分:2 分
4. '从柳的文化功能,衍化出折柳赠别礼俗行为的双重含义____A. 友人对送别对象不择生存环境的强盛生命力的祝福
B. 友人对送别对象一路平安的祈愿
C. 可义印证因柳的再生功能所引发的相关联想
D. 由“柳”的“聚集”义,使友人对送别对象的祝福和祈愿,又加入了“与君再相会”的情愫
满分:2 分
5. 从男性自喻为女性,到女性装扮成男性,作为角色他性置换的两种形式,是出自同一深度模式的两个表层结构,二者在互补中体现着同一的文化涵义( )A. 当男人的价值尚未实现、而又期待实现时,男性自喻为求宠的女性
B. 当女子挣脱男外女内的文化限定,冲破"女不言外"的文化禁忌,希望为社会所接纳时,女性便装扮成男性
C. 后者显示女性的文化升格
D. 前者显示男性的文化贬值
满分:2 分
6.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是( )A. 一语说
B. 认同
C. 炼字
D. 预设
满分:2 分
7. 诗体话语已成为话本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话本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 )A. 营造氛围
B. 情节实证
C. 结构亮点
D. 警世劝诫
满分:2 分
8. ( )和( )作为修辞活动最频繁的现象,依赖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主观互联的心理现实。A. 隐喻
B. 比喻
C. 话语
D. 隐喻义
E.
满分:2 分
9.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这是挣扎在不幸生存中的奴隶们的生命呼喊,这呼喊中包含着双重的预设( )A. 存在着一个理想的家园
B. 抵达理想家园没有现实障碍
C. 不存在一个理想的家园
D. 抵达理想家园有现实障碍
满分:2 分
10. 通过《诗经》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形态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 )A. 使用最少的为主格
B. 使用最多的为属格
C. 作为“我的”解
D. 使用较多的是为宾格
满分:2 分
11. 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是( )A.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
B. 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
C. 修辞参与人的物质建构(修辞社会学)
D. 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
满分:2 分
12. 文学话语的读解的常规思路和技术操作,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最常见的路径,即分别从( )视野进入对象。A. 语言学
B. 文学
C. 美学-哲学
D. 印象学
满分:2 分
13. 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 )和( )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A. 写什么
B. 怎样写
C. 写给谁
D. 何时写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一种表达策略的变换,从表面上看,是话语形式的变化,但在深层,反映的是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问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解梦是对梦中幻象的修辞化解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女扮男装是女人“雌性雄化”的自我设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男性话语对中国女性“亦玉亦瓦”的修辞命名,从话语延伸到文本,产生“喜玉厌瓦”的爱情叙事,二者在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男性控制的话语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据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的统计,日常交际中每三句话,就有一句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述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比较起来,“炼字”是指向终极境界的修辞自觉,“一语说”是指向过程的修辞自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关于修辞诗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修辞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审美设计和诗学关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汉字“家”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原型语象,它的“从宀从豕”的模块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隐喻的意义是在一个相似性框架中聚焦的。然而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的相似,只有一种可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古人对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常常按照梦示行事,而对一些不一定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则希望推知其含义,找到梦中那种神秘的感觉,由此导致了解梦活动的产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芳草美人”是那些以女子自喻的男性作者笔下最常见的喻象符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人的多重角色身份,决定了修辞对话常常在人的不同角色身份之间进行,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以某种固定的角色身份永恒在场,因此每个人也就必然随着自己角色身份的变换而变换角色话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作为文学文本的小说,关心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独特”事件,这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前提。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作为修辞活动的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处于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亦玉亦瓦的女性形象,是女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文化表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数字“三”、“五”倍受中国人青睐,不仅具有原型意味,而且存在着哲学上的认识依据。前者是以理性精神对宇宙秩序所作的清醒把握; 后者是中国古人以幻想形式对自然所做的不自觉的加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在修辞活动中,当接受者认同一种预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解释权交给了这种预设,因此,要使自主性接受不受压抑,需要走出既定的预设,重建一个认知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红高粱》对战争小说的改写,不是局部修正,而是在总体上对战争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家――国”一体的修辞关联,既对民族凝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封建政治运作产生了正面影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和文本建构方式,存在着某种同构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我们把修辞幻象定义为:语言制造的幻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宏观上修辞接受活动的开放性,意味着对给定修辞信息的接受,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从微观上说,在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中,修辞信息的接受,只能选择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收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当个人的权利定位背离“我为人人”的向度时,“人人为我”要么变得虚幻、要么走向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后者给个人本位的出场提供了空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当人们表达一个隐喻义的时候,是根据“抓小放大”的方式,把总体相异的事物重组进了局部相似的语义框架,当人们接受一个隐喻义的时候,也只能在局部相似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被重新建构的语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接受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视野中接受同一对象,接受者透过言语形式,跟表达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同一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可能因接受的反复而体悟有别。(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修辞从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两大类型:从句到篇和从篇到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不同的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意义实现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在中国,当“大”用来指称“功勋卓著的祖先兼帝王”时,人们对大的尊崇,已经开始向纯粹内涵的“大”偏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