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013春《广义修辞学简纲》在线作业一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广义修辞学简纲 2015-03-17 11:41:34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 )既是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又是对现实世界的偏离。A. 角色预设

B. 修辞技巧

C. 修辞话语

D. 修辞幻象

满分:2  分

2.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 )A. 《文则》

B. 《毛诗序》

C. 《中国修辞学史稿》

D. 《周易》

满分:2  分

3.  在话语交际中,( )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A. 角色预设

B. 经验预设

C. 价值预设

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4.  1953年,唐纳德・布莱恩特发表的( )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重要文献。A. 《修辞学》

B. 《修辞学:功能与范围》

C. 《解构之图》

D. 《符号学与修辞》

满分:2  分

5.  由于交际双方在表达和接受过程中不断释放自身的能量,对修辞信息施加作用力,这就使得修辞信息向两方面分化:一方面,修辞信息总是不断地被表达者刷新,其中最突出的是( )A. 隐喻

B. 隐喻义

C. 比喻

D. 比喻义

满分:2  分

6.  1963年,张弓先生的( )出版,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A. 《修辞学习》

B. 《修辞学发凡》

C. 《现代汉语修辞学》

D. 《修辞学研究》

满分:2  分

7.  下列哪个( )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话语模式。A. “改装――凝缩――移置”

B. “隐喻/转喻”

C. “凝缩/移置”

D. “吉/凶”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1.  对梦的解释权实际上体现为( )A. 解梦人的显形权威

B. 解梦话语的隐形权威

C. 解梦人的隐形权威

D. 解梦话语的显形权威

满分:2  分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修辞接受瞬间体悟,是审美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它是开放性的

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

C. 秘响旁通的接受方式使修辞接受成为相关信息的聚合场,它是开放性的

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在不断的否定旧我中,获取新的生命,它是开放性的

满分:2  分

3.  国外的修辞学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A.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

B. 古典主义修辞学

C. 现代主义修辞学

D. 新修辞学

满分:2  分

4.  '从柳的文化功能,衍化出折柳赠别礼俗行为的双重含义____A. 友人对送别对象不择生存环境的强盛生命力的祝福

B. 友人对送别对象一路平安的祈愿

C. 可义印证因柳的再生功能所引发的相关联想

D. 由“柳”的“聚集”义,使友人对送别对象的祝福和祈愿,又加入了“与君再相会”的情愫

满分:2  分

5.  从男性自喻为女性,到女性装扮成男性,作为角色他性置换的两种形式,是出自同一深度模式的两个表层结构,二者在互补中体现着同一的文化涵义( )A. 当男人的价值尚未实现、而又期待实现时,男性自喻为求宠的女性

B. 当女子挣脱男外女内的文化限定,冲破"女不言外"的文化禁忌,希望为社会所接纳时,女性便装扮成男性

C. 后者显示女性的文化升格

D. 前者显示男性的文化贬值

满分:2  分

6.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是( )A. 一语说

B. 认同

C. 炼字

D. 预设

满分:2  分

7.  诗体话语已成为话本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话本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 )A. 营造氛围

B. 情节实证

C. 结构亮点

D. 警世劝诫

满分:2  分

8.  ( )和( )作为修辞活动最频繁的现象,依赖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主观互联的心理现实。A. 隐喻

B. 比喻

C. 话语

D. 隐喻义

E.

满分:2  分

9.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这是挣扎在不幸生存中的奴隶们的生命呼喊,这呼喊中包含着双重的预设( )A. 存在着一个理想的家园

B. 抵达理想家园没有现实障碍

C. 不存在一个理想的家园

D. 抵达理想家园有现实障碍

满分:2  分

10.  通过《诗经》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形态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 )A. 使用最少的为主格

B. 使用最多的为属格

C. 作为“我的”解

D. 使用较多的是为宾格

满分:2  分

11.  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是( )A.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

B. 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

C. 修辞参与人的物质建构(修辞社会学)

D. 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

满分:2  分

12.  文学话语的读解的常规思路和技术操作,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最常见的路径,即分别从( )视野进入对象。A. 语言学

B. 文学

C. 美学-哲学

D. 印象学

满分:2  分

13.  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 )和( )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A. 写什么

B. 怎样写

C. 写给谁

D. 何时写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一种表达策略的变换,从表面上看,是话语形式的变化,但在深层,反映的是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问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解梦是对梦中幻象的修辞化解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女扮男装是女人“雌性雄化”的自我设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男性话语对中国女性“亦玉亦瓦”的修辞命名,从话语延伸到文本,产生“喜玉厌瓦”的爱情叙事,二者在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男性控制的话语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据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的统计,日常交际中每三句话,就有一句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述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比较起来,“炼字”是指向终极境界的修辞自觉,“一语说”是指向过程的修辞自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关于修辞诗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修辞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审美设计和诗学关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汉字“家”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原型语象,它的“从宀从豕”的模块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隐喻的意义是在一个相似性框架中聚焦的。然而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的相似,只有一种可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古人对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常常按照梦示行事,而对一些不一定能够直接预示现实行为的梦象,则希望推知其含义,找到梦中那种神秘的感觉,由此导致了解梦活动的产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芳草美人”是那些以女子自喻的男性作者笔下最常见的喻象符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人的多重角色身份,决定了修辞对话常常在人的不同角色身份之间进行,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以某种固定的角色身份永恒在场,因此每个人也就必然随着自己角色身份的变换而变换角色话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作为文学文本的小说,关心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独特”事件,这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前提。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作为修辞活动的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处于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亦玉亦瓦的女性形象,是女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文化表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数字“三”、“五”倍受中国人青睐,不仅具有原型意味,而且存在着哲学上的认识依据。前者是以理性精神对宇宙秩序所作的清醒把握; 后者是中国古人以幻想形式对自然所做的不自觉的加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在修辞活动中,当接受者认同一种预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解释权交给了这种预设,因此,要使自主性接受不受压抑,需要走出既定的预设,重建一个认知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红高粱》对战争小说的改写,不是局部修正,而是在总体上对战争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家――国”一体的修辞关联,既对民族凝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封建政治运作产生了正面影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和文本建构方式,存在着某种同构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我们把修辞幻象定义为:语言制造的幻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宏观上修辞接受活动的开放性,意味着对给定修辞信息的接受,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从微观上说,在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中,修辞信息的接受,只能选择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收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当个人的权利定位背离“我为人人”的向度时,“人人为我”要么变得虚幻、要么走向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后者给个人本位的出场提供了空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当人们表达一个隐喻义的时候,是根据“抓小放大”的方式,把总体相异的事物重组进了局部相似的语义框架,当人们接受一个隐喻义的时候,也只能在局部相似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被重新建构的语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接受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视野中接受同一对象,接受者透过言语形式,跟表达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同一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可能因接受的反复而体悟有别。(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修辞从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两大类型:从句到篇和从篇到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不同的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意义实现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在中国,当“大”用来指称“功勋卓著的祖先兼帝王”时,人们对大的尊崇,已经开始向纯粹内涵的“大”偏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