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013春《广义修辞学简纲》在线作业二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广义修辞学简纲 2015-03-17 11:41:34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在话语交际中,( )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A. 角色预设

B. 经验预设

C. 价值预设

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2.  修辞接受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则主要通过修辞接受活动中的( )表现出来。A. 社会性

B. 开放性

C. 选择性

D. 个体性

满分:2  分

3.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 )A. 《文则》

B. 《毛诗序》

C. 《中国修辞学史稿》

D. 《周易》

满分:2  分

4.  由于交际双方在表达和接受过程中不断释放自身的能量,对修辞信息施加作用力,这就使得修辞信息向两方面分化:一方面,修辞信息总是不断地被表达者刷新,其中最突出的是( )A. 隐喻

B. 隐喻义

C. 比喻

D. 比喻义

满分:2  分

5.  下列哪个( )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话语模式。A. “改装――凝缩――移置”

B. “隐喻/转喻”

C. “凝缩/移置”

D. “吉/凶”

满分:2  分

6.  ( )是特定的表达内容在篇章层面如何向特定的表达形式转换的审美设计。A. 修辞技巧

B. 文本建构

C. 修辞化

D. 修辞结构

满分:2  分

7.  ( )是话语交际中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的认识前提。A. 隐喻

B. 预设

C. 表达

D. 接受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1.  国外的修辞学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A.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

B. 古典主义修辞学

C. 现代主义修辞学

D. 新修辞学

满分:2  分

2.  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 )和( )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A. 写什么

B. 怎样写

C. 写给谁

D. 何时写

满分:2  分

3.  隐喻和隐喻义生成重要原则之一的相似性,作用于修辞交流活动中的双向认知。包括( )A. 对相似性的双向认同

B. 对相似性的双向限定

C. 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认定

D. 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限定

满分:2  分

4.  中国古人解梦的线路是( )A. 面向过去

B. 面向将来

C. 面向现在

D. 面向世界

满分:2  分

5.  修辞话语建构包括( )A. 自觉行为

B. 不自觉的行为

C. 积极行为

D. 消极行为

满分:2  分

6.  '从柳的文化功能,衍化出折柳赠别礼俗行为的双重含义____A. 友人对送别对象不择生存环境的强盛生命力的祝福

B. 友人对送别对象一路平安的祈愿

C. 可义印证因柳的再生功能所引发的相关联想

D. 由“柳”的“聚集”义,使友人对送别对象的祝福和祈愿,又加入了“与君再相会”的情愫

满分:2  分

7.  被建构的义项和作为语义建构参照的义项之间,原本是两个互不依赖的概念,在相似性原则中,意义的一端和另一端产生关合,只要在____等任何一点上相似,就符合表达者和接受者对相似性的共同限定。( )A. 功能

B. 性质

C. 过程

D. 状态

满分:2  分

8.  加拿大学者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反复出现的意象。特点为( )A. 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就像语言中的交际单位――词一样

B. 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

C. 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

D. 原型的根据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

满分:2  分

9.  修辞接受特征是( )A. 社会性

B. 开放性

C. 选择性

D. 个体性

满分:2  分

10.  通过《诗经》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形态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 )A. 使用最少的为主格

B. 使用最多的为属格

C. 作为“我的”解

D. 使用较多的是为宾格

满分:2  分

11.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重预设的正题和反题,体现的是两种价值本位:( )A. 国家本位

B. 群体本位

C. 个人本位

D. 家庭本位

满分:2  分

12.  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决定了认知的两面性,进而决定了支持认知的预设可能同时包含( )A. 负题

B. 错题

C. 正题

D. 反题

满分:2  分

13.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表现在修辞接受过程中。这种因人而异的接受,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主体经验,即( )。A. 言语经验

B. 实践经验

C. 审美经验

D. 文化经验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关于修辞诗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修辞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审美设计和诗学关联。(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解梦是对梦中幻象的修辞化解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接受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视野中接受同一对象,接受者透过言语形式,跟表达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汉字“家”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原型语象,它的“从宀从豕”的模块造型,直观地再现了农业社会主体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以禅喻诗”,首先是修辞意义上的“喻”,然后是诗学意义上对“喻”的方式的审美规定――以禅语喻诗语,以禅悟喻诗悟,从而把禅宗的审美思维和诗人的审美思维在一个新的层面进行了整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当我们使用“三×”“五×”这类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时,实际上是在表达用数字切分了的世界,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认识自身和身外宇宙的方式,及其据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经验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收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作为文学文本的小说,关心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独特”事件,这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前提。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修辞接受中的开放性、选择性和个体性,意味着接受活动是不受任何规束的任意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当个人的权利定位背离“我为人人”的向度时,“人人为我”要么变得虚幻、要么走向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后者给个人本位的出场提供了空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接受者如果认同的表述,也就认同了一种伦理预设:恋家的中国人能够超越“穷家”的某些不利于个人生存的因素,在伦理层面重建一种心理平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隐喻的意义是在一个相似性框架中聚焦的。然而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的相似,只有一种可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据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的统计,日常交际中每三句话,就有一句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述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修辞赋予语言的世界以审美化的构形,让语言描述的现实以非现实的幻象形式投射于人们的意识中。特别是当信息资源完全被表达者控制的时候,表达者制造的修辞话语,也就制造着控制接受者的语言幻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解释权所体现的价值认证只能是一种认知导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亦玉亦瓦的女性形象,是女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文化表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梦被解释为人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改装,梦的解析,就是从梦的表层意义,追寻梦的深层意义,是探寻浮上意识层面的表层意义,如何掩盖了隐藏在无意识层面的深层意义的“改装”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解释权所体现的价值认证,可能是一种认知导向,也可能是一个认知陷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我们把修辞幻象定义为:语言制造的幻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在中国,当“大”用来指称“功勋卓著的祖先兼帝王”时,人们对大的尊崇,已经开始向纯粹内涵的“大”偏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2.  汉语尊称他人女儿为“女公子”,是“尊女”的修辞表达。(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3.  “三”和“五”作为原型数字进入修辞话语,有一个演变过程,演变轨迹为:神灵数字→模式数字→祥瑞数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4.  修辞命名“女公子”在“尊女”的表象下遮盖着“卑女”的实质,“女强人”用“女强”的修辞命名对“女弱”进行不成功的文化突围,二者的表达策略包含复杂的文化内容。(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5.  “穷家难舍”,是对一个人情化的世界的依恋,它在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和对异质文化的隔膜。(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6.  在修辞活动中,当接受者认同一种预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解释权交给了这种预设,因此,要使自主性接受不受压抑,需要走出既定的预设,重建一个认知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7.  预设可能引导接受,却不可能压抑接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8.  “芳草美人”是那些以女子自喻的男性作者笔下最常见的喻象符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修辞原型是一种审美化的集体有意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0.  女扮男装是女人“雌性雄化”的自我设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