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1、综合实践活动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2、行动研究
答: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答: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成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三、论述
在分析传统基础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你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答:首先,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 和理解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有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其意义十分重大。
总之,“三维”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中,必须努力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合作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学生要由传统的“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
四、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学生的认识。
下午放学时间,x x小学大门口,一教师在大声训斥,家长、孩子低头不语。“你儿子我管不了啦,他要是能转到别的班级或学校去,我就谢天谢地了。”“倒了八辈子的霉,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上课从来不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挑我的刺。昨天上公开课,黑板上有个字没写好,他在下面嚷嚷说‘写错了’,这不是存心跟我捣蛋吗?”“哼!昨天的帐还没来得及跟他算,这不,今天又来了,叫他们用‘虽然„„但是„„’造句,你知道他怎么造的?‘虽然我学习很努力,但是杨老师就是不喜欢我。’我这是罪加一等了,认得你们狠了,你们走吧!”家长涨红了脸,不住地向老师赔不是,“他个小畜生不懂事,请老师多加管教,要不听话,你只管打„„”
答: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两种特性。
一是向师性。(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
我要听老师的教导。材料中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听讲,做小动作”这都是他的学生感。学生感是老师教育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学生感一旦丧失,教育教学就称为不可能的事情。(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材料中的学生造了个句子“虽然我学习很努力,但是杨老师就是不喜欢我。”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里需求――希望老师特别关爱、照顾他。(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一下。材料中学生的造的句子也可以表现出,他需要老师多注意一下自己。
二是独立性。(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
生去学习、思考、观察,但是你不能代替他学习、思考、观察。学生是独立的人。(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老师一定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意志不能强加,知识也不能强加。(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4)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材料中的学生在老师上公开课时指出老师的错误,不是故意要挑刺,这只是他独立性的表现,表示他在思考、在学习。
总之,老师除了了解学生有“向师性”、学生感之外,我们还要尊重他的独立性、
独特的成长规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