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____C A. 杜威 B. 怀特海 C. 布鲁纳 D. 克伯屈
满分:2 分
2.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____A
A. 认识活动 B. 教师教的活动 C. 学生学的活动 D. 课堂活动
满分:2 分
3.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____B
A. 十五大 B. 十四大 C. 十三大 D. 十二大
满分:2 分
4.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____C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 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 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 要看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B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7年 D. 1988年
满分:2 分
6. ()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而不是普通职业。C
A. 1965 B. 1964 C. 1966 D. 1967
满分:2 分
7. ____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及活动方式的总称。B
A. 教学策略 B. 教学方法
C. 教学过程 D. 教学原则
满分:2 分
8. ____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A
A. 遗传素质 B. 环境因素 C. 物质因素 D. 学校因素
满分:2 分
9.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B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满分:2 分 10.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源于()A A. 拉丁语 B. 汉语 C. 德语 D. 英语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课程评价的模式有____ABCD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D. 发展性课程评价 满分:2 分
2. 学校文化的特性有(ABCD )
A.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D.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满分:2 分
3.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以分为____ABC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校本课程 D. 班级课程
满分:2 分
4.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____ABCD
A.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B.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D.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满分:2 分
5. 遗传的意义有(ABCD )
A.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B.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满分:2 分
6.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ABCDE)
A. 教育的终身化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 教育的现代化 满分:2 分
7. 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____AC
A. 内容的丰富
B. 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 课程结构的更新
D. 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 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满分:2 分
8.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有____ABC
A. 非正式教育
B. 正式而非正规教育 C. 正规教育
D. 正式且正规教育 满分:2 分
9.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类型可以分为____ABD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综合型课程 D. 研究型课程
满分:2 分
10. 作为学生,应该履行的规范有____ABD
A.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B.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C. 学生的学习需要听从家长的指导
D. 学生所参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满分:2 分
11.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____ACD
A.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B. 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主要手段
C. 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D.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满分:2 分
12.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有____ABCD
A.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C. 决定教育的目的D.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满分:2 分
13. 良好的人格特征有____BCD
A. 团结他人,事事为他人着想B.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C.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D. 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满分:2 分
14. 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的原因是____ABC
A.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一种精神状态
B.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互依存
C.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D. 传统教育同样重视创新能力 满分:2 分
15.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____ABD
A. 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B. 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C. 现代教育促进科技进步
D. 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满分:2 分
16. 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____ADE
A. 家庭教育 B. 道德教育 C. 班级教育 D. 学校教育 E. 社会教育
满分:2 分
17. 学生文化的特征有____ABCDE
A.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B.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C.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D.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E. 对学校文化的补助性 满分:2 分
18. 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原因是____BCD
A. 信息技术使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
B. 使新时代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得以成为现实
C.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际互动模式
D. 信息技术促使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满分:2 分
19. 教育目的的五分说层次结构有____ABCDE
A. 理想的教育目的
B. 正式的教育目的,又称成文的教育目的
C. 教育者理解的教育目的
D. 教育者操作的目的
E. 实现的教育目的 满分:2 分
20.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有____ABCDE
A. 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B. 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C.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D.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E. 科学渗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核心。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而不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巩固性原则是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社会政治的需要是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关系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研究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学生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概括了实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克里文(M.Scriven)为代表,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所谓"关键期"是指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教育目的仅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产生影响。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高中以综合课程为主。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