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春《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015-03-17 11:45:40
福师14春《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___C________。
A. 从做中学
B. 反省思维
C. 主动作业
D. 问题教学
满分:2分
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___C______。
A. 赞科夫
B. 巴班斯基
C. 维果茨基
D. 列昂节夫
满分:2分
3.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____C_____存在的。
A. 先知者
B. 管理者
C. 促进者
D. 指导者
满分:2分
4.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B_____。
A. 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B. 有助于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
C. 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D. 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
满分:2分
5.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_____D______。
A. 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B. 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 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D. 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满分:2分
6.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____A____支配。
A. 技术理性
B. 实践理性
C. 解放理性
D. 理论理性
满分:2分
7.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___A_____。
A. 古德莱德
B. 帕里斯
C. 斯金纳
D. 兰德
满分:2分
8.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_____A_____。
A. 《爱弥尔》
B. 《大教学论》
C. 《普通教育学》
D. 《我们怎样思维》
满分:2分
9.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____B_____。
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经验课程
D. 学科课程
满分:2分
10.“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C______。
A. 活动分析
B. 解放兴趣
C. 八年研究
D. 泰罗主义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25道试题,共50分。)
1.日常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是:CD
A. 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进行,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和水平
B. 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学力
C. 贯穿教育过程始终,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教育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D.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
满分:2分
2.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__ABCD___。
A. 发展性原则
B. 综合性原则
C. 经济原则
D. 教学最优化原则
满分:2分
3.教育目的的特性是:ABC
A. 终极性
B. 本体性
C. 超越性
D. 时代性
满分:2分
4.现行的校内考试却出现了违反人性的,非人道的现象,背离了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成为了与学习者相对抗的异化力量。其主要弊端有:ABCD
A. 用分数表示学习成绩,而分数又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学习的质量、水平(学力)
B. 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不为教学服务
C. 考试的基本功能——反馈作用,被严重地削弱了
D. 考试的“值”,不仅表现在分数的多少上,而且表现在名次的先后上,从而人为地制造了不良竞争
满分:2分
5.对话的一般方式有:ABCD
A. 信息交换
B. 经验共享
C. 深度会谈
D. 专题讨论
满分:2分
6.教学媒体一般可以使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些环节?ABCD
A. 准备
B. 预演
C. 课堂展示
D. 反馈强化
满分:2分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_ABCD___。
A. 研究性学习
B.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 劳动与技术服务
D. 信息技术教育
满分:2分
8.新课程内容的重建包括哪些内容?ABC
A. 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融合。
B.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大整合。
C. 基础知识(技能)与前沿性知识、拓展性知识的结合。
D. 强调学科本位,注重书本知识。
满分:2分
9.教育观念是(ABCD)
A. 具有态度倾向和情感色彩的认识
B. 伴随认识活动的体验的
C. 有正向的
D. 有反向的
满分:2分
10.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为:ABCD
A.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B.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 本身的价值
C. 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整合
D.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满分:2分
11.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__ABCD__。
A. 实践性
B. 开放性
C. 自主性
D. 生成性
满分:2分
12.实行三级课程政策的意义有(ABCD)
A. 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建课程
B. 从课时固定制→课时比例制
C. 15-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
D. 教材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满分:2分
13.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叙事”型的两类文章:BC
A. 学习叙事
B. 教学叙事
C. 生活叙事
D. 成长叙事
满分:2分
14.教学怎样成为一种生活?ABCD
A. 诚信教学
B. 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C. 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D. 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
满分:2分
15.合作学习的要素有:ABCD
A. 积极互赖
B. 个体责任
C. 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D. 社交技能
满分:2分
16.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的是:ABCD
A. 经济全球化
B. 信息时代
C. 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
D. 知识经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精神、探究意识与能力
满分:2分
17.从教育的角度讲,课程的价值在于:ACD
A.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B. 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
C.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
D.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满分:2分
18.转变课程的功能表现在:ABD
A. 从知识传授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
B. 从知识与技能到重过程与方法
C. 每门课程都要以发展为本位,发展的内涵和侧重点也相同
D. 从知识性功能到发展性功能
满分:2分
19.“以校为本”的三大内涵是:ABC
A. 为了学校
B. 在学校中
C. 基于学校
D. 学校实验
满分:2分
20.行动研究的特点是(BCD)
A. 付诸于教学行动中
B. 在教育教学中
C. 通过教育教学
D. 为了教育教学
E.
满分:2分
21.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CD
A. 打“外围战”
B. 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具体的实施
C. 理念上是全新的
D. 内容上是整体的
满分:2分
22.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的实质是(AC)
A.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B. 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C.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D. 学校领导与学生的关系
满分:2分
23.制度化建设的内容有:ABD
A. 营造氛围
B. 组织建设
C. 惩罚措施
D. 奖励措施
满分:2分
24.有关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陈述正确的是__ABD__。
A. 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B. 由归纳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C. 由演绎向归纳模式发展
D. 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满分:2分
25.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是:BCD
A. 教学是课程执行、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B.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C.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D.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教育目的即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称终极教育目标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2.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3.教学联系生活,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生活。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4.学校所有课程的功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5.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6.强调人的目的性,就是否认人在一定意义上的工具价值,否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身的义务或责任。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7.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托是教育智慧。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8.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9.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0.教育案例区别于教案、教学设计之处在于:根据撰写的目的,对教育情境作有所选择的描述。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1.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派出所”,也是教育专家的“实验田”,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场地”。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2.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学。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3.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十分关注人的基本品质例如:技术与劳动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人道主义的教育和批判精神的培养。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4.不应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让他们自生自灭。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分
15.打“攻坚战”是指“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A
A. 错误
B. 正确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