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 C )。
A. 劳动数量的增加
B. 劳动时间的延长
C. 劳动需要特定的知识技能
D. 劳动条件的改善
2. 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分配的做法是( A )。
A. 低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
B. 高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
C. 高生产率的行业支付更低的工资率
D. 低生产率的行业支付更高的工资率 3. 效率合约是指( C )。
A. 工会效率最大化
B. 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
C. 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
D. 工人效率最大化
4.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 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 增加,增加
5.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6.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 不确定
7. 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A )。
A. 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 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C. 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 培训教材费用
8. 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
A. 无弹性
B. 单位弹性
C. 缺乏弹性
D. 富有弹性
9.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C )的。
A. 向前弯曲
B. 向后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10. 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 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 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 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1.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收敛型蛛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 )。
A.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工资弹性
12. 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D )。
A. 带薪休假
B. 免费工作午餐
C. 折价优惠商品
D. 失业保险
13. 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 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 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C. 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不变
D. 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14.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所以总供给等于( C )。
A.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总额
B.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总额
C.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减去储蓄的余额
D.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加上储蓄的总额
15. 大卫•李嘉图建立在( B )基础上的分配论达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高峰。
A. 市场法则论
B. 劳动价值论
C. 工资基金说
D. 边际效用论
16. 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对个人劳动供给影响是( B )。
A. 正向
B. 负向
C. 没有
D. 不确定
17. 一般认为,充分就业的数量标准是失业率控制在( B )。
A. 0―1%之间
B. 3―5%之间
C. 8―10%之间
D. 10―15%之间
18.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 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 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 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 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19. 下列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无差异曲线随主体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状
B. 同一主体的无差异曲线绝对不能相交
C.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低
D.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衡为正值
20.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 社会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劳动经济学家把引起补偿性工资差别的非工资性因素归纳为( A、B、C、D )。
A. 恶劣的劳动条件与伤害危险
B. 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评价
C. 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
D. 劳动的时间长度
E. 劳动的数量与质量
2. 造成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上升的因素有( A、D )。
A. 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动
B.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供给曲线不动
C. 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D. 劳动力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E. 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
3.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性属性有( B、C )。
A. 通过对立的两个主体――劳动者个体与企业之间的交换行为形成新的生产力
B. 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等价交换行为
C.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形成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D. 通过交换实现了高效的生产要素的结合E.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了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4. 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有( A、B、C、D、E )。
A. 信息障碍
B. 成本障碍
C. 体制障碍
D. 市场缺陷
E. 心理障碍
5. 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雇用调整对策的具体形式有( A、D、E )。
A. 存货调整
B. 商品数量调整
C. 商品价格调整
D. 变更劳动关系调整
E. 劳动投入量调整
三、判断题(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效率工资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工资制度。
A. 错误
2. 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起相反作用。
B. 正确
3. 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B. 正确
4.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起相反作用。
B. 正确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