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这样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他看来,“教育”和“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
A. 信仰
B. 思想品德
C. 宗教情感
D. 爱智慧
满分:3 分
2. 从德育内容的存在特点来看,德育内容分为显性的内容和
A. 认知性内容
B. 隐性的内容
C. 实践性内容
D. 意义性内容
满分:3 分
3. 狭义的德育目标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提出的总体德育目标,是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都应遵循和把握的
A. 总要求
B. 总体原则
C. 总规律
D. 总规则
满分:3 分
4. 从德育内容的存在特点来看,德育内容分为显性的内容和( )。
A. 认知性内容
B. 隐性的内容
C. 实践性内容
D. 意义性内容
满分:3 分
5. 德育目标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目标的主体可一把德育目标分为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和
A. 个人本位的德育目标
B. 个体目标
C. 价值取向目标
D. 国家目标
满分:3 分
6. 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德育目标的选择,不只是个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个
A. 价值追求的问题
B. 价值判断的问题
C. 价值实现的问题
D. 价值预设的问题
满分:3 分
7. 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是( )。
A. 对德育工作者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管理
B. 对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的管理
C. 对德育内容、方法的管理
D. 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德育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
此题选: D 满分:3 分
8. 亚里士多德就把“德性”分为理智之德 和
A. 品行之德
B. 言论之德
C. 公共之德
D. 伦理之德
此题选: D 满分:3 分
9. “德”或“德性”的概念,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泛指人一切优异的()。
A. 品质和特性
B. 思想和言行
C. 言论
D. 行为举止
满分:3 分
10. 从表现形式来看,德育内容还可分为文本性的内容和
A. 隐性内容
B. 非文本性的内容
C. 显性内容
D. 时事性内容
满分:3 分
2012秋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德育内容的环境化体现主要表现在
A. 人际环境
B. 物质环境
C. 文化环境
D. 自然环境
满分:3 分
2. 德育施教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A. 德育的实施要重在涵养培育
B. 德育的实施重在启发引导受教者的能动自主性
C. 德育的实施不是传授和说教重在指导引发理解、体验和感悟
D. 德育实施中教育者重在要当好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者、体验感悟者和探讨者
满分:3 分
3. 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互不协调,甚至很不一致,往往导致人的品德表现出现哪些情况?
A. “表里不一”
B. “有热情无常性”
C. “说到做不到”
D. “品德两重性”
满分:3 分
4. 本书的编写者认为德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原因是
A. 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B. 是教育目的决定的
C. 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D. 德育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满分:3 分
5. 在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上,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有
A. 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社会关系
B. 帮助社会消除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陈旧习俗,建立和完善新的思想道德体系
C. 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D. 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3 分
6. 人们对德育进行概念性解说时的依循也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各种德育概念的解说也颇有歧义。综观各种德育概念,其歧义除各自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上的倾向性等因素外,主要表现在对德育外延和内涵的不同表述上,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A. 基于不同内容取向的德育解说
B. 基于本质认识差异的德育解说
C. 基于双重体现的德育解说
D. 基于德育内涵的德育解说
满分:3 分
7. 现实生活中,人的品德各不相同,表现有多种多样。但品德作为心理与价值的“合金”,其构成的因素是相同的――都是由( )系统相互结合而成。
A. 价值内容要素
B. 心理要素
C. 行为要素
D. 兴趣要素
满分:3 分
8. 德性化社会的建设需要首先做好的几方面工作是
A. 赋予制度正义的理
B. 良好的政风的形成
C. 倡导良好的德性生活
D. 全力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
满分:3 分
9. 品德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包含的意蕴有哪些?( )
A. 是对人为人处事方面各种品质的总称
B. 是体现人性善恶好坏的标志
C. 它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D. 它既具有潜在性又具有现实的表现性
满分:3 分
10. 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方面是
A.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B. 要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C. 要注重对自我教育的培养和指导
D. 应该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为主
满分:3 分
2012秋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具体的德育过程目标的实现,往往会使整体德育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总体德育过程指为完成具体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而组织进行的德育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在现实教育中,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虽然现在,德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比较活跃,德育理论建设的步伐在逐渐加快,但科学化程度和水平的提高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德育原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德育问题,即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品德教化现象。德育现象 ,即德育现象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及其矛盾的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在个体品德的生成和生长过程中,自我教育的活动是比不可少的,所谓的自我教育活动就意味着封闭性,即它是纯粹的“内在活动”,并不伴有开放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现实教育中,有的学校对待德育要么无关紧要,甚至不闻不问,要么就“集中抓一下”,其实质是把德育当作的“消防器”,有了“火情”(意指出了问题)才使德育派上用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格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此种观点是自然无为德育地位观的代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超越现实,要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忽视或割裂适应与超越之间所具有的联系性,德育就难以使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连续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中国近代教育中出现的训导、训育和教导等概念,其意所指也大都含有德育之意,可以说是“德育”的别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德育活动,古今未断。然而德育这一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类最初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文化极其落后,德育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概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学校教育从目的到内容、方法、手段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性、思想性,对社会各阶层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念、思想、行为的导向和陶冶方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认知性内容通常表述的是各种做人为人的意义、原则规范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有助于人在观念意识上领略做人为人的意义,理解和把握某种道德要求或准则是怎样的,对确立人的道德、是非善恶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品德作为个体自身较为稳定的言行表现,它即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社会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性品质。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一种“合 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物质决定论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百姓道德自觉、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但把社会的是否稳定视为单纯的物质利益的结果,把物质和精神关系绝对化,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人类古代,包括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有鲜明的德育性质或德育主义倾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本书本所表述的德育,仅仅指以德育自身为目的教育活动,并不包括蕴含在各育(整体教育)之中的德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学校德育过程不应再是单纯地论证某一基本道德的合理性,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际交往中应怎样去合理地把握、恰当地体现,并逐步养成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人总是去寻求获得一定意义的价值准则,以便对生活有确切的把握,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实现那种高于天性和心性的“人之为人”的理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德育目标作为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各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区别。它的实现过程既有独特性,同时又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社会意义上的德性概念,仅仅指人的个体品质,并不包括制度方面、执政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德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这样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他看来,“教育”和“教学”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
A. 信仰
B. 思想品德
C. 宗教情感
D. 爱智慧
满分:3 分
2. 从德育内容的存在特点来看,德育内容分为显性的内容和
A. 认知性内容
B. 隐性的内容
C. 实践性内容
D. 意义性内容
满分:3 分
3. 狭义的德育目标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提出的总体德育目标,是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都应遵循和把握的
A. 总要求
B. 总体原则
C. 总规律
D. 总规则
满分:3 分
4. 从德育内容的存在特点来看,德育内容分为显性的内容和( )。
A. 认知性内容
B. 隐性的内容
C. 实践性内容
D. 意义性内容
满分:3 分
5. 德育目标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目标的主体可一把德育目标分为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和
A. 个人本位的德育目标
B. 个体目标
C. 价值取向目标
D. 国家目标
满分:3 分
6. 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德育目标的选择,不只是个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个
A. 价值追求的问题
B. 价值判断的问题
C. 价值实现的问题
D. 价值预设的问题
满分:3 分
7. 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是( )。
A. 对德育工作者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管理
B. 对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的管理
C. 对德育内容、方法的管理
D. 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德育活动及其过程的管理
此题选: D 满分:3 分
8. 亚里士多德就把“德性”分为理智之德 和
A. 品行之德
B. 言论之德
C. 公共之德
D. 伦理之德
此题选: D 满分:3 分
9. “德”或“德性”的概念,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泛指人一切优异的()。
A. 品质和特性
B. 思想和言行
C. 言论
D. 行为举止
满分:3 分
10. 从表现形式来看,德育内容还可分为文本性的内容和
A. 隐性内容
B. 非文本性的内容
C. 显性内容
D. 时事性内容
满分:3 分
2012秋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德育内容的环境化体现主要表现在
A. 人际环境
B. 物质环境
C. 文化环境
D. 自然环境
满分:3 分
2. 德育施教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A. 德育的实施要重在涵养培育
B. 德育的实施重在启发引导受教者的能动自主性
C. 德育的实施不是传授和说教重在指导引发理解、体验和感悟
D. 德育实施中教育者重在要当好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者、体验感悟者和探讨者
满分:3 分
3. 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互不协调,甚至很不一致,往往导致人的品德表现出现哪些情况?
A. “表里不一”
B. “有热情无常性”
C. “说到做不到”
D. “品德两重性”
满分:3 分
4. 本书的编写者认为德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原因是
A. 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B. 是教育目的决定的
C. 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D. 德育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满分:3 分
5. 在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上,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有
A. 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社会关系
B. 帮助社会消除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陈旧习俗,建立和完善新的思想道德体系
C. 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D. 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满分:3 分
6. 人们对德育进行概念性解说时的依循也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各种德育概念的解说也颇有歧义。综观各种德育概念,其歧义除各自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取向上的倾向性等因素外,主要表现在对德育外延和内涵的不同表述上,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A. 基于不同内容取向的德育解说
B. 基于本质认识差异的德育解说
C. 基于双重体现的德育解说
D. 基于德育内涵的德育解说
满分:3 分
7. 现实生活中,人的品德各不相同,表现有多种多样。但品德作为心理与价值的“合金”,其构成的因素是相同的――都是由( )系统相互结合而成。
A. 价值内容要素
B. 心理要素
C. 行为要素
D. 兴趣要素
满分:3 分
8. 德性化社会的建设需要首先做好的几方面工作是
A. 赋予制度正义的理
B. 良好的政风的形成
C. 倡导良好的德性生活
D. 全力加强物质文明的建设
满分:3 分
9. 品德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包含的意蕴有哪些?( )
A. 是对人为人处事方面各种品质的总称
B. 是体现人性善恶好坏的标志
C. 它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D. 它既具有潜在性又具有现实的表现性
满分:3 分
10. 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方面是
A.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B. 要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C. 要注重对自我教育的培养和指导
D. 应该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为主
满分:3 分
2012秋第一次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具体的德育过程目标的实现,往往会使整体德育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总体德育过程指为完成具体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而组织进行的德育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在现实教育中,所有的德育过程都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虽然现在,德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比较活跃,德育理论建设的步伐在逐渐加快,但科学化程度和水平的提高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德育原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德育问题,即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品德教化现象。德育现象 ,即德育现象中各种各样的关系及其矛盾的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在个体品德的生成和生长过程中,自我教育的活动是比不可少的,所谓的自我教育活动就意味着封闭性,即它是纯粹的“内在活动”,并不伴有开放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现实教育中,有的学校对待德育要么无关紧要,甚至不闻不问,要么就“集中抓一下”,其实质是把德育当作的“消防器”,有了“火情”(意指出了问题)才使德育派上用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格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此种观点是自然无为德育地位观的代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超越现实,要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忽视或割裂适应与超越之间所具有的联系性,德育就难以使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连续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中国近代教育中出现的训导、训育和教导等概念,其意所指也大都含有德育之意,可以说是“德育”的别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德育活动,古今未断。然而德育这一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类最初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文化极其落后,德育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概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学校教育从目的到内容、方法、手段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性、思想性,对社会各阶层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念、思想、行为的导向和陶冶方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认知性内容通常表述的是各种做人为人的意义、原则规范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有助于人在观念意识上领略做人为人的意义,理解和把握某种道德要求或准则是怎样的,对确立人的道德、是非善恶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品德作为个体自身较为稳定的言行表现,它即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社会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性品质。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一种“合 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物质决定论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百姓道德自觉、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但把社会的是否稳定视为单纯的物质利益的结果,把物质和精神关系绝对化,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人类古代,包括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有鲜明的德育性质或德育主义倾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本书本所表述的德育,仅仅指以德育自身为目的教育活动,并不包括蕴含在各育(整体教育)之中的德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学校德育过程不应再是单纯地论证某一基本道德的合理性,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际交往中应怎样去合理地把握、恰当地体现,并逐步养成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人总是去寻求获得一定意义的价值准则,以便对生活有确切的把握,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实现那种高于天性和心性的“人之为人”的理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德育目标作为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各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区别。它的实现过程既有独特性,同时又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社会意义上的德性概念,仅仅指人的个体品质,并不包括制度方面、执政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德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