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题目: 1、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A)的倾向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2、试述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答:本我,如同动物的“我”,在潜意识层;自我,有意识的那一层,能分辨自己的还是外人的,还可以扩大到自己的亲人、财产和领地等;超我,有一定修为的人,把本我缩小、看轻,把自我扩大、看重(比如以天下为重)。 普通人,在醉态下,自我和超我都被损伤和抑制,只剩本我,但本我也会受损,此时对人对己都是十分危险的,这就是醉驾有危害的原因。 只有超常的人,至死都保留自我和超我,比如舍身救人的人。 谦虚的人是“弱我”,狂妄的人是“强我”。幼儿常受打骂,自我是受压制的,甚至几乎没有自我。
题目: 3、绝对感觉阈限是指(D)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C: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题目: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D
A:安全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题目: 5、思维的基本特征有(AC)
A:间接性
B:目的性
C:概括性
D:形象性
题目: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现为(B)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第二次作业
题目: 1、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 A )
A:自觉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题目: 2、强调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被称为( D )
A:坎农―巴德学说
B:伊扎德情绪理论
C: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D: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题目: 3、智力是( C )的综合
A:观察能力
B:思维能力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题目: 4、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 B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5、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现代心理学的气质,从严格的定义来讲就是“我们生来就具有形成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倾向性”,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动作言语敏捷。粘液质的人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抑郁质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体验深沉,言行迟缓无力。气质是后期形成性格的基础。至于性格类型,不同的心理学家的书里采用了不同的区分体系。
题目: 长时记忆系统中编码信息的方式为( CD )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形象编码
D:语义编码
第三次作业
题目: 1、言语是( B )
A:社会现象
B:心理现象
C:符号系统
D:自然现象
2、试述注意及其功能
答:在心理学中,所谓的“注意”都有什么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2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有了注意的理念和概念,我们就会对其中的集中和指向产生相对的疑问。因为这个概念中明确的提到了建立体系,那么它就能产生相对的认知体系,以及有了自己的相对功能。就好像是一个仪器的使用所用的功能一样,我们的大脑对于注意也有其功能。1)选择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看见的事物的处理判断和认知选择,其他的事物在我们有认知清楚以前,一般会出现停止不选的现象。2)保持功能,当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一般都会保存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然后再以后的过程中加以利用。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度的注意力的另外一种解释。
题目: 3、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的观念、愿望和想法等不能出现在意识中,称为处于 ( B )
A:前意识
B:潜意识
C:后意识
D:非意识
题目: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题目: 5、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D )
A:知觉
B:感觉
C:对比
D:后像
题目: 6、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 ABCD)
A:强度
B:灵活性
C:速度
D:稳定性
第四次作业
题目: 1、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 B )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
2、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题目: 3、决定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是( C )
A:生理线索
B:运动透视
C:双眼视差
D:结构极差
题目: 4、常把IQ超过( C )称为超常儿童
A:120
B:130
C:140
D:150
题目: 5、引起动机的条件有(AB)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题目: 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B )
A:后象
B:表象
C:想象
D:联想
第五次作业
题目: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是( AD)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注意
题目: 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D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题目: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B )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爱好
题目: 一个人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 C )
A:个性
B:性格
C:气质
D:能力
试述意志和认识过程之间的关系。
答:(1)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3)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4)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5)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
题目: 既怕考试不及格又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 B )式冲突
A:双趋式
B:双避式
C:趋避式
D:多重趋避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