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四川大学《区域经济管理1339》第2次作业
《区域经济管理》第2次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一个区域中最可能缺失的地域构成要素是()。
A. 经济中心
B. 经济腹地
C. 经济网络
D. 经济区位
满分:3 分
2. 一般容易在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城市化初期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类型是()。
A. 极核式空间结构
B. 点轴式空间结构
C. 网络式空间结构
D. 混合式空间结构
满分:3 分
3. 采矿业是钢铁工业的()产业部门。
A. 前向联系
B. 后向联系
C. 侧向联系
D. 下向联系
满分:3 分
4. 成渝经济走廊是一种()空间结构。
A. 极核式
B. 点轴式
C. 网络式
D. 零散式
满分:3 分
5. 目前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是()。
A. 生态文明发展观
B. 可持续发展观
C. 新型工业化道路
D. 科学发展观
满分:3 分
6. 对区域产业的各种分类方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是()。
A. 三次产业分类法
B. 标准产业分类法
C. 产业功能分类法
D.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满分:3 分
7. 在要素空间流动中,经济要素(如技术要素)从周围地区向一个中心集中的流动是()。
A. 辐合流动
B. 辐散流动
C. 轴线汇集
D. 区际推动
满分:3 分
8. 我国东北地区的衰退是一种()。
A. 区位性衰退
B. 消聚性衰退
C. 资源性衰退
D. 结构性衰退
此题选: D 满分:3 分
9. 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B. 区域一体化
C.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
D. 网络式空间结构
满分:3 分
10. 区域经济的基础单元是()。
A. 城市经济
B. 乡村经济
C. 县域经济
D. 市域经济
满分:3 分
《区域经济管理》第2次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区域基础结构的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主要类型有()。
A. 超前型
B. 平行型
C. 随后型
D. 压力型
满分:4 分
2. 区域贸易较之国际贸易更为自由的理由是()。
A. 基本不存在文化壁垒
B. 不存在汇率风险
C. 没有关税的障碍
D. 制度差异影响较小
满分:4 分
3.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素包含()。
A. 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
B. 人口与劳动力
C. 资本和科学技术
D. 组织与管理
满分:4 分
4. 区域辅助产业的基本类型包括()。
A. 前向联
B. 后向联
C. 侧向联系
D. 下向联系
满分:4 分
5. 区域经济中心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层次性
B. 选择性
C. 非几何性
D. 集中性
满分:4 分
6. 按照空间分析法划分的经济区类型主要有()。
A. 同质区
B. 异质区
C. 极化区
D. 规划区
满分:4 分
7. 区域经济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律有()。
A. 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规律
B.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C. 地域空间构成的优化演进规律
D. 区域经济系统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
满分:4 分
8. 分工的主要类型有()。
A. 自然分工
B. 社会分工
C. 地域分工
D.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
满分:4 分
9. 区域优势的特点是()。
A. 普遍性
B. 区域性和跨区域性
C. 可变性
D. 相对性
满分:4 分
10. 区位指向性的主要类型有()。
A. 劳动力指向
B. 交通枢纽指向
C. 能源动力指向
D. 消费市场指向
满分:4 分
《区域经济管理》第2次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经济区域的边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过渡地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2.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是区域差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3. 经济区域可以无限细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当代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5. 区域经济政策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地方的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6. 区域优势决定于区域基础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7. 在我国的各级经济区域中,省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类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8. 成渝城镇群具有单核的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9.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直接以极核式空间结构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10. 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不能同时存在于某一区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一个区域中最可能缺失的地域构成要素是()。
A. 经济中心
B. 经济腹地
C. 经济网络
D. 经济区位
满分:3 分
2. 一般容易在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城市化初期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类型是()。
A. 极核式空间结构
B. 点轴式空间结构
C. 网络式空间结构
D. 混合式空间结构
满分:3 分
3. 采矿业是钢铁工业的()产业部门。
A. 前向联系
B. 后向联系
C. 侧向联系
D. 下向联系
满分:3 分
4. 成渝经济走廊是一种()空间结构。
A. 极核式
B. 点轴式
C. 网络式
D. 零散式
满分:3 分
5. 目前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是()。
A. 生态文明发展观
B. 可持续发展观
C. 新型工业化道路
D. 科学发展观
满分:3 分
6. 对区域产业的各种分类方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是()。
A. 三次产业分类法
B. 标准产业分类法
C. 产业功能分类法
D.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满分:3 分
7. 在要素空间流动中,经济要素(如技术要素)从周围地区向一个中心集中的流动是()。
A. 辐合流动
B. 辐散流动
C. 轴线汇集
D. 区际推动
满分:3 分
8. 我国东北地区的衰退是一种()。
A. 区位性衰退
B. 消聚性衰退
C. 资源性衰退
D. 结构性衰退
此题选: D 满分:3 分
9. 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B. 区域一体化
C.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
D. 网络式空间结构
满分:3 分
10. 区域经济的基础单元是()。
A. 城市经济
B. 乡村经济
C. 县域经济
D. 市域经济
满分:3 分
《区域经济管理》第2次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区域基础结构的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主要类型有()。
A. 超前型
B. 平行型
C. 随后型
D. 压力型
满分:4 分
2. 区域贸易较之国际贸易更为自由的理由是()。
A. 基本不存在文化壁垒
B. 不存在汇率风险
C. 没有关税的障碍
D. 制度差异影响较小
满分:4 分
3.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素包含()。
A. 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
B. 人口与劳动力
C. 资本和科学技术
D. 组织与管理
满分:4 分
4. 区域辅助产业的基本类型包括()。
A. 前向联
B. 后向联
C. 侧向联系
D. 下向联系
满分:4 分
5. 区域经济中心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层次性
B. 选择性
C. 非几何性
D. 集中性
满分:4 分
6. 按照空间分析法划分的经济区类型主要有()。
A. 同质区
B. 异质区
C. 极化区
D. 规划区
满分:4 分
7. 区域经济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律有()。
A. 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规律
B.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C. 地域空间构成的优化演进规律
D. 区域经济系统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
满分:4 分
8. 分工的主要类型有()。
A. 自然分工
B. 社会分工
C. 地域分工
D.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
满分:4 分
9. 区域优势的特点是()。
A. 普遍性
B. 区域性和跨区域性
C. 可变性
D. 相对性
满分:4 分
10. 区位指向性的主要类型有()。
A. 劳动力指向
B. 交通枢纽指向
C. 能源动力指向
D. 消费市场指向
满分:4 分
《区域经济管理》第2次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经济区域的边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过渡地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2.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是区域差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3. 经济区域可以无限细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当代发展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5. 区域经济政策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地方的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6. 区域优势决定于区域基础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7. 在我国的各级经济区域中,省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类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8. 成渝城镇群具有单核的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9.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直接以极核式空间结构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10. 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不能同时存在于某一区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12秋四川大学《渠道管理2225》第1次作业
下一篇 : 12秋四川大学《人工智能1249》第一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