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 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 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 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满分:2 分
2. 在英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特殊的解释方法有()
A. 文义解释
B. 黄金规则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3.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 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 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 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满分:2 分
4.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满分:2 分
5.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满分:2 分
6.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满分:2 分
7.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满分:2 分
8. 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满分:2 分
9. 开放的法律漏洞的填补方式主要是利用()
A. 回归法律原则
B. 类推适用
C. 事物本质
D. 目的性限缩
满分:2 分
10. 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
A. 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 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 事实范型的真实性
D. 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1. 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
A. 扩大解释
B. 文法解释
C. 目的解释
D. 历史解释
满分:2 分
12. 下列关于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习惯是一种非正式法源
B. 习惯经过国家机关认可将上升为习惯法
C. 习惯与法律相比,习惯是优位法源
D. 习惯是特殊条件下的法源
满分:2 分
13. 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生产假化肥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关于该案,法官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
A. 比较解释
B. 历史解释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14. 某地电缆受到破坏,大面积停电3小时,后查知为邢某偷割电缆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诉,理由是自己偷割电缆变卖所得仅50元钱,顶多属于“小偷小摸”行为。二审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维持原判。对此,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B. 《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主要运用了“演绎推理”
D. 邢某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满分:2 分
15. 2000年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满分:2 分
16. 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 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 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8. 在MacCormick和Summers的制定法解释模式中(1)体系解释(2)目的――评价解释(3)语法解释、这三者的先后顺序是:()
A. (1)(2)(3)
B. (3)(1)(2)
C. (2)(3)(1)
D. (2)(1)(3)
满分:2 分
19. 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但没有对“性骚扰”予以具体界定。2007年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肢体等形式对妇女实行骚扰”。关于该《办法》,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 《办法》对构成“性骚扰”具体行为所作的界定,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解释
B. 《办法》属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下位法,按照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其效力较低
C. 《办法》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D. 《办法》对“性骚扰”进行了体系解释
满分:2 分
20.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满分:2 分
21. 法学教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种解释而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非正式解释
D. 正式解释
满分:2 分
22.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满分:2 分
23. 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 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 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满分:2 分
24.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制定法解释方面的差异鲜明的表现在()
A. 对待法典的态度上
B. 对待解释方式上
C. 对待法官的态度上
D. 对待判例的态度上
满分:2 分
25. 下列不属于可以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是()
A. 理性判断
B. 经验基础
C. 逻辑判断
D. 价值判断
满分:2 分
26. 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满分:2 分
27.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满分:2 分
28. 以下关于利益衡量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益衡量论的学说最早出现于日本
B. 德国的利益衡量论是以概念法学为学说背景的
C. 日本利益衡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
D. 日本的利益衡量论认为,利益衡量只能作为漏洞补充的方法
满分:2 分
29.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 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 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满分:2 分
30.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 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 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 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满分:2 分
12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周某半夜驾车出游时发生交通事故致行人鲁某重伤残疾,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周某。法院开庭,公诉人和辩护人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质证,就法的适用展开辩论。法庭经过庭审查实,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宣判其无罪释放。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法院审理案件目的在于获得正确的法律判决,该判决应当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可预测性,还应当在内容上符合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具有正当性
B. 在本案中,检察院使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C. 法院在庭审中认定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这主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
D. 法庭主持的调查和法庭辩论活动,从法律推理的角度讲,是在为演绎推理确定大小前提
满分:2 分
2. 在制定法解释方法位序问题研究上存在的共识有()
A. 制定法解释是一个价值评价的过程
B.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C. 坚持目的解释的重要性
D.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唯一合法方式
满分:2 分
3. 裁判事实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A. 生活事件被陈述为原初事实
B. 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
C. 基本事实被描述为规范事实
D. 规范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E. 基本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满分:2 分
4. 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下列哪些法的适用原则进行审判?()
A.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 新法优于旧法
D. 法溯及既往
满分:2 分
5. 2002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27次会议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含义做了解释,该解释为()
A. 法定解释
B. 文义解释
C. 司法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12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 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 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 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满分:2 分
2. 在英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特殊的解释方法有()
A. 文义解释
B. 黄金规则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3.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 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 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 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满分:2 分
4.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满分:2 分
5.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满分:2 分
6.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满分:2 分
7.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满分:2 分
8. 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满分:2 分
9. 开放的法律漏洞的填补方式主要是利用()
A. 回归法律原则
B. 类推适用
C. 事物本质
D. 目的性限缩
满分:2 分
10. 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
A. 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 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 事实范型的真实性
D. 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1. 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
A. 扩大解释
B. 文法解释
C. 目的解释
D. 历史解释
满分:2 分
12. 下列关于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习惯是一种非正式法源
B. 习惯经过国家机关认可将上升为习惯法
C. 习惯与法律相比,习惯是优位法源
D. 习惯是特殊条件下的法源
满分:2 分
13. 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生产假化肥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关于该案,法官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
A. 比较解释
B. 历史解释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14. 某地电缆受到破坏,大面积停电3小时,后查知为邢某偷割电缆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诉,理由是自己偷割电缆变卖所得仅50元钱,顶多属于“小偷小摸”行为。二审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维持原判。对此,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B. 《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主要运用了“演绎推理”
D. 邢某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满分:2 分
15. 2000年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满分:2 分
16. 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 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 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8. 在MacCormick和Summers的制定法解释模式中(1)体系解释(2)目的――评价解释(3)语法解释、这三者的先后顺序是:()
A. (1)(2)(3)
B. (3)(1)(2)
C. (2)(3)(1)
D. (2)(1)(3)
满分:2 分
19. 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但没有对“性骚扰”予以具体界定。2007年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肢体等形式对妇女实行骚扰”。关于该《办法》,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 《办法》对构成“性骚扰”具体行为所作的界定,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解释
B. 《办法》属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下位法,按照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其效力较低
C. 《办法》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D. 《办法》对“性骚扰”进行了体系解释
满分:2 分
20.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满分:2 分
21. 法学教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种解释而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非正式解释
D. 正式解释
满分:2 分
22.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满分:2 分
23. 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 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 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满分:2 分
24.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制定法解释方面的差异鲜明的表现在()
A. 对待法典的态度上
B. 对待解释方式上
C. 对待法官的态度上
D. 对待判例的态度上
满分:2 分
25. 下列不属于可以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是()
A. 理性判断
B. 经验基础
C. 逻辑判断
D. 价值判断
满分:2 分
26. 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满分:2 分
27.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满分:2 分
28. 以下关于利益衡量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益衡量论的学说最早出现于日本
B. 德国的利益衡量论是以概念法学为学说背景的
C. 日本利益衡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
D. 日本的利益衡量论认为,利益衡量只能作为漏洞补充的方法
满分:2 分
29.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 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 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满分:2 分
30.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 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 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 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满分:2 分
12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V
1. 周某半夜驾车出游时发生交通事故致行人鲁某重伤残疾,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周某。法院开庭,公诉人和辩护人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质证,就法的适用展开辩论。法庭经过庭审查实,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宣判其无罪释放。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法院审理案件目的在于获得正确的法律判决,该判决应当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可预测性,还应当在内容上符合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具有正当性
B. 在本案中,检察院使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C. 法院在庭审中认定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这主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
D. 法庭主持的调查和法庭辩论活动,从法律推理的角度讲,是在为演绎推理确定大小前提
满分:2 分
2. 在制定法解释方法位序问题研究上存在的共识有()
A. 制定法解释是一个价值评价的过程
B.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C. 坚持目的解释的重要性
D. 语义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唯一合法方式
满分:2 分
3. 裁判事实形成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A. 生活事件被陈述为原初事实
B. 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
C. 基本事实被描述为规范事实
D. 规范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E. 基本事实被重构为裁判事实
满分:2 分
4. 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下列哪些法的适用原则进行审判?()
A.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 新法优于旧法
D. 法溯及既往
满分:2 分
5. 2002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27次会议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含义做了解释,该解释为()
A. 法定解释
B. 文义解释
C. 司法解释
D. 目的解释
满分:2 分
12秋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南开大学12秋学期《饭店案例研究》在线作业
下一篇 : 南开大学12秋学期《房地产法》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