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民族有( )。 (满分:4)
A. 哈萨克族
B. 蒙古族
C. 朝鲜族
D. 塔吉克族
E. 满族
2.关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面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宗教信仰自由只是对信教者而言
B. 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宣传
C.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 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E.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的私事,也是个人的权利
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主要表现为( )。 (满分:4)
A. 民族特点、民族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B.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也是长期的
C.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灭,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D. 历史上遗留下的民族偏见、民族隔阂的残余,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
E.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影响的长期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4.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内容是( )。 (满分:4)
A. 宗教信仰自由
B.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E. 积极支持宗教走向世界
5.我国能够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因为( )。 (满分:4)
A.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 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C.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D.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
E.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含有的共同特征有( )。 (满分:4)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 共同心理素质
E. 共同价值体系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有( )。 (满分:4)
A. 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E. 民族平等的均等性
8.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能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 )。 (满分:4)
A. 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客观存在,传统的旧的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
B.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仍没有消除
C.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虽然基本消灭,但社会根源的其他部分还没有消除
D. 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
E. 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宗教渗透长期存在
9.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其含义是( )。 (满分:4)
A.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一国之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C.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D. 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
E. 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10.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 (满分:4)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11.形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有( )。 (满分:4)
A. 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B. 历代王朝实行移民、屯田、戌边和开荒政策,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和流动
C. 各民族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地区迁徙流动
D. 民族压迫和民族斗争,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了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E. 朝代的更替,造成人口交叉迁徙
12.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风俗习惯反映着民族的( )。 (满分:4)
A. 经济生活
B. #自然环境
C. 历史传统
D. 生产方式
E. 心理感情
13.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必须( )。 (满分:4)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C. 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
D. 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E. 替少数民族同胞管理经济文化等事务
14.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包括( )。 (满分:4)
A. 血统
B. 生活
C. 语言
D. 宗教
E. 风俗习惯
15.50多年来,广西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 )。 (满分:4)
A.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享有自治权
B.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C.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D. 国家坚持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E. 国家对口支援的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6.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是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 )。 (满分:4)
A. 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C. 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E.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有( )。 (满分:4)
A. 同步性
B. 艰巨性
C. 多样性
D. 敏感性
E. 国际性
1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 (满分:4)
A.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 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9.下列被称为造诣很深的少数民族科学家的是( )。 (满分:4)
A. 鲁明善
B. 札马鲁丁
C. 明安图
D. 忽思慧
E.
20.目前到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必须( )。 (满分:4)
A. 做到文明旅游
B. 及时宣传无神论
C. 自觉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D. 团结教徒
E. 信教爱国
2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有( )。 (满分:4)
A. 民族性
B. 稳定性
C. 发展性
D. 交融性
E. 敏感性
22.民族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尽管各民族风俗习惯产生的基础不同,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性,它们是( )。 (满分:4)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2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 )。 (满分:4)
A.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
B. 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
C. 各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
D. 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E. 民族之间的某些矛盾和摩擦已经排除
24.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 (满分:4)
A.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 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 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 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E. 相互制约关系
25.近年来,我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这说明( )。 (满分:4)
A. 我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把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B.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宗教组织及其成员在政治思想面貌上已发生了变化
C. 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广大教徒放弃了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E. 广大教徒逐渐坚信无神论的思想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下列对民族问题普遍性的特点理解正确的是( )。 (满分:4)
A.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
B.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C.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民族国家
D.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多民族国家
E. 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
2.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文字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 )。 (满分:4)
A. 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B. 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C. 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D. 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E. 我国的少数民族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做到( )。 (满分:4)
A.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B. 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D.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E. 实现小康生活
4.我国要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满分:4)
A. 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
B. 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
C. 国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管理
D. 少数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E. 少数民族地区必须高度自治以充分调动积极性
5.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在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 )。 (满分:4)
A.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D.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E. 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让他们不再信教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6.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含有的共同特征有( )。 (满分:4)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 共同心理素质
E. 共同价值体系
7.散居少数民族的可变性主要是指下列方面的变化( )。 (满分:4)
A. 民族成分
B. 人口数量
C. 语言
D. 风俗
E. 宗教信仰
8.下列对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灭
B.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 在社会主义时期,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
D. 在社会主义时期,一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充分地享受政治上、法律上所规定的权利
E. 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方面已经不存在事实的不平等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 (满分:4)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竞争机制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协作、互助的协调,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化
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引起民族之间的战争
10.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 (满分:4)
A.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E. 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政府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宗教事务进行的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核心是( )。 (满分:4)
A. 保护合法
B. 制止非法
C. 抵御渗透
D. 打击犯罪
E. 反对分裂
12.下列选项,属于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有( )。 (满分:4)
A.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 制定自治宪法
C. 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D. 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E. 制定地方教育规划
13.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嘎玛指出,达赖自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叛逃国外50年来,念念不忘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从未中断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破坏活动。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是我们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同达赖集团斗争的重大举措( )。 (满分:4)
A.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 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C.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D.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
E. 实现民族平等是确保民族团结的前提
14.因为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区划界线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影响我国民族某些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许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 )。 (满分:4)
A. 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B. 要求我们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能忽视民族问题中蕴含的历史因素
C. 说明消除了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也就解决了民族矛盾
D. 民族问题与民族的历史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E. 说明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5.民族关系的宏观影响因素包括( )。 (满分:4)
A. 民族自身因素
B. 社会因素
C. 自然因素
D.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E.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16.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 (满分:4)
A. 平等
B. 团结
C. 互助
D. 和谐
E. 共荣
1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有( )。 (满分:4)
A. 自治村
B. 自治乡
C. 自治县
D. 自治州
E. 自治区
18.关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面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宗教信仰自由只是对信教者而言
B. 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宣传
C.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 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E.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的私事,也是个人的权利
19.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需要我们( )。 (满分:4)
A. 鼓励宗教事业的发展
B. 加强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C.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改变宗教的本质
E. 鼓励国外宗教人士来中国传教
20.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始终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抓紧抓好。我国之所以重视培养、选择少数民族干部,是因为它( )。 (满分:4)
A. 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平等
B.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 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D. 能够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机与活力
E. 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高度自治
21.下列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是( )。 (满分:4)
A. 马本斋
B. 松赞干布
C. 成吉思汗
D. 海瑞
E. 林则徐
22.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 (满分:4)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 民族间通婚情况
E. 民族内部结构
2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 )。 (满分:4)
A.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B.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C. 指导民族研究工作的需要
D. 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4.民族的自然属性表明,民族是涉及( )的人们心理共同体。 (满分:4)
A. 语言
B. 地域
C. 经济
D. 文化
E. 心理
25.自治机关建设注意民族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 (满分:4)
A. 民族干部
B. 民族语言文字
C. 民族形式
D. 民族心理
E. 民族权利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就必须( )。 (满分:4)
A. 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B. 依赖发达地区无私的援助
C. 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D. 在短期内消除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E. 赋予少数民族地区高度的自治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原地区
B.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D.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地区
E.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地理和气候复杂
3.“三股势力”的严重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满分:4)
A.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
B.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政治安全
C.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D.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文化安全
E.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安全
4.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满分:4)
A.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 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D.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E.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5.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以下地方( )。 (满分:4)
A. 青海省
B. 四川省
C. 云南省
D. 甘肃省
E. 陕西省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有( )。 (满分:4)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天主教
E. 道教
7.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各民族在社会事业和经济上也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地位上取得了相互平等。这( )。 (满分:4)
A. 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
B. 说明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大融合
C. 有利于各民族人们的团结互助关系的建立
D. 表明我国各民族的差异已经消失
E. 说明我国各民族已经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 )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满分:4)
A. 历史
B. 政治
C. 经济
D. 文化
E. 自然
9.民族和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应该做到( )。 (满分:4)
A. 和睦相处
B. 和合关系
C. 和衷共济
D. 和谐发展
E. 相互联系
10.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通常在如下几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 (满分:4)
A. 历史渊源
B. 生产方式
C. 语言、文化
D. 风俗习惯
E. 心理认同
11.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 (满分:4)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 民族间通婚情况
E. 民族内部结构
12.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满分:4)
A. 和平
B. 发展
C. 矛盾
D. 冲突
E. 战争
13.下列属于民族结构的( )。 (满分:4)
A. 人口结构
B. 家庭结构
C. 经济结构
D. 政治结构
E. 文化结构
14.目前到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必须( )。 (满分:4)
A. 做到文明旅游
B. 及时宣传无神论
C. 自觉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D. 团结教徒
E. 信教爱国
15.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有( )。 (满分:4)
A. 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
B. 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 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 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16.据统计,西藏自治区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 (满分:4)
A. 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 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E. 我国积极提倡予以资助建设宗教活动场所
1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包括( )。 (满分:4)
A. 血统
B. 生活
C. 语言
D. 宗教
E. 风俗习惯
18.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满分:4)
A. 研究民族发展规律
B.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
C.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
D.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
E.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19.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 )。 (满分:4)
A. 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B. 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
C.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D. 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E.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
20.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包括( )。 (满分:4)
A. 国家政权的性质
B. 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
D. 民族特征
E. 民族差异
21.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 (满分:4)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E.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2.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 (满分:4)
A. 压迫统治
B. 剥削掠夺
C. 歧视侮辱
D. 限制
E. 同化
23.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过程,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即( )。 (满分:4)
A. 希腊人
B. 罗马人
C. 德意志人
D. 印帝安人
E. 古埃及人
24.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坚实制度催生巨大飞跃——民族区域自治以其不竭的制度动力,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推动各民族在创建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明天的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满分:4)
A. 适合我国国情
B. 由“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
C. 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决定
D.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E.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5.2012年10月11日,2012年度中国最后一批朝觐包机从北京、银川等地起飞。至此,今年中国13800余名朝觐人员已搭乘42架包机全部启程前往沙特。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乐斌表示,中央高度重视伊斯兰教的朝觐工作,有关部门加强了协调配合,将确保朝觐活动安全、顺利进行。中国已有近万名朝觐人员先期到达麦加。中国朝觐团已着重加强医疗、防疫方面的服务工作。中国朝觐团今年的朝觐服务还加强了安全保卫、创新教务指导培训、严格健康体检、改善哈吉境外住宿条件等方面工作。朝觐活动结束后,中国朝觐人员仍将乘坐包机返回祖国。上述材 (满分:4)
A. 我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正常的宗教活动
C. 我国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得到保证
D. 我国加强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交流
E. 我国积极倡导人民群众信教,保证人民群众的信教自由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4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应采取的措施有( )。 (满分:4)
A.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
B.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C.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的组织形式
D.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 保障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2.“三股势力”的严重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满分:4)
A.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
B.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政治安全
C.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D.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文化安全
E.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安全
3.“如果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民族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这说明( )。 (满分:4)
A.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B.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C. 国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E.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事业,符合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
4.现实中的宗教,都有自己的( )。 (满分:4)
A. 教义信条
B. 神学理论
C. 教规戒律
D. 礼仪制度
E. 组织系统
5.下列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是( )。 (满分:4)
A. 马本斋
B. 松赞干布
C. 成吉思汗
D. 海瑞
E. 林则徐
6.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它是指公民( )。 (满分:4)
A. 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 有在任何场合进行宗教活动的自由,也有在任何场合加强无神论宣传的自由
D. 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E.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7.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 (满分:4)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E.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8.“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是( )。 (满分:4)
A. 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B. 破坏国家的统一
C. 破坏各族人民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D. 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E. 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
9.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 (满分:4)
A. 民族的经济发展
B. 民族的政治发展
C. 民族的文化发展
D. 民族的人口发展
E. 民族的宗教发展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满分:4)
A. 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B. 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C. 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E. 有利于国外宗教势力在中国的渗透
11.我们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四个认同”教育。“四个认同”的内容是( )。 (满分:4)
A. 对祖国的认同
B.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C.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D.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E. 对祖国统一的认同
12.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是( )。 (满分:4)
A. 德才兼备
B. 廉洁自律
C. 敬业勤政
D. 奉公守法
E. 密切联系群众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原地区
B.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D.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地区
E.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地理和气候复杂
14.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 (满分:4)
A.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 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 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 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E. 相互制约关系
1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 )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满分:4)
A. 历史
B. 政治
C. 经济
D. 文化
E. 自然
16.新中国成立时,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少数民族有( )。 (满分:4)
A. 壮族
B. 朝鲜族
C. 赫哲族
D. 京族
E. 苗族
17.《南方日报》曾经报道:某市一个神庙后门短短几十米的街道,竟然有十几个算命摊。这些算命摊为了招徕顾客,有的打出“××相学学会”的招牌,有的则号称“×教××分会”。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满分:4)
A. 这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最好体现
B. 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活动,应该依法惩处,加以取缔
C. 这种现象危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们中有的是封建迷信活动,有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E. 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这些活动
18.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有( )。 (满分:4)
A. 现存民族特征依据
B. 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依据
C. 民族意愿的依据
D. 就近认同的依据
E. 世界其他民族的借鉴依据
19.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具有“广”的特点,这是指( )。 (满分:4)
A. 分布广
B. 居住地域广阔
C. 职业分布广
D. 国内联系广泛
E. 国外联系广泛
20.2009年发生了新疆乌鲁木齐的“7·5”事件。此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其目的就是要挑起事端,策动民族分裂,干扰我国发展
B. 这是民族问题
C. 这是宗教问题
D. 意图是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E. 这是人民内部矛盾
21.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满分:4)
A. 看它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人民团结和国家统一
B. 看它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 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D. 看它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
E. 看它是否能促进经济全球化
22.民族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尽管各民族风俗习惯产生的基础不同,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性,它们是( )。 (满分:4)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23.云南省与以下国家接壤( )。 (满分:4)
A. 缅甸
B. 老挝
C. 泰国
D. 越南
E. 阿富汗
2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味着( )。 (满分:4)
A. 自治机关享有经济、文化和立法自治权
B. 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C. 自治地方不再是国家地方行政区域
D. 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成为自治机关
E. 自治地方高度自治
25.民族文化发展包括( )。 (满分:4)
A. 物质文化发展
B. 精神文化发展
C. 制度文化的发展
D. 民族人口发展
E. 民族素质发展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民族有( )。 (满分:4)
A. 哈萨克族
B. 蒙古族
C. 朝鲜族
D. 塔吉克族
E. 满族
2.关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面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宗教信仰自由只是对信教者而言
B. 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宣传
C.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 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E.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的私事,也是个人的权利
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主要表现为( )。 (满分:4)
A. 民族特点、民族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B.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也是长期的
C.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灭,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D. 历史上遗留下的民族偏见、民族隔阂的残余,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
E.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影响的长期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4.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内容是( )。 (满分:4)
A. 宗教信仰自由
B.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E. 积极支持宗教走向世界
5.我国能够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因为( )。 (满分:4)
A.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 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C.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D.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
E.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含有的共同特征有( )。 (满分:4)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 共同心理素质
E. 共同价值体系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有( )。 (满分:4)
A. 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 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 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 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E. 民族平等的均等性
8.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能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 )。 (满分:4)
A. 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客观存在,传统的旧的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
B.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仍没有消除
C.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虽然基本消灭,但社会根源的其他部分还没有消除
D. 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客观原因
E. 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宗教渗透长期存在
9.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其含义是( )。 (满分:4)
A.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一国之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一律平等
C.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D. 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
E. 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10.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 (满分:4)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11.形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有( )。 (满分:4)
A. 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B. 历代王朝实行移民、屯田、戌边和开荒政策,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和流动
C. 各民族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地区迁徙流动
D. 民族压迫和民族斗争,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了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E. 朝代的更替,造成人口交叉迁徙
12.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风俗习惯反映着民族的( )。 (满分:4)
A. 经济生活
B. #自然环境
C. 历史传统
D. 生产方式
E. 心理感情
13.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必须( )。 (满分:4)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C. 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
D. 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E. 替少数民族同胞管理经济文化等事务
14.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包括( )。 (满分:4)
A. 血统
B. 生活
C. 语言
D. 宗教
E. 风俗习惯
15.50多年来,广西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 )。 (满分:4)
A.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享有自治权
B.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C.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D. 国家坚持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E. 国家对口支援的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6.西藏自治区历任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都是由藏族公民担任。目前,在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在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7%。这说明( )。 (满分:4)
A. 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C. 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E.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有( )。 (满分:4)
A. 同步性
B. 艰巨性
C. 多样性
D. 敏感性
E. 国际性
1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有( )。 (满分:4)
A.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 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9.下列被称为造诣很深的少数民族科学家的是( )。 (满分:4)
A. 鲁明善
B. 札马鲁丁
C. 明安图
D. 忽思慧
E.
20.目前到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必须( )。 (满分:4)
A. 做到文明旅游
B. 及时宣传无神论
C. 自觉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D. 团结教徒
E. 信教爱国
2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有( )。 (满分:4)
A. 民族性
B. 稳定性
C. 发展性
D. 交融性
E. 敏感性
22.民族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尽管各民族风俗习惯产生的基础不同,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性,它们是( )。 (满分:4)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2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 )。 (满分:4)
A.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
B. 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
C. 各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
D. 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E. 民族之间的某些矛盾和摩擦已经排除
24.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 (满分:4)
A.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 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 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 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E. 相互制约关系
25.近年来,我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这说明( )。 (满分:4)
A. 我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把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B.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宗教组织及其成员在政治思想面貌上已发生了变化
C. 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广大教徒放弃了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E. 广大教徒逐渐坚信无神论的思想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下列对民族问题普遍性的特点理解正确的是( )。 (满分:4)
A.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
B.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C.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民族国家
D. 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多民族国家
E. 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
2.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文字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 )。 (满分:4)
A. 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B. 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C. 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D. 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E. 我国的少数民族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做到( )。 (满分:4)
A.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B. 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D.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E. 实现小康生活
4.我国要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满分:4)
A. 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
B. 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
C. 国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管理
D. 少数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E. 少数民族地区必须高度自治以充分调动积极性
5.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在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 )。 (满分:4)
A.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D.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E. 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让他们不再信教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6.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含有的共同特征有( )。 (满分:4)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 共同心理素质
E. 共同价值体系
7.散居少数民族的可变性主要是指下列方面的变化( )。 (满分:4)
A. 民族成分
B. 人口数量
C. 语言
D. 风俗
E. 宗教信仰
8.下列对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灭
B.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 在社会主义时期,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
D. 在社会主义时期,一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充分地享受政治上、法律上所规定的权利
E. 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方面已经不存在事实的不平等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 (满分:4)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竞争机制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协作、互助的协调,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化
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引起民族之间的战争
10.民族同化的特点是( )。 (满分:4)
A.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E. 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政府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宗教事务进行的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核心是( )。 (满分:4)
A. 保护合法
B. 制止非法
C. 抵御渗透
D. 打击犯罪
E. 反对分裂
12.下列选项,属于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有( )。 (满分:4)
A.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 制定自治宪法
C. 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D. 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E. 制定地方教育规划
13.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嘎玛指出,达赖自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叛逃国外50年来,念念不忘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从未中断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破坏活动。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是我们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同达赖集团斗争的重大举措( )。 (满分:4)
A. 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 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C.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D.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
E. 实现民族平等是确保民族团结的前提
14.因为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区划界线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影响我国民族某些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许多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 )。 (满分:4)
A. 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B. 要求我们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能忽视民族问题中蕴含的历史因素
C. 说明消除了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也就解决了民族矛盾
D. 民族问题与民族的历史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E. 说明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5.民族关系的宏观影响因素包括( )。 (满分:4)
A. 民族自身因素
B. 社会因素
C. 自然因素
D.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E.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16.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 (满分:4)
A. 平等
B. 团结
C. 互助
D. 和谐
E. 共荣
1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有( )。 (满分:4)
A. 自治村
B. 自治乡
C. 自治县
D. 自治州
E. 自治区
18.关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面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宗教信仰自由只是对信教者而言
B. 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宣传
C.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 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E.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的私事,也是个人的权利
19.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需要我们( )。 (满分:4)
A. 鼓励宗教事业的发展
B. 加强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C.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改变宗教的本质
E. 鼓励国外宗教人士来中国传教
20.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始终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抓紧抓好。我国之所以重视培养、选择少数民族干部,是因为它( )。 (满分:4)
A. 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平等
B.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 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D. 能够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机与活力
E. 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高度自治
21.下列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是( )。 (满分:4)
A. 马本斋
B. 松赞干布
C. 成吉思汗
D. 海瑞
E. 林则徐
22.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 (满分:4)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 民族间通婚情况
E. 民族内部结构
2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 )。 (满分:4)
A.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B.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C. 指导民族研究工作的需要
D. 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E.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4.民族的自然属性表明,民族是涉及( )的人们心理共同体。 (满分:4)
A. 语言
B. 地域
C. 经济
D. 文化
E. 心理
25.自治机关建设注意民族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 (满分:4)
A. 民族干部
B. 民族语言文字
C. 民族形式
D. 民族心理
E. 民族权利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就必须( )。 (满分:4)
A. 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B. 依赖发达地区无私的援助
C. 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D. 在短期内消除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E. 赋予少数民族地区高度的自治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原地区
B.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D.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地区
E.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地理和气候复杂
3.“三股势力”的严重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满分:4)
A.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
B.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政治安全
C.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D.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文化安全
E.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安全
4.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满分:4)
A.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 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D.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E.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5.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以下地方( )。 (满分:4)
A. 青海省
B. 四川省
C. 云南省
D. 甘肃省
E. 陕西省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有( )。 (满分:4)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基督教
D. 天主教
E. 道教
7.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各民族在社会事业和经济上也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地位上取得了相互平等。这( )。 (满分:4)
A. 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
B. 说明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大融合
C. 有利于各民族人们的团结互助关系的建立
D. 表明我国各民族的差异已经消失
E. 说明我国各民族已经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 )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满分:4)
A. 历史
B. 政治
C. 经济
D. 文化
E. 自然
9.民族和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应该做到( )。 (满分:4)
A. 和睦相处
B. 和合关系
C. 和衷共济
D. 和谐发展
E. 相互联系
10.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通常在如下几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 (满分:4)
A. 历史渊源
B. 生产方式
C. 语言、文化
D. 风俗习惯
E. 心理认同
11.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 (满分:4)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 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 民族间通婚情况
E. 民族内部结构
12.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满分:4)
A. 和平
B. 发展
C. 矛盾
D. 冲突
E. 战争
13.下列属于民族结构的( )。 (满分:4)
A. 人口结构
B. 家庭结构
C. 经济结构
D. 政治结构
E. 文化结构
14.目前到西藏布达拉宫等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宗教场所旅游的游客必须( )。 (满分:4)
A. 做到文明旅游
B. 及时宣传无神论
C. 自觉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D. 团结教徒
E. 信教爱国
15.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有( )。 (满分:4)
A. 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
B. 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 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 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16.据统计,西藏自治区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 (满分:4)
A. 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 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D. 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E. 我国积极提倡予以资助建设宗教活动场所
1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包括( )。 (满分:4)
A. 血统
B. 生活
C. 语言
D. 宗教
E. 风俗习惯
18.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满分:4)
A. 研究民族发展规律
B.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
C.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
D.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
E.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19.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 )。 (满分:4)
A. 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B. 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
C.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D. 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E.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
20.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包括( )。 (满分:4)
A. 国家政权的性质
B. 社会制度的性质
C. 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
D. 民族特征
E. 民族差异
21.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 (满分:4)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E.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2.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 (满分:4)
A. 压迫统治
B. 剥削掠夺
C. 歧视侮辱
D. 限制
E. 同化
23.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过程,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即( )。 (满分:4)
A. 希腊人
B. 罗马人
C. 德意志人
D. 印帝安人
E. 古埃及人
24.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坚实制度催生巨大飞跃——民族区域自治以其不竭的制度动力,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推动各民族在创建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明天的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满分:4)
A. 适合我国国情
B. 由“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
C. 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决定
D.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E.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5.2012年10月11日,2012年度中国最后一批朝觐包机从北京、银川等地起飞。至此,今年中国13800余名朝觐人员已搭乘42架包机全部启程前往沙特。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乐斌表示,中央高度重视伊斯兰教的朝觐工作,有关部门加强了协调配合,将确保朝觐活动安全、顺利进行。中国已有近万名朝觐人员先期到达麦加。中国朝觐团已着重加强医疗、防疫方面的服务工作。中国朝觐团今年的朝觐服务还加强了安全保卫、创新教务指导培训、严格健康体检、改善哈吉境外住宿条件等方面工作。朝觐活动结束后,中国朝觐人员仍将乘坐包机返回祖国。上述材 (满分:4)
A. 我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 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正常的宗教活动
C. 我国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得到保证
D. 我国加强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交流
E. 我国积极倡导人民群众信教,保证人民群众的信教自由15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线作业4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1.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应采取的措施有( )。 (满分:4)
A.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
B.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C.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的组织形式
D.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 保障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2.“三股势力”的严重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满分:4)
A.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
B.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政治安全
C.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D.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文化安全
E. “三股势力”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安全
3.“如果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民族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这说明( )。 (满分:4)
A.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B.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C. 国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E.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事业,符合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
4.现实中的宗教,都有自己的( )。 (满分:4)
A. 教义信条
B. 神学理论
C. 教规戒律
D. 礼仪制度
E. 组织系统
5.下列属于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杰出人物的是( )。 (满分:4)
A. 马本斋
B. 松赞干布
C. 成吉思汗
D. 海瑞
E. 林则徐
6.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它是指公民( )。 (满分:4)
A. 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 有在任何场合进行宗教活动的自由,也有在任何场合加强无神论宣传的自由
D. 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E.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7.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 )。 (满分:4)
A.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 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E.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8.“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是( )。 (满分:4)
A. 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B. 破坏国家的统一
C. 破坏各族人民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D. 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E. 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
9.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 (满分:4)
A. 民族的经济发展
B. 民族的政治发展
C. 民族的文化发展
D. 民族的人口发展
E. 民族的宗教发展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满分:4)
A. 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B. 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C. 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 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E. 有利于国外宗教势力在中国的渗透
11.我们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四个认同”教育。“四个认同”的内容是( )。 (满分:4)
A. 对祖国的认同
B.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C.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D.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E. 对祖国统一的认同
12.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是( )。 (满分:4)
A. 德才兼备
B. 廉洁自律
C. 敬业勤政
D. 奉公守法
E. 密切联系群众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高原地区
B.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D.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地区
E.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地理和气候复杂
14.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 (满分:4)
A.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 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 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 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E. 相互制约关系
1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 )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满分:4)
A. 历史
B. 政治
C. 经济
D. 文化
E. 自然
16.新中国成立时,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少数民族有( )。 (满分:4)
A. 壮族
B. 朝鲜族
C. 赫哲族
D. 京族
E. 苗族
17.《南方日报》曾经报道:某市一个神庙后门短短几十米的街道,竟然有十几个算命摊。这些算命摊为了招徕顾客,有的打出“××相学学会”的招牌,有的则号称“×教××分会”。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满分:4)
A. 这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最好体现
B. 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活动,应该依法惩处,加以取缔
C. 这种现象危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们中有的是封建迷信活动,有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E. 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这些活动
18.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主要有( )。 (满分:4)
A. 现存民族特征依据
B. 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依据
C. 民族意愿的依据
D. 就近认同的依据
E. 世界其他民族的借鉴依据
19.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具有“广”的特点,这是指( )。 (满分:4)
A. 分布广
B. 居住地域广阔
C. 职业分布广
D. 国内联系广泛
E. 国外联系广泛
20.2009年发生了新疆乌鲁木齐的“7·5”事件。此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其目的就是要挑起事端,策动民族分裂,干扰我国发展
B. 这是民族问题
C. 这是宗教问题
D. 意图是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E. 这是人民内部矛盾
21.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满分:4)
A. 看它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人民团结和国家统一
B. 看它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 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D. 看它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
E. 看它是否能促进经济全球化
22.民族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尽管各民族风俗习惯产生的基础不同,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性,它们是( )。 (满分:4)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23.云南省与以下国家接壤( )。 (满分:4)
A. 缅甸
B. 老挝
C. 泰国
D. 越南
E. 阿富汗
2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味着( )。 (满分:4)
A. 自治机关享有经济、文化和立法自治权
B. 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C. 自治地方不再是国家地方行政区域
D. 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成为自治机关
E. 自治地方高度自治
25.民族文化发展包括( )。 (满分:4)
A. 物质文化发展
B. 精神文化发展
C. 制度文化的发展
D. 民族人口发展
E. 民族素质发展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北语15春《综合英语》(III)在线作业答案
下一篇 :北语15春《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