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实验(二)》课程学习要求2 F L3 R$ a$ N# @
7 y$ A3 Q" R) j. _0 v& n% x
一、课程考核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离线作业(实验报告),无在线作业和考试。“离线作业及要求”在该课程的“离线作业”模块中下载。
: }0 V! {" b5 H
二、离线作业要求
学生需要在平台离线作业中下载“大工14春《土木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观看实验课件,根据课件中的操作及实验结果来读取实验数据、认真填写“大工14春《土木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并提交至课程平台,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作为本课程考核的依据,未提交者无成绩。
《土木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由混凝土实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破坏实验、静定桁架实验、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四个独立的部分构成,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5 A7 K2 P& ]% A4 L
$ |$ y0 W* m# W+ A0 T
三、离线作业提交形式及截止时间
学生需要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点“上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本课程的截止时间:2015年9月1日23:59:59。在此之前,学生可随时提交离线作业,如需修改,可直接上传新文件,平台会自动覆盖原有文件。
7 P7 u- M& Z) u" ?, m) O
四、离线作业批阅 |# _! p" }1 z5 n: E6 s L- `6 q4 i: t
老师会在作业关闭后集中批阅离线作业,在离线作业截止提交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批阅。
' `. s! {% z" d, c2 g, ?
注意事项: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准抄袭他人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成绩以零分计!
d1 L5 ]. C) u$ S$ e1 /2 /9 b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3月. @: ~$ r% U6 o, z2 F
姓 名:
院校学号: ( /6 p t0 {: C& a I: S- B/ d: `! ?
学习中心:
层 次: (高起专或专升本)
专 业: + A' D3 ?2 /; U$ j3 }. X
I# w" I$ J: [- w: X# i
实验一: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 K1 ~# p. n5 d: ]" t6 H& f
. ]( u: ?1 |) Z1 s
二、配合比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e% V3 W& l" s* Q6 n$ R4 p
(1)设计强度等级 9 O, b |' f# L1 @& O/ x& C
(2)设计砼坍落度 / j- /1 M7 v9 F7 H4 s( d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 强度等级
(2)砂子:种类 细度模数
(3)石子:种类 粒 级 ) l1 X. K3 w) m
(4)水: ( t8 B: Q( Z: v+ x; U
3.配合比:(kg/m3), ?9 N% N; [6 y/ G/ p
材料 水泥 砂 碎石 水 水灰比 砂率
1m3用量(kg) 475 600 1125 200 0.42 35%
称量精度 ±0.5% ±1% ±1% ±0.5% -- --) E0 T- c! p6 `3 e: T9 ~
15L用量(kg) 7.125 9.0 16.875 3 0.42 35%8 L$ e# X- M7 Z( y/ i/ R- @$ E
三、实验内容:' ^) b/ k. N z2 K# p5 @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价( W$ ]. V4 ^) K& W# t" e; O
1、实验仪器、设备:
! {) O9 V: l4 I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工作性参数 测试结果
坍落度,mm 5 `+ F6 k3 v) M/ u9 c+ G: g! X
粘聚性
保水性
3 { T' }" T/ a* J2 f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S; B) u0 J G0 a+ @
试件编号 1# 2# 3#
破坏荷载F,kN
抗压强度 ,MPa1 n) x) I _& W* X
其中( ,A=22500mm2)
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 m+ T7 y5 ?7 X0 `- ^, p# p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4 y+ ^, a* r' g& _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8 I% a9 |; K* Z8 k% o6 q( N$ C
; r- Z- K' n0 j( x
实验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 q8 p0 R: e9 t% I4 Q1 P
5 / y$ A: o' x- G8 o
二、实验基本信息:9 ?% A) R2 d+ ^# b# B1 p
1.基本设计指标
(1)简支梁的截面尺寸 1 G( H; O& `* ]9 ?8 i
(2)简支梁的截面配筋(正截面) ! ~( k% F5 X1 n+ k8 ?, `# C; R4 F
2.材料1 N0 X5 I* l& c
(1)混凝土强度等级 9 b5 _# N3 r: c/ j. n# L/ l7 w
(2)钢筋强度等级 + R1 @5 H R( h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实验中每级荷载下记录的数据
荷载 百分表读数 挠度/mm# /6 T. G! g% c8 N
左支座(f1/mm) 右支座(f2/mm) 跨中(f3/mm)
0 0 kN 0.96 4.99 5.14 0" O- E; k$ N8 G. Z" L. {: S
1 10 kN + C3 C" m; ]8 M7 N$ U
2 20 kN ; R2 B7 O3 F" A
3 30 kN 7 m' P/ m; @: B& ]
4 40 Kn : Q( t- W' ^3 p a6 `
5 50 kN - U* p$ k: j! J1 i9 r, U, A' c* k0 v
6 60 kN 7 R8 v" /; r0 y1 ~4 E2 r( X
7 70 kN
8 80 kN
9 90 kN
10 100 kN
起裂荷载(kN) ( Y+ `. k. w7 r5 C9 I
破坏荷载(kN)
注:起裂荷载为裂缝开始出现裂缝时所加荷载的数值。
第2部分:每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值) a% H: z3 m4 W% f! v
荷载 应变值7 {3 R5 Z5 x7 J& ?& k
测点4读数 测点5读数 测点6读数 测点7读数 Z$ Z2 I5 Z) P7 t" n4 j) H
1 10 kN
2 20 kN
3 30 kN
4 40 kN - l% E' ]& [, {* W( ?# @3 y5 a( M
5 50 kN
6 60 kN
7 70 kN
8 80 kN
9 90 kN 6 h. }* f' x% b) G
10 100 kN # ^/ g2 P/ H* |8 _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 t# _- p& U: D0 t& n
(1)根据试验梁材料的实测强度及几何尺寸,计算得到该梁正截面能承受最大荷载为90.2kN,与实验实测值相比相差多少?+ m2 J9 m& D, s% }2 v7 r# i3 p
4 l" D7 y9 M5 l6 ?. [$ g
实验三:静定桁架实验
一、实验目的: 6 r, T5 r. W4 B! y/ n$ i
( j' @% /, ~7 F& _& H2 o6 ]! ]* M
二、实验数据记录:
桁架数据表格
外径(mm) 内径(mm) 截面积(mm) 杆长度(mm) 线密度 (kg/m) 弹性模量(Mpa). T. q) [: d( r* X$ /. O! C
三、实验内容:1 i7 T, Z9 F p2 _
第1部分:记录试验微应变值和下弦杆百分表的读数,并完成表格
荷载(N) 上弦杆 腹杆 下弦杆
1点 2点 均值 力 1点 2点 均值 力 1点 2点 均值 力
0 |: r5 P7 r# o% ~4 }# B) J8 e
* T3 D, r; [. [5 a: e, g
/ o$ }2 T8 r3 T! Q7 f+ l
+ ^$ T( ]7 w- F, P% ~) Q
第2部分:记录试验微应变值和下弦杆百分表的读数,并完成表格
荷载/ R' j* R8 M% |
(N) 挠度测量 下弦杆' U: m u: ]5 p8 L. e( L/ T
表① 表② 表③ 表④ ② ③, W, m& q7 D. I4 h& K5 C" I
1 h9 H$ o, t- u" u/ h2 n- X4 I; i
( N0 [" S0 s* M7 A& J# k- K5 V
?0 V. [7 O! R% U. I% l
8 I! W. ~7 k+ f" ]) w- }5 ~
. M1 E. v& _; n. S) L i& o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4 F% r( E/ z9 c: E% n0 U
1. 将第一部分中内力结果与桁架理论值对比,分析其误差产生的原因?2 U( T1 e' N& b. d* d/ r+ K
" g% V- f C9 D, a: J' u
2 u2 d% Z" n# {6 q
" S' H# ]) a. t& e+ n4 C" q
2. 通过试验总结出桁架上、下弦杆与腹杆受力特点,若将实验桁架腹杆反向布置,对比一下两者优劣。
$ V6 t4 c$ ^, S7 T2 N3 a+ M
9 ~! o: p& j8 g3 }$ u9 O/ e* R( {
/ ^: X- S; i d! t7 A
$ ^: B8 X( }/ M& }2 s5 ^* f- [
2 f, /6 f) i6 f; u; G* g! v
实验四: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3 C% J- T& q' H! K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信息:0 k" b1 a% Q" y' n* i" y
1、设备和仪器
名称 型号和规格 用途
拾振器 DH105
动态测试系统 DH5922 / [4 d% n6 /+ {% V' P
. g o8 N& H6 Q6 j: C( I
4 l3 k! N- /; g5 i7 D3 M
9 o+ C% D Q, d4 X' ]
2、简支梁的基本数据7 i) k! A1 Q: K# o2 Z- b
截面高度 p6 J) H4 b( P7 }* h
(mm) 截面宽度* ~/ g* T6 Y; S f
(mm) 长度5 r# c3 q; ~, Z
(mm) 跨度! k2 E0 F) J4 h/ J1 a- ?( M
(mm) 弹性模量
(GPa) 重量
(kg) 自振频率理论值8 }& C) m- U) Q/ Z5 i/ @2 [ e4 N
(Hz)
- S8 }& W4 ]& Q& w y: T# J4 i i' n
三、实验内容:* }8 G! S' R" V! O; [, y! ^, V# @* ~
根据相邻n个周期的波峰和时间信息,并根据公式计算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 t6 d3 F7 N1 E& F- X/ d
次数 1 2 3 4 5 6
第i个
波形 波峰 时间 1.5615 2.9255 1.5745 9.358 2.568 1.5615
幅值 500.73 518.79 490.20 424.32 436.28 500.73% m1 _# /: G1 n9 i/ c
第i+n个波形 波峰 时间 1.7505 3.1405 1.762 9.5445 2.781 1.75059 i! @8 a1 r$ F7 S
幅值 341.18 370.39 334.59 297.06 293.01 341.182 B u' e# E: Y! T. p
间隔n 7 8 7 7 8 7
周期 / s 0.027 0.02688 0.0268 0.0266 0.02662 0.027
频率/ Hz $ x/ [) L) M6 V) s
阻尼比ζ : ?- W6 x0 m% L6 c
根据公式:(1) 、(2) 计算上述表格中的频率和阻尼比,填写到上表中。 为第i个波形的波峰幅值, 为第i+n个波形的波峰幅值。
: e4 [( ^4 R2 f- o
四、问题讨论: ^8 E: K2 Q+ E4 s$ v6 z0 U9 v$ e, V7 D, L
1. 在实验中拾振器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Q( R) G0 X: p
1 }! /5 ?3 P5 l2 s3 ^$ Z
/ u5 ~& M% C, |+ Z* /6 |' t
2. 什么是自由振动法?" /- A! |" p' M: I; ^6 E
4 i8 |, z" L5 d$ i7 J/ ~, I
( Q! P7 V( L6 q4 B: L/ p5 f
7 y$ A3 Q" R) j. _0 v& n% x
一、课程考核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离线作业(实验报告),无在线作业和考试。“离线作业及要求”在该课程的“离线作业”模块中下载。
: }0 V! {" b5 H
二、离线作业要求
学生需要在平台离线作业中下载“大工14春《土木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观看实验课件,根据课件中的操作及实验结果来读取实验数据、认真填写“大工14春《土木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并提交至课程平台,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作为本课程考核的依据,未提交者无成绩。
《土木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由混凝土实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破坏实验、静定桁架实验、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四个独立的部分构成,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5 A7 K2 P& ]% A4 L
$ |$ y0 W* m# W+ A0 T
三、离线作业提交形式及截止时间
学生需要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点“上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本课程的截止时间:2015年9月1日23:59:59。在此之前,学生可随时提交离线作业,如需修改,可直接上传新文件,平台会自动覆盖原有文件。
7 P7 u- M& Z) u" ?, m) O
四、离线作业批阅 |# _! p" }1 z5 n: E6 s L- `6 q4 i: t
老师会在作业关闭后集中批阅离线作业,在离线作业截止提交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批阅。
' `. s! {% z" d, c2 g, ?
注意事项: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准抄袭他人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成绩以零分计!
d1 L5 ]. C) u$ S$ e1 /2 /9 b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3月. @: ~$ r% U6 o, z2 F
姓 名:
院校学号: ( /6 p t0 {: C& a I: S- B/ d: `! ?
学习中心:
层 次: (高起专或专升本)
专 业: + A' D3 ?2 /; U$ j3 }. X
I# w" I$ J: [- w: X# i
实验一: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 K1 ~# p. n5 d: ]" t6 H& f
. ]( u: ?1 |) Z1 s
二、配合比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e% V3 W& l" s* Q6 n$ R4 p
(1)设计强度等级 9 O, b |' f# L1 @& O/ x& C
(2)设计砼坍落度 / j- /1 M7 v9 F7 H4 s( d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 强度等级
(2)砂子:种类 细度模数
(3)石子:种类 粒 级 ) l1 X. K3 w) m
(4)水: ( t8 B: Q( Z: v+ x; U
3.配合比:(kg/m3), ?9 N% N; [6 y/ G/ p
材料 水泥 砂 碎石 水 水灰比 砂率
1m3用量(kg) 475 600 1125 200 0.42 35%
称量精度 ±0.5% ±1% ±1% ±0.5% -- --) E0 T- c! p6 `3 e: T9 ~
15L用量(kg) 7.125 9.0 16.875 3 0.42 35%8 L$ e# X- M7 Z( y/ i/ R- @$ E
三、实验内容:' ^) b/ k. N z2 K# p5 @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价( W$ ]. V4 ^) K& W# t" e; O
1、实验仪器、设备:
! {) O9 V: l4 I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工作性参数 测试结果
坍落度,mm 5 `+ F6 k3 v) M/ u9 c+ G: g! X
粘聚性
保水性
3 { T' }" T/ a* J2 f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S; B) u0 J G0 a+ @
试件编号 1# 2# 3#
破坏荷载F,kN
抗压强度 ,MPa1 n) x) I _& W* X
其中( ,A=22500mm2)
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 m+ T7 y5 ?7 X0 `- ^, p# p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4 y+ ^, a* r' g& _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8 I% a9 |; K* Z8 k% o6 q( N$ C
; r- Z- K' n0 j( x
实验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 q8 p0 R: e9 t% I4 Q1 P
5 / y$ A: o' x- G8 o
二、实验基本信息:9 ?% A) R2 d+ ^# b# B1 p
1.基本设计指标
(1)简支梁的截面尺寸 1 G( H; O& `* ]9 ?8 i
(2)简支梁的截面配筋(正截面) ! ~( k% F5 X1 n+ k8 ?, `# C; R4 F
2.材料1 N0 X5 I* l& c
(1)混凝土强度等级 9 b5 _# N3 r: c/ j. n# L/ l7 w
(2)钢筋强度等级 + R1 @5 H R( h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实验中每级荷载下记录的数据
荷载 百分表读数 挠度/mm# /6 T. G! g% c8 N
左支座(f1/mm) 右支座(f2/mm) 跨中(f3/mm)
0 0 kN 0.96 4.99 5.14 0" O- E; k$ N8 G. Z" L. {: S
1 10 kN + C3 C" m; ]8 M7 N$ U
2 20 kN ; R2 B7 O3 F" A
3 30 kN 7 m' P/ m; @: B& ]
4 40 Kn : Q( t- W' ^3 p a6 `
5 50 kN - U* p$ k: j! J1 i9 r, U, A' c* k0 v
6 60 kN 7 R8 v" /; r0 y1 ~4 E2 r( X
7 70 kN
8 80 kN
9 90 kN
10 100 kN
起裂荷载(kN) ( Y+ `. k. w7 r5 C9 I
破坏荷载(kN)
注:起裂荷载为裂缝开始出现裂缝时所加荷载的数值。
第2部分:每级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值) a% H: z3 m4 W% f! v
荷载 应变值7 {3 R5 Z5 x7 J& ?& k
测点4读数 测点5读数 测点6读数 测点7读数 Z$ Z2 I5 Z) P7 t" n4 j) H
1 10 kN
2 20 kN
3 30 kN
4 40 kN - l% E' ]& [, {* W( ?# @3 y5 a( M
5 50 kN
6 60 kN
7 70 kN
8 80 kN
9 90 kN 6 h. }* f' x% b) G
10 100 kN # ^/ g2 P/ H* |8 _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 t# _- p& U: D0 t& n
(1)根据试验梁材料的实测强度及几何尺寸,计算得到该梁正截面能承受最大荷载为90.2kN,与实验实测值相比相差多少?+ m2 J9 m& D, s% }2 v7 r# i3 p
4 l" D7 y9 M5 l6 ?. [$ g
实验三:静定桁架实验
一、实验目的: 6 r, T5 r. W4 B! y/ n$ i
( j' @% /, ~7 F& _& H2 o6 ]! ]* M
二、实验数据记录:
桁架数据表格
外径(mm) 内径(mm) 截面积(mm) 杆长度(mm) 线密度 (kg/m) 弹性模量(Mpa). T. q) [: d( r* X$ /. O! C
三、实验内容:1 i7 T, Z9 F p2 _
第1部分:记录试验微应变值和下弦杆百分表的读数,并完成表格
荷载(N) 上弦杆 腹杆 下弦杆
1点 2点 均值 力 1点 2点 均值 力 1点 2点 均值 力
0 |: r5 P7 r# o% ~4 }# B) J8 e
* T3 D, r; [. [5 a: e, g
/ o$ }2 T8 r3 T! Q7 f+ l
+ ^$ T( ]7 w- F, P% ~) Q
第2部分:记录试验微应变值和下弦杆百分表的读数,并完成表格
荷载/ R' j* R8 M% |
(N) 挠度测量 下弦杆' U: m u: ]5 p8 L. e( L/ T
表① 表② 表③ 表④ ② ③, W, m& q7 D. I4 h& K5 C" I
1 h9 H$ o, t- u" u/ h2 n- X4 I; i
( N0 [" S0 s* M7 A& J# k- K5 V
?0 V. [7 O! R% U. I% l
8 I! W. ~7 k+ f" ]) w- }5 ~
. M1 E. v& _; n. S) L i& o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4 F% r( E/ z9 c: E% n0 U
1. 将第一部分中内力结果与桁架理论值对比,分析其误差产生的原因?2 U( T1 e' N& b. d* d/ r+ K
" g% V- f C9 D, a: J' u
2 u2 d% Z" n# {6 q
" S' H# ]) a. t& e+ n4 C" q
2. 通过试验总结出桁架上、下弦杆与腹杆受力特点,若将实验桁架腹杆反向布置,对比一下两者优劣。
$ V6 t4 c$ ^, S7 T2 N3 a+ M
9 ~! o: p& j8 g3 }$ u9 O/ e* R( {
/ ^: X- S; i d! t7 A
$ ^: B8 X( }/ M& }2 s5 ^* f- [
2 f, /6 f) i6 f; u; G* g! v
实验四:结构动力特性测量实验3 C% J- T& q' H! K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信息:0 k" b1 a% Q" y' n* i" y
1、设备和仪器
名称 型号和规格 用途
拾振器 DH105
动态测试系统 DH5922 / [4 d% n6 /+ {% V' P
. g o8 N& H6 Q6 j: C( I
4 l3 k! N- /; g5 i7 D3 M
9 o+ C% D Q, d4 X' ]
2、简支梁的基本数据7 i) k! A1 Q: K# o2 Z- b
截面高度 p6 J) H4 b( P7 }* h
(mm) 截面宽度* ~/ g* T6 Y; S f
(mm) 长度5 r# c3 q; ~, Z
(mm) 跨度! k2 E0 F) J4 h/ J1 a- ?( M
(mm) 弹性模量
(GPa) 重量
(kg) 自振频率理论值8 }& C) m- U) Q/ Z5 i/ @2 [ e4 N
(Hz)
- S8 }& W4 ]& Q& w y: T# J4 i i' n
三、实验内容:* }8 G! S' R" V! O; [, y! ^, V# @* ~
根据相邻n个周期的波峰和时间信息,并根据公式计算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 t6 d3 F7 N1 E& F- X/ d
次数 1 2 3 4 5 6
第i个
波形 波峰 时间 1.5615 2.9255 1.5745 9.358 2.568 1.5615
幅值 500.73 518.79 490.20 424.32 436.28 500.73% m1 _# /: G1 n9 i/ c
第i+n个波形 波峰 时间 1.7505 3.1405 1.762 9.5445 2.781 1.75059 i! @8 a1 r$ F7 S
幅值 341.18 370.39 334.59 297.06 293.01 341.182 B u' e# E: Y! T. p
间隔n 7 8 7 7 8 7
周期 / s 0.027 0.02688 0.0268 0.0266 0.02662 0.027
频率/ Hz $ x/ [) L) M6 V) s
阻尼比ζ : ?- W6 x0 m% L6 c
根据公式:(1) 、(2) 计算上述表格中的频率和阻尼比,填写到上表中。 为第i个波形的波峰幅值, 为第i+n个波形的波峰幅值。
: e4 [( ^4 R2 f- o
四、问题讨论: ^8 E: K2 Q+ E4 s$ v6 z0 U9 v$ e, V7 D, L
1. 在实验中拾振器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Q( R) G0 X: p
1 }! /5 ?3 P5 l2 s3 ^$ Z
/ u5 ~& M% C, |+ Z* /6 |' t
2. 什么是自由振动法?" /- A! |" p' M: I; ^6 E
4 i8 |, z" L5 d$ i7 J/ ~, I
( Q! P7 V( L6 q4 B: L/ p5 f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华师15春《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在线作业答案
下一篇 :大工15春《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大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