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1
一、单选题:
1.(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满分:3)
A. 物质范畴
B. 精神世界
C. 科学技术
D. 意识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满分:3)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B4 E# G$ G: ]6 _/ t- e9 _; G
D. 规律 y$ N! P" _9 t, A! u
3.列宁是从物质与( )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满分:3)6 @9 A. q! [( K9 @; X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q6 g. F/ l: c T. ]) z8 Q
D. 事实2 F# H' l' ?8 K+ U8 g
4.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 (满分:3)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s& o- R# G1 M6 O9 x1 G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3 K ]" R1 `) /0 /6 _4 B) E
5.“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满分:3)) ]' x! h- J$ x* p9 U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6.(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满分:3): F' ?/ s& m& w8 y- /) f
A. 度! p' U1 I7 x- k( `) }& u5 g
B. 质, R# ^0 T3 H+ g: {
C. 量
D. 矛盾% i$ x6 y4 |: u3 O' c
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满分:3)
A. 质量互变规律$ E. U) p1 ]0 J" A/ s
B. 对立统一规律- c7 q+ ], f j6 O7 I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满分:3). X" ?& F% R ^# _2 K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 ?1 y s) N+ p& m6 B
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满分:3)1 m8 L2 j5 R$ }3 N1 C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2 x% H2 V5 p: ]" i5 S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2 {, p, A7 E+ W1 Y2 {2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8 h2 T4 T6 B; J* ^# z, z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的是( )。 (满分:3)" o9 l7 H# k6 ^9 F* @-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8 M* v: {- U8 ^/ K! L; H: c% M% s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对立统一规律
二、多选题: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 )。 (满分:4)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 Q) @8 p/ |3 W) L* b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9 q! A6 O+ /- f. u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满分:4)2 O* /" R A- H1 t5 z
A. 精神和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P# @8 S) D8 R) N2 r+ A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d+ O' T) D& t! G0 _' d) /
C.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V$ [ Q% W; d0 z. X. W
D.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h& D d) E) c. z& f; _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满分:4)$ ~, I9 n3 t% i i# D3 ]
A. 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e/ H/ m" f/ T+ g6 Y( T
B. 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f1 q* s( c2 G) q1 A5 u
C. 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7 m$ M6 J- m$ O" V; O' Q" D8 C
D. 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满分:4)& r2 w4 H" U" B
A.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s, C7 M( ?3 x+ X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3 }9 f8 Y, y3 // H1 `
D.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5.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 (满分:4)
A.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3 {- J0 |6 T( `& J$ w3 B
B.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h; g D9 G' ~
C. 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D. 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6.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满分:4)3 |! `/ [/ `$ ]/ S( v2 Z1 X4 W
A. 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 x9 q. f( z4 E4 ?1 D
B. 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 p8 j+ Y2 m, n2 B! Q: R+ A
C.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D. 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满分:4)2 b* h9 M! e0 E, ]3 z3 l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Y8 h2 q S8 |/ a. E9 {
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c. h; C' ~- O1 R" r+ F( Q, A) M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T6 a- ]" d) Z* a" p- K8 s6 ]$ e
B.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C.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满分:4)0 K1 f6 N7 R) F0 W$ W- u8 l/ o9 y" R
A.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F, A- u& h' J7 |( B( V% i
D.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 H8 F' J8 O" Z) z
1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有( )。 (满分:4)
A. 经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其全过程! z. r. g; @5 Y6 y1 d6 ]5 x
B. 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出其全过程
C. 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三、判断题:
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满分:3)/ s, x. ?0 l: q' V3 h% J
A. 错误) V5 n2 u. Q* n1 K; v
B. 正确6 W9 X" u; y. m4 m; n, ^: x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满分:3)
A. 错误. `$ l T: e- q# v% ^
B. 正确" d4 w0 a$ G* ?4 V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相对的。 (满分:3)6 R) _- h2 F$ I! h. i3 L9 l
A. 错误. o2 U4 e2 Y+ y$ h/ H
B. 正确
4.事物内部不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满分:3)1 J, {1 g( d1 y! s
A. 错误7 c# n% I$ f5 d5 x" x8 r
B. 正确6 E( ?! `1 ?/ a' W& /5 c
5.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6.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满分:3)
A. 错误9 W, P" L4 U2 m& a
B. 正确
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满分:3)) O! T% C( @5 w2 e1 {& x. a. A
A. 错误- /7 M# a+ {% ~* O% [6 z
B. 正确
8.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满分:3)& [9 ~! j4 H3 J7 X! V& M
A. 错误( f0 u7 P; N3 `: E' M; c
B. 正确' z" [7 e. B, /6 |( O9 k- m' d4 J
9.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满分:3)3 A+ x$ y4 t i& x& _
A. 错误! I4 ~1 p% I5 R( P
B. 正确; n' U1 t0 i7 p" P) K
10.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满分:3)
A. 错误! }, m7 o1 r# [: ]6 l! R9 v
B. 正确大工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2+ `) z' T" Q% w2 ?
( @ Y* c- |( `
一、单选题:
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满分:3)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O! m) o d6 L2 Z6 p3 Y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 (满分:3)
A.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C/ P5 _! T: x* H! [8 [
B. 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 Z/ N" F- k: K% T q$ g: B& }3 [
C. 根据唯物论的观点+ d2 e8 S$ P! P
D.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k5 T$ W1 g- }1 C# G) |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满分:3)
A. 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 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6 Y8 T1 P# V3 P, S
C. 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X+ v1 W" ? s
D.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 d2 Y7 d" p, Z, |7 O; _
4.(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满分:3)
A. 实践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2 Z% g# o! y' _* _" I4 o
C. 矛盾的观点1 k3 I% g/ M4 t$ N& I8 K+ |
D. 否定的观点
5.下列各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的是( )。 (满分:3)
A. 一切唯物主义者! e, u2 M# F8 o+ {. h( m
B. 某些唯心主义者
C. 马克思主义者
D. 二元论者
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满分:3)4 q2 C4 K: w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h+ W( e {. `4 _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 |& o2 `# R, _# r3 Y$ L, J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满分:3) W6 L! Q9 s& s4 F3 t
A. 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Z9 w4 G' y' [$ R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了( )。 (满分:3)6 q, {6 F) f. M7 b1 _, f) V) ?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5 ]8 W: B8 a5 x8 i0 k$ R
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q6 p. o W; S4 z' y( x
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1 k" ^8 X5 b6 h {
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7 ~1 /% f- L9 W4 l3 v1 ?) y8 ?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 )。 (满分:3)
A. 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d& N7 A" ]* ?: S; z
10.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 (满分:3)
A. 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X! g. s @9 A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 m; h8 G1 |+ J
C.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Q7 E' f1 q- Z9 d/ Z6 a' d& f }
D.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4 j7 Q, |% W9 E$ ?
二、多选题:
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 )。 (满分:4)2 i: v9 e5 d% `1 O1 P2 ^& p
A.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6 j( z C; M" T; r/ _* Z( b+ j
B. 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B: K7 l+ y: L5 s8 h
C. 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A c1 f; u0 K
D. 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2.面临环境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 (满分:4)) A9 }0 q/ }/ W$ x0 J% V
A.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9 w- n6 q% E" I3 ?2 X
B. 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发展7 /9 p! f; H( O8 K `( D$ X+ w' c2 M
C.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T8 U2 A1 U5 V: v/ W
D.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2 n. [- ]. t, K/ O" E# X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 (满分:4)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i3 J. P! j* x& B) p0 E: m2 ~$ I
C. 价值关系
D. 主从关系
4.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 (满分:4)
A. 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 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9 R: i, b! p; M! G
C. 有什么样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9 r# }, y6 j3 s z" f6 T, T- l
D. 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3 o0 T; [' A/ H5 h2 X3 I
5.下列观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 (满分:4)0 /! _' Y: E& M8 q7 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6 ^ L9 i2 H0 j8 H
B.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I! i) @6 v& d: a+ M6 d) T+ _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7 I+ }. {5 j- P! ?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满分:4)1 t0 Y' J, M5 P& M. u& a
A.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 人口增长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 人口增长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满分:4); v3 R# ~& X1 W6 A# G1 a& [& |/ J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g2 u- q$ L( s& }! C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满分:4)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I9 L$ u* D% P+ c1 T5 _ B. `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满分:4)/ a" Z U& |/ ^4 i! X5 k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6 N* {/ V" V1 t" q9 i s/ `
C. 知行相互促进( z- {8 _$ E( O" P( _
D. 行先知后1 g; e( `* f( V1 y, q F
10.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 (满分:4)2 q, e, h% T: S7 X& o5 _2 b( ^- /
A. 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B.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 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D.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三、判断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满分:3)* `2 }5 b- P: T4 B* P" w
A. 错误
B. 正确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满分:3)0 V; k# |! _' H7 J$ R
A. 错误
B. 正确3 D( a4 O( C0 N9 p% Y4 x
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满分:3)
A. 错误$ U2 s5 A9 ]" N: v
B. 正确
4.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满分:3); }3 w+ r9 v( o
A. 错误# G, p% I8 m( j E. g
B. 正确
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满分:3)! |1 ~3 }8 e) U/ O" _" b% A
A. 错误
B. 正确2 Q# |# i6 b. c6 q& l4 s; q( D3 u
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满分:3) J3 e& e! B* ^2 w2 Z* U
A. 错误% k( y9 L' x2 Z" V1 J: O6 L
B. 正确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满分:3)! f; s6 E" m! D
A. 错误
B. 正确
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7 N$ @% c; M% I, U* A0 R5 l
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满分:3)
A. 错误/ L7 R# g, d5 s, r' d7 T4 X5 w8 w
B. 正确
10.人的实践活动不完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满分:3)3 R; V2 t3 L G, V0 ^
A. 错误) C. r! X+ C! I7 ~
B. 正确大工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3
4 K: y/ Z- K" N
一、单选题:
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 (满分:3): ^' g; R- i" K* j$ i
A. 人事参与
B. 人事进入4 @0 x; c. s0 [, H6 ~
C. 进入制
D. 参与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满分:3)9 I5 z4 U3 G" ^, U: C$ Q2 h
A. 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4 x; u: W9 w1 M3 C5 i
B. 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 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 两种不同的劳动
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满分:3)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6 R: N) N/ k! G# @2 S0 C7 N" h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金融资本是( )。 (满分:3)
A. 垄断的银行资本
B. 垄断的工业资本( r3 T3 A" v; S/ q; K/ A! `
C. 垄断的产业资本
D.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 D! ^5 e! z6 M0 w5 X, Z
5.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 (满分:3)
A. 复杂劳动决定的, m( _: O ?" r8 @3 C
B. 具体劳动决定的3 W& s) ^8 g' k: z! s
C. 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 抽象劳动决定的
6.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依据是( )。 (满分:3)" V O% P/ ]1 z; M* H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 U' {1 S# j
7.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满分:3)0 t( R2 C* ^6 y. K3 r' ~1 E' t; S) i
A. 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M. J& /0 Y# A
D. 消灭利益差别$ j' s$ f; D% L& j9 V2 b
8.“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 )。 (满分:3)
A. 《资本论》中
B. 《共产主义原理》中# A8 k0 z' g: y1 B1 K
C. 《哥达纲领批判》中2 r, K* S# W9 M4 `$ E& t3 T
D. 《共产党宣言》中/ _* e1 b% l! ?! I5 U) s* G, Q
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满分:3), ]/ U( C1 i0 ?8 O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6 E( ?8 R, Z" ]1 @$ E- M, ]$ X1 |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K" m7 J' j/ /0 F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t4 J* A, V3 n4 @: _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 (满分:3)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5 I8 }7 I! ~- m4 i0 K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4 c4 H& /) t9 N! A3 h5 x7 g$ ^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3 w$ i( j; M' B5 N# Z1 u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2 c' a* A0 r8 ?8 r" V: D" m
二、多选题:
1.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原因是它们的( )。 (满分:4)! I$ N. j, _- C* b0 I# [* r
A. 领导力量是相同的
B. 阶级基础是相同的
C. 内容是相同的 d; Q1 i# y+ Y& Y
D. 形式是相同的$ t# w$ p1 F% S+ C3 w: G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的原因有( )。 (满分:4)
A. 从一个短时期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t% v: A2 V9 f8 H
B. 社会主义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都还没有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D4 Z# l4 b. x6 I
C.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D. 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某种自我调节能力,在短时期内能够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6 w! k# B% h3 ]* Q, S5 [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满分:4)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h& n4 [5 o" K/ L @- /
B. 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O/ m, o) q9 f! g
C. 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 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 )。 (满分:4)5 j, U/ C: q0 f4 `( w
A.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B.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C.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7 E6 E4 d9 ?5 L% o' {
D.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7 D+ Q0 ~6 F h" Q7 _, h& ]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满分:4)% G4 ?, e5 K6 a$ j3 D! m$ w* M
A. 国营企业
B. 国私合营企业
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5 E9 p# p' ~* e' d5 D0 s
D. 国家调节经济
6.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 (满分:4)
A.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K+ B9 _' l5 x6 W6 K" @4 V
B. 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者的工场. Y$ k+ k6 B; c7 U" s
C.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 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
7.三大差别是指( )。 (满分:4)
A. 工业与农业的差别1 E" U' q: W1 B( k9 C. l
B.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l+ P( a. a" B% j2 ^8 S
8.空想社会主义者( )。 (满分:4)
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5 E8 q X5 a- P) t# U& D* C; V6 @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必然性8 k# l! ?2 e2 U: y8 p
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4 z" B( }6 v; j
D. 发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9.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 )。 (满分:4)
A. 名义工资& M, H1 L0 i+ o* l. J: U
B. 实际工资0 z/ |& v; u& E% r5 R& e
C. 计时工资: b# k4 N5 L* U) Q) @2 `! R3 I
D. 计件工资
10.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满分:4), z1 b2 r" |0 X0 a5 T
A. 莫尔! b7 e3 k' n, {
B. 摩莱里
C. 圣西门
D. 傅里叶
三、判断题:5 ]3 O, A& O' ]( b( j( U3 c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 (满分:3)
A. 错误* m0 L8 c/ ]# g4 y
B. 正确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满分:3)7 r' O* N) H1 l9 R4 o
A. 错误. }/ z ?7 e! r. c ]$ B- g
B. 正确
3.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满分:3) [/ I/ h7 K2 ?
A. 错误2 U/ C& C' e& l& d
B. 正确5 K. /: |5 J$ P5 T* ?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 k3 k% q9 [8 s( B7 I. B
5.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6.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满分:3)& /( [& K) t9 O
A. 错误
B. 正确8 ~5 z7 s# P- Q0 J9 _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满分:3)7 C' k5 b1 z1 u
A. 错误7 E7 c9 S# B4 u& t
B. 正确. ?7 ~7 m) q$ l' j' _
8.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在工业化后期。 (满分:3)
A. 错误2 ]0 S. w& R0 A0 q$ _8 h, S* G3 Y4 c
B. 正确
9.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满分:3)# k& x, v! n( _; D' G" |& r
A. 错误
B. 正确" _5 w( T4 O9 w5 v _2 i+ A5 S) p
10.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Y g& Y4 /3 `
% O# q2 I! d0 r2 K* V4 i
一、单选题:
1.(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满分:3)
A. 物质范畴
B. 精神世界
C. 科学技术
D. 意识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满分:3)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B4 E# G$ G: ]6 _/ t- e9 _; G
D. 规律 y$ N! P" _9 t, A! u
3.列宁是从物质与( )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满分:3)6 @9 A. q! [( K9 @; X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q6 g. F/ l: c T. ]) z8 Q
D. 事实2 F# H' l' ?8 K+ U8 g
4.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 (满分:3)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s& o- R# G1 M6 O9 x1 G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3 K ]" R1 `) /0 /6 _4 B) E
5.“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满分:3)) ]' x! h- J$ x* p9 U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6.(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满分:3): F' ?/ s& m& w8 y- /) f
A. 度! p' U1 I7 x- k( `) }& u5 g
B. 质, R# ^0 T3 H+ g: {
C. 量
D. 矛盾% i$ x6 y4 |: u3 O' c
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满分:3)
A. 质量互变规律$ E. U) p1 ]0 J" A/ s
B. 对立统一规律- c7 q+ ], f j6 O7 I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满分:3). X" ?& F% R ^# _2 K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 ?1 y s) N+ p& m6 B
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满分:3)1 m8 L2 j5 R$ }3 N1 C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2 x% H2 V5 p: ]" i5 S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2 {, p, A7 E+ W1 Y2 {2 [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8 h2 T4 T6 B; J* ^# z, z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的是( )。 (满分:3)" o9 l7 H# k6 ^9 F* @-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8 M* v: {- U8 ^/ K! L; H: c% M% s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对立统一规律
二、多选题: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 )。 (满分:4)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 Q) @8 p/ |3 W) L* b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9 q! A6 O+ /- f. u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满分:4)2 O* /" R A- H1 t5 z
A. 精神和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P# @8 S) D8 R) N2 r+ A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d+ O' T) D& t! G0 _' d) /
C.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V$ [ Q% W; d0 z. X. W
D.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h& D d) E) c. z& f; _
3.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满分:4)$ ~, I9 n3 t% i i# D3 ]
A. 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e/ H/ m" f/ T+ g6 Y( T
B. 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f1 q* s( c2 G) q1 A5 u
C. 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7 m$ M6 J- m$ O" V; O' Q" D8 C
D. 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满分:4)& r2 w4 H" U" B
A.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s, C7 M( ?3 x+ X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3 }9 f8 Y, y3 // H1 `
D.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5.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 (满分:4)
A.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3 {- J0 |6 T( `& J$ w3 B
B.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h; g D9 G' ~
C. 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D. 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6.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满分:4)3 |! `/ [/ `$ ]/ S( v2 Z1 X4 W
A. 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 x9 q. f( z4 E4 ?1 D
B. 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 p8 j+ Y2 m, n2 B! Q: R+ A
C.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D. 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
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满分:4)2 b* h9 M! e0 E, ]3 z3 l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Y8 h2 q S8 |/ a. E9 {
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c. h; C' ~- O1 R" r+ F( Q, A) M
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满分:4)
A.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T6 a- ]" d) Z* a" p- K8 s6 ]$ e
B.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C.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满分:4)0 K1 f6 N7 R) F0 W$ W- u8 l/ o9 y" R
A.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F, A- u& h' J7 |( B( V% i
D.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 H8 F' J8 O" Z) z
1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有( )。 (满分:4)
A. 经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其全过程! z. r. g; @5 Y6 y1 d6 ]5 x
B. 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出其全过程
C. 经过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三、判断题:
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满分:3)/ s, x. ?0 l: q' V3 h% J
A. 错误) V5 n2 u. Q* n1 K; v
B. 正确6 W9 X" u; y. m4 m; n, ^: x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满分:3)
A. 错误. `$ l T: e- q# v% ^
B. 正确" d4 w0 a$ G* ?4 V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相对的。 (满分:3)6 R) _- h2 F$ I! h. i3 L9 l
A. 错误. o2 U4 e2 Y+ y$ h/ H
B. 正确
4.事物内部不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满分:3)1 J, {1 g( d1 y! s
A. 错误7 c# n% I$ f5 d5 x" x8 r
B. 正确6 E( ?! `1 ?/ a' W& /5 c
5.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6.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满分:3)
A. 错误9 W, P" L4 U2 m& a
B. 正确
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满分:3)) O! T% C( @5 w2 e1 {& x. a. A
A. 错误- /7 M# a+ {% ~* O% [6 z
B. 正确
8.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满分:3)& [9 ~! j4 H3 J7 X! V& M
A. 错误( f0 u7 P; N3 `: E' M; c
B. 正确' z" [7 e. B, /6 |( O9 k- m' d4 J
9.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满分:3)3 A+ x$ y4 t i& x& _
A. 错误! I4 ~1 p% I5 R( P
B. 正确; n' U1 t0 i7 p" P) K
10.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满分:3)
A. 错误! }, m7 o1 r# [: ]6 l! R9 v
B. 正确大工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2+ `) z' T" Q% w2 ?
( @ Y* c- |( `
一、单选题:
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满分:3)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O! m) o d6 L2 Z6 p3 Y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 (满分:3)
A.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C/ P5 _! T: x* H! [8 [
B. 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 Z/ N" F- k: K% T q$ g: B& }3 [
C. 根据唯物论的观点+ d2 e8 S$ P! P
D.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k5 T$ W1 g- }1 C# G) |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满分:3)
A. 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 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6 Y8 T1 P# V3 P, S
C. 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X+ v1 W" ? s
D.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 d2 Y7 d" p, Z, |7 O; _
4.(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满分:3)
A. 实践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2 Z% g# o! y' _* _" I4 o
C. 矛盾的观点1 k3 I% g/ M4 t$ N& I8 K+ |
D. 否定的观点
5.下列各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的是( )。 (满分:3)
A. 一切唯物主义者! e, u2 M# F8 o+ {. h( m
B. 某些唯心主义者
C. 马克思主义者
D. 二元论者
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满分:3)4 q2 C4 K: w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h+ W( e {. `4 _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 |& o2 `# R, _# r3 Y$ L, J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满分:3) W6 L! Q9 s& s4 F3 t
A. 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Z9 w4 G' y' [$ R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了( )。 (满分:3)6 q, {6 F) f. M7 b1 _, f) V) ?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5 ]8 W: B8 a5 x8 i0 k$ R
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q6 p. o W; S4 z' y( x
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1 k" ^8 X5 b6 h {
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7 ~1 /% f- L9 W4 l3 v1 ?) y8 ?
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 )。 (满分:3)
A. 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d& N7 A" ]* ?: S; z
10.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是( )。 (满分:3)
A. 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X! g. s @9 A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 m; h8 G1 |+ J
C.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Q7 E' f1 q- Z9 d/ Z6 a' d& f }
D.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4 j7 Q, |% W9 E$ ?
二、多选题:
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 )。 (满分:4)2 i: v9 e5 d% `1 O1 P2 ^& p
A.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6 j( z C; M" T; r/ _* Z( b+ j
B. 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B: K7 l+ y: L5 s8 h
C. 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A c1 f; u0 K
D. 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2.面临环境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 (满分:4)) A9 }0 q/ }/ W$ x0 J% V
A.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9 w- n6 q% E" I3 ?2 X
B. 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发展7 /9 p! f; H( O8 K `( D$ X+ w' c2 M
C.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T8 U2 A1 U5 V: v/ W
D.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2 n. [- ]. t, K/ O" E# X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 (满分:4)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i3 J. P! j* x& B) p0 E: m2 ~$ I
C. 价值关系
D. 主从关系
4.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 (满分:4)
A. 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 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9 R: i, b! p; M! G
C. 有什么样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9 r# }, y6 j3 s z" f6 T, T- l
D. 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3 o0 T; [' A/ H5 h2 X3 I
5.下列观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 (满分:4)0 /! _' Y: E& M8 q7 B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6 ^ L9 i2 H0 j8 H
B.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I! i) @6 v& d: a+ M6 d) T+ _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7 I+ }. {5 j- P! ?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满分:4)1 t0 Y' J, M5 P& M. u& a
A.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 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 人口增长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 人口增长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满分:4); v3 R# ~& X1 W6 A# G1 a& [& |/ J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g2 u- q$ L( s& }! C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满分:4)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I9 L$ u* D% P+ c1 T5 _ B. `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满分:4)/ a" Z U& |/ ^4 i! X5 k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6 N* {/ V" V1 t" q9 i s/ `
C. 知行相互促进( z- {8 _$ E( O" P( _
D. 行先知后1 g; e( `* f( V1 y, q F
10.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 (满分:4)2 q, e, h% T: S7 X& o5 _2 b( ^- /
A. 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B.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 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D.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三、判断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满分:3)* `2 }5 b- P: T4 B* P" w
A. 错误
B. 正确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论。 (满分:3)0 V; k# |! _' H7 J$ R
A. 错误
B. 正确3 D( a4 O( C0 N9 p% Y4 x
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满分:3)
A. 错误$ U2 s5 A9 ]" N: v
B. 正确
4.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满分:3); }3 w+ r9 v( o
A. 错误# G, p% I8 m( j E. g
B. 正确
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满分:3)! |1 ~3 }8 e) U/ O" _" b% A
A. 错误
B. 正确2 Q# |# i6 b. c6 q& l4 s; q( D3 u
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满分:3) J3 e& e! B* ^2 w2 Z* U
A. 错误% k( y9 L' x2 Z" V1 J: O6 L
B. 正确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满分:3)! f; s6 E" m! D
A. 错误
B. 正确
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7 N$ @% c; M% I, U* A0 R5 l
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满分:3)
A. 错误/ L7 R# g, d5 s, r' d7 T4 X5 w8 w
B. 正确
10.人的实践活动不完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满分:3)3 R; V2 t3 L G, V0 ^
A. 错误) C. r! X+ C! I7 ~
B. 正确大工15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测试3
4 K: y/ Z- K" N
一、单选题:
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 (满分:3): ^' g; R- i" K* j$ i
A. 人事参与
B. 人事进入4 @0 x; c. s0 [, H6 ~
C. 进入制
D. 参与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满分:3)9 I5 z4 U3 G" ^, U: C$ Q2 h
A. 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4 x; u: W9 w1 M3 C5 i
B. 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 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 两种不同的劳动
3.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满分:3)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6 R: N) N/ k! G# @2 S0 C7 N" h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金融资本是( )。 (满分:3)
A. 垄断的银行资本
B. 垄断的工业资本( r3 T3 A" v; S/ q; K/ A! `
C. 垄断的产业资本
D.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 D! ^5 e! z6 M0 w5 X, Z
5.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 (满分:3)
A. 复杂劳动决定的, m( _: O ?" r8 @3 C
B. 具体劳动决定的3 W& s) ^8 g' k: z! s
C. 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 抽象劳动决定的
6.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依据是( )。 (满分:3)" V O% P/ ]1 z; M* H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 U' {1 S# j
7.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满分:3)0 t( R2 C* ^6 y. K3 r' ~1 E' t; S) i
A. 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M. J& /0 Y# A
D. 消灭利益差别$ j' s$ f; D% L& j9 V2 b
8.“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 )。 (满分:3)
A. 《资本论》中
B. 《共产主义原理》中# A8 k0 z' g: y1 B1 K
C. 《哥达纲领批判》中2 r, K* S# W9 M4 `$ E& t3 T
D. 《共产党宣言》中/ _* e1 b% l! ?! I5 U) s* G, Q
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满分:3), ]/ U( C1 i0 ?8 O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6 E( ?8 R, Z" ]1 @$ E- M, ]$ X1 |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K" m7 J' j/ /0 F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t4 J* A, V3 n4 @: _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 (满分:3)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5 I8 }7 I! ~- m4 i0 K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4 c4 H& /) t9 N! A3 h5 x7 g$ ^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3 w$ i( j; M' B5 N# Z1 u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2 c' a* A0 r8 ?8 r" V: D" m
二、多选题:
1.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原因是它们的( )。 (满分:4)! I$ N. j, _- C* b0 I# [* r
A. 领导力量是相同的
B. 阶级基础是相同的
C. 内容是相同的 d; Q1 i# y+ Y& Y
D. 形式是相同的$ t# w$ p1 F% S+ C3 w: G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的原因有( )。 (满分:4)
A. 从一个短时期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t% v: A2 V9 f8 H
B. 社会主义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都还没有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D4 Z# l4 b. x6 I
C. 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D. 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某种自我调节能力,在短时期内能够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6 w! k# B% h3 ]* Q, S5 [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满分:4)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h& n4 [5 o" K/ L @- /
B. 商品的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O/ m, o) q9 f! g
C. 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 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 )。 (满分:4)5 j, U/ C: q0 f4 `( w
A.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B.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C.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7 E6 E4 d9 ?5 L% o' {
D.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7 D+ Q0 ~6 F h" Q7 _, h& ]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满分:4)% G4 ?, e5 K6 a$ j3 D! m$ w* M
A. 国营企业
B. 国私合营企业
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5 E9 p# p' ~* e' d5 D0 s
D. 国家调节经济
6.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 (满分:4)
A.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K+ B9 _' l5 x6 W6 K" @4 V
B. 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者的工场. Y$ k+ k6 B; c7 U" s
C.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 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
7.三大差别是指( )。 (满分:4)
A. 工业与农业的差别1 E" U' q: W1 B( k9 C. l
B.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l+ P( a. a" B% j2 ^8 S
8.空想社会主义者( )。 (满分:4)
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5 E8 q X5 a- P) t# U& D* C; V6 @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必然性8 k# l! ?2 e2 U: y8 p
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4 z" B( }6 v; j
D. 发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9.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 )。 (满分:4)
A. 名义工资& M, H1 L0 i+ o* l. J: U
B. 实际工资0 z/ |& v; u& E% r5 R& e
C. 计时工资: b# k4 N5 L* U) Q) @2 `! R3 I
D. 计件工资
10.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满分:4), z1 b2 r" |0 X0 a5 T
A. 莫尔! b7 e3 k' n, {
B. 摩莱里
C. 圣西门
D. 傅里叶
三、判断题:5 ]3 O, A& O' ]( b( j( U3 c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 (满分:3)
A. 错误* m0 L8 c/ ]# g4 y
B. 正确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满分:3)7 r' O* N) H1 l9 R4 o
A. 错误. }/ z ?7 e! r. c ]$ B- g
B. 正确
3.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满分:3) [/ I/ h7 K2 ?
A. 错误2 U/ C& C' e& l& d
B. 正确5 K. /: |5 J$ P5 T* ?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 k3 k% q9 [8 s( B7 I. B
5.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6.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满分:3)& /( [& K) t9 O
A. 错误
B. 正确8 ~5 z7 s# P- Q0 J9 _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满分:3)7 C' k5 b1 z1 u
A. 错误7 E7 c9 S# B4 u& t
B. 正确. ?7 ~7 m) q$ l' j' _
8.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在工业化后期。 (满分:3)
A. 错误2 ]0 S. w& R0 A0 q$ _8 h, S* G3 Y4 c
B. 正确
9.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满分:3)# k& x, v! n( _; D' G" |& r
A. 错误
B. 正确" _5 w( T4 O9 w5 v _2 i+ A5 S) p
10.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满分:3)
A. 错误
B. 正确' Y g& Y4 /3 `
% O# q2 I! d0 r2 K* V4 i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大工15春《电气制图与CAD》在线作业答案
下一篇 :大工15春《高层建筑结构》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