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福建师范大学《德育论》在线作业二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德育论 2015-01-11 14:29:00
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C)。
A.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德育原则
C.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D.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满分:2分
2.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C)。
A.社会德育
B.学校德育
C.家庭德育
D.工作单位实施的德育
满分:2分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选择和确立人生目的时,应当做到(D)
A.以利己为主又兼利别人
B.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私利为转移
C.满足于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实现
D.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
满分:2分
4.那一个教育家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强调社会是道德教育的最后根据(A)
A.涂尔干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满分:2分
5.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C)。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人最为天下贵”“人定胜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满分:2分
6.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A)思想占主导地位。
A.儒家
B.道家
C.庄家
D.老家
满分:2分
7.(C)曾经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A.马克思
B.亚里士多德
C.恩格斯
D.皮亚杰
满分:2分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C)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道德经》
满分:2分
9.德育过程的本质是(A)
A.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B.造就道德客体的过程
C.造就再生产道德客体的过程
D.制定道德规范的过程
满分:2分
10.德育管理者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光靠一般号召是不行的,他必须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德育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肯定德育管理过程哪一环节的意义(B)
A.确定德育目标
B.制定德育计划
C.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D.检查和总结
满分:2分
11.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分水岭是(B)
A.认知—发展性
B.主体—发展性
C.客体—发展性
D.客体—认知性
满分:2分
12.(B)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也应当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浪漫主义
D.自由主义
满分:2分
13.德育过程论的研究对象是(B)
A.客观的事物
B.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
C.静止的事物
D.社会规律
满分:2分
14.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就是(C)
A.德育结构
B.德育目标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满分:2分
15.德育过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是(C)
A.制定德育内容
B.研究德育方法
C.揭示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
D.寻到德育目标
满分:2分
16.(A)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生活的普活性。
A.基本文明规范
B.传统美德
C.伦理观念
D.社会风气
满分:2分
17.(D)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评价
D.德育目标
满分:2分
18.(C)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荀子
满分:2分
19.(D)提出了“伴随学习”的概念。
A.马卡连柯
B.杰克逊
C.杜威
D.克伯屈
满分:2分
20.“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是哪一位教育家说的(B)
A.孟子
B.孔子
C.朱熹
D.董仲舒
满分:2分
、多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关于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以下认识正确的有(ABCD)
A.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制约
C.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体品德的基础
D.品德是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和表现
满分:2分
2.现代人的共同特征是(ABC)
A.积极主动
B.对社会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C.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人
D.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满分:2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