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以整体化策略开展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层次:高中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高考历史 2024-08-29 09:10:58 知识点

整体化策略的总体思路:一是联系,联系强调的是关联而不是孤立;二是组织,组织强调的是建构而不是复制;三是整合,整合强调的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高三历史复习中做到宏观上自主建构体系,微观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及时查缺补漏。

基于以上认识,联系重点热点问题,打破教材专题史叙事方式,以通史方式重新建构完整体系。使知识联系更紧密,以利于及时、有效调动并运用。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演变的过程及措施:形成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郡国并行、中外朝、刺史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于宋元(二府三司、行省制),强化于明清(丞相制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置。)

第二、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发展演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等内容及相互关系。

包含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政府采取的有关经济政策(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重农抑商),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可耕地面积的增多、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

3、关注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涉及:春秋创立(孔子)——战国发展(孟子、荀子)——西汉成为正统(董仲舒)——宋明进一步发展(程朱、陆王)——明清遭到批判(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近代史

重点:19世纪下半期以来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

这部分既包含1840-1945年间列强对中国不断加紧侵略的史实,也包含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进行不屈的斗争以及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向西方探寻救亡道路的历程。

有关中国的近代化这个热点问题,主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把握。

表格: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历程概况

 

1840—1895

现代化的起步

1895-1919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919-1949

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注意: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思潮对推动思想近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迈出中国政治近代化实质性的一步。

政治

太平天国运动与《资政新篇》;洋务派“中体西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共成立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共首次合作与大革命运动;井冈山道路的探索;国共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经济

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国建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抗战时期萎缩遭受摧残;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文化

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科技人才;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

(三)中国现代史

建国后的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建设、外交政策等方面)

涉及:政治上民主法制的进程,包含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祖国统一大业与“一国两制”方针;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史实,及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迁。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内改革。

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70年代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外交活动。

(四) 世界古代史

1、希腊民主与罗马法,两者有机结合构建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区分古希腊直接民主与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辨析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及对近现代西方与东方的影响。

2、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建立在工商业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注意“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对“人文主义”阐述的不同,以及走向不同的原因。

(五)世界近代史

1、英、美、法、德等国依据本国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

把握:英、美、法、德四国不同的政治体制确立过程。

四部文件《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民主政治的两部重要文献《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2、用唯物史观从全球史角度和文明史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世界与中国产生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