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层次:高一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物理 2023-11-24 06:15:24 物理知识点
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是为大家整理的,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

1.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一


  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其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2.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二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例如:第3s末、3s时、第4s初……均为时刻;3s内、第3s、第2s至第3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运动图像的含义和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三


  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4.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四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5.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五


  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6.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六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7.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七


  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量物体接触处有弹性形变(弹力是接触力)。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4、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其弹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弹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弹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8)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动力学规律判断.

  说明:

  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这是杆的受力特点。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遵循胡克定律。

8.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八


  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9.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九


  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10.高一物理下册期末知识点整理 篇十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这个值叫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