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易混淆名词辨析

层次:高中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高考地理 2024-05-23 03:28:36 知识点

1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2

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

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还有一种分类还把生物风化单独列了出来。

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氧。水溶液可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方式促使岩石化学风化。

其中生物风化既有物理风化也有化学风化,生物根系分泌的一些酸性液体或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及其遗体腐烂后对岩石进行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上面属于生物风化中的根劈作用。

风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少的地区,大风作用于地表对岩层造成破坏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3

春小麦与冬小麦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春小麦通常是春节后播种(冬季太冷,不能播种),8-9月份收获。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在我国北方冬小麦通常是9-10月份播种(有一句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次年4-5月份收割。冬小麦抗寒的能力极强,幼苗能过冬。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4

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