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2.特征: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水平整体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
①剪发辫: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②易服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③变礼节: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④改称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⑤废缠足:劝禁女子缠足。
2.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三、近代教育的发展
1.历程
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③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④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影响: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
出版机构。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中华民国陷人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5.代表
(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评价
(1)积极性: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五四爱国运动
1.直接原因(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1919年5月4日,北京。
3.口号及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经过
5.结果: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
9.“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性质。“彻底”是指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而不是指彻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