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所属学校:学历教育 科目:高中语文 2024-09-12 11:38:35 高中语文

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寻找,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种寻找;朱自清在荷塘边寻找片刻的宁静,郁达夫不远千里,到故都寻找秋的意境;曹操穷其一生,寻找人才,希望“天下归心”,陶渊明愤然挂印,寻找世外桃源,想要回归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福,寻找美景……相信你也有这方面的体验。

请以“寻找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700字。

(2)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网上展

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例文一】

寻找诗意

当灯红酒绿都被抛在身后,汽笛声被湿润的泥土覆盖,车尾的尾气飘散在弥漫着露水味道的微风里,我的脑海里总一句一句连接不断地浮现出那些诗,或“采菊东篱下”,或“坐看云起时”。眼前的景可描成万千幅画,吟出无数首诗,可终究是空乏其词,有诗,却无意。

所以我又一次踏上宁静的家乡,去赏那景中之诗,感那诗中之意。

一如“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我便寻着那东篱去了,妈妈在前面领我走着,一路遇上不少过路的乡邻,我随妈妈停下跟他们问好。

“多久没回来啦?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工作忙啊,一年才回两三次。”

“要多回来看看,回来到我家吃饭!”

“哎,好!”

那个牵着孩子,背着一筐菜的女人笑着向我们挥手,跟步履蹒跚的孩子歪歪扭扭地走向我们身后,她有些粗糙的那句“到我家吃饭”一直在我耳边转啊转,越转越好听。

“那是外婆以前一个工友的女儿,跟我们家关系很好的,”妈妈说着,又一眼望到前面那个推着独轮车来的大爷,“哎,那是张叔!”我冲迎面走来的大爷问了好,就顾自丢下他们到路旁转悠,妈妈和他的声音却模糊地传来——

“要看景啊?上那山头上去吧,我以前上那砍柴的,挺好看的。”“哎,看完景以后叫上你哥来我家打牌,记着啊!”

独轮车的车轮碾过地上的树枝,喀吱一声走了,他大概是回家准备麻将去了。他脸上的皱纹深而多,一个个凹痕里布满了沧桑,可他一笑,满脸都是温暖。

一转头,妈妈又在跟路边一个人家里正洗衣的妇人聊起来。

我早已无心“采菊”了,这一条“东篱”路上,我已经寻到了漫山遍野里最灿烂的花。

回到家门口,门锁着,门口放着一把青翠的青菜和一捆萝卜,一个阿姨走过来,用混着乡音的普通话别扭地喊:“那是给你家的,和你妈说!”我还没回答,她就消失在丛林掩映里。

我捧了一怀的青菜,递给刚到的妈妈,想着,若我真采得了一束菊花,有没有此时夕阳下的一把青菜看着这么光鲜喜人呢?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农人,担着锄背着筐,问他收成怎样,笑出满脸温暖的皱纹?

那真是一幅如诗的景,胜过“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胜过“明月松间照”的清雅,这景里融满了情意,温暖至极。

我终是寻到了诗意,在那位农妇沙哑的声音里,在那个大爷深刻的皱纹里,在浓厚的乡音里,在每一户炊烟袅袅的人家里,有美好的诗,有真切的意。

【例文二】

小议“浅阅读”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激发人的志趣;阅读,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读书的方法都要求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深阅读,要求我们必须“细嚼慢咽”,这就势必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然而,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时间就是分数,时间就是前程,时间就是未来。因而学生都不愿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上,久而久之,“浅阅读”便在学生之间流传甚广,那么,“浅阅读”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对于一个身在考场的人来说,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阅读;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时间不允许你去深阅读。因而在时间紧迫时,我们只能浅阅读,只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虽说“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但对于压力逼迫的高中生来说,追求一种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兴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对于“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看法,主要在于你个人的态度和需要。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泡茶的过程。

在酷热的夏季,满头大汗的你最需要的就是一杯清凉的食盐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消暑降降温,还可以补充你体内缺少的盐分。这就像是考场中的“浅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自己所需的答案。然而在严寒的冬季,瑟瑟发抖的你最需要的则是一杯温热的茶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去寒升温,还可以驱除你体内的寒气。这就像是闲暇时的“深阅读”,慢慢品尝作者的思想,方能获益。因而在阅读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其实,我们阅读就是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志趣,活跃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知识。虽然我们的目标相同,但达成目标的方法却不计其数,因而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阅读的方式,比如“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这“黄金屋”和“颜如玉”需要各自的需求来追求,因人而异。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二选一的题型。

(1)是半命题作文。首先明确“寻找”的内容,“寻找”既有实指的内容也有虚指的内容。 其内容大致分为这几类:第一类是情爱,如母爱、父爱、友情等;第二类是品质精神,如道义、自由、坚强、信义、善良、希望、光明、指引、温暖、关爱、呵护、正能量等;第三类为具体事物或人物,如屈原、项羽、杜甫、李白、陶渊明、鲁迅、牛顿、孙中山、爱因斯坦、文学经典、肖邦乐曲,清新的空气、心灵的净土等;第四类为心理,如梦想、希望、信仰等。“寻找”:表明态度和做法,是为实现理想等所作出的努力,体现动态的过程。“寻找”是主动地追寻,意味着原先失去的、或者是原先没有的,现在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这是一种自我的完善、自我的提升、自我的修养,这样的寻找可以是个人的探索,寻求一种方向、寻找一种关爱、希望得到指引;也可以是集体的一种有意识的追寻、团队的发展路线、未来规划等。

参考立意:

1、寻找心灵源泉

2、寻找华夏的足迹

3、寻找乡村之魂

4、寻找迷失的自我

5、寻找心中的太阳

6、寻找英雄

7、寻找中国足球的明天

8、寻找正义

结构设想:题目《寻找一个静谧的世界》。开头写现实的喧嚣与烦恼让人心力交瘁,希望寻找一份静谧。接着写偶然的机会,来到郊外,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万物的勃勃生机,让心灵得到暂时的栖息。然后写遇到一对老夫妻,骑着自行车,走过田野。写“我”与他们交谈,了解了他们的坎坷故事,由衷敬佩他们的人生态度。再写他们走后自己的感悟,静谧在自己的内心,不在外部世界,就像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最后呼应开头,写自己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回家。

参考素材:

1、寻找平凡的幸福

每年春季秋季都是流感多发的季节。教室里的晨会课,班主任在讲台上谈起了流感:“别老坐着不活动。下课了把窗户开·······”回到家,爸爸在沙发上看报纸,不知怎么回事,平日里的他最近话特别多,“最近流感很多啊,你上学要注意点,平时多穿点,你们这群小孩要好看穿得太薄了,明天多加件衣服吧。”“哦,对了。报纸上说多吃维生素E和C可以预防感冒。”

其实,有的时候会觉得父母,老师絮絮叨叨的,很是啰嗦。但是他们的关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之音。他们是天,是地,是身边最熟悉的声音。我很庆幸和珍惜身边还有那么多给我幸福的人。毕竟这些幸福来之不易,或许有一天幸福会离你而去。

2、寻找大自然的声音

"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大自然的美妙音律绝对是一首百听不厌的优美乐曲。

你听过风演唱的歌曲吗?找一片幽深的林子,静静地躺下,躺着不动。过不了多久,仙乐飘飘,回荡在蓝天上,流淌在林子间。风开始演唱了。“嘘--嘘--”如此婉约,像潺潺的流水;“呼--呼呼--”如此清新,像婉转悠扬的笛声;“唰、唰唰唰”如此干脆有劲,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此时,城市的喧哗、高楼、飞尘全被这美妙的清音瓦解了。心如一潭清水......

你听过雨的旋律吗?"嗡嗡嗡"沐着淡烟疏雨,任它摩挲我的颜面,这旋律带着一抹淡淡的郁悒,好深沉;"嘀嗒嘀嗒"一阵轻快的旋律,是它天真的喜乐,在原本阴翳的心版上加上色彩,引进阳光,好欢悦;"淅沥沥"短促的旋律,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散乱,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自由;"哗啦啦"这急骤的、漫天撒来的旋律,如同响雷,让人喘不过气来。

你听过落叶的诉说吗?"沙沙沙"缠缠绵绵,重重复复,有点儿寂寥,透着温柔.我分明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哗--哗--"这沉重的音韵不正是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吗?

3、寻找烈士的足迹金秋十月,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一辆辆巴士在街道上行驶着,优美的歌声从车窗里飘出来,吸引着道路两旁的人们,原来是同学到烈士陵园去秋游。一路上,大家唱着歌,有说有笑的。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秋游的目的地。我们来到了烈士纪念碑前,向烈士们敬献花圈,向他们至以崇高的敬意,大队长还带领我们宣读了感言。

(2)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内容为几个人对于“浅阅读”的简单议论,可以看出有的人是正面评价,有的人是负面评价,材料中并未给出倾向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浅阅读”的态度观点。立意时可以选择赞成“浅阅读”或者反对“浅阅读”,也可以分析其利弊;可以立足于现实情况,谈“浅阅读”的存在意义;可以回望过去,谈“浅阅读”对继承传统文化的不利一面;还可以着眼未来,谈“浅阅读”在在未来社会中能起到的作用;不论选择何种立意,都应做到言之有据。

本题需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最好写成议论文。做到论证严密,语言生动。

参考立意:

1、浅阅读的本质是迅速抓住大意,提高阅读速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攫取知识

2、“浅阅读”意味着流行、短期的、缺乏回味的阅读过程。缺失真正的阅读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3、时髦的“浅阅读”,读图时代的阅读,必须让年青一代认识到阅读所具备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4、“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关系,二者各有利弊,相辅相成。

结构示例:

题目《小议浅阅读》。开头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分析深阅读的好处,指出高三学生没有时间的问题,提出问题:“浅阅读”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接着写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看法,主要在于你个人的态度和需要。最精彩的是下面的比喻说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在阅读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最后收尾呼应,重申论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这“黄金屋”和“颜如玉”需要各自的需求来追求,因人而异。

参考素材:

1、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是浅阅读的特点,毛泽东曾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讲究读书的方法。在方法上我比较喜欢浅阅读,浅阅读就像吃快餐,讲究一个快字。也不用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只需整篇速读下来,哪一段看不懂就再返回去看,若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文采不好的一段还可以跳读,读完文章能够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既满足对课外知识的需求又可以节约时间。

现在学习,不仅要细读,更要精读,不仅需要识记作者乃了解文章梗概,复述内容,理清结构层次,还需要理解掌握字、词、句,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等,恨不得把一个字掰成两半看,只为考试,形成以考试为终极目标的功利性阅读,长此以往,学生越学越没兴趣。而浅阅读可以在知识中获得实用能力,并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

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平易近人,才能让阅读在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时代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与各种诱惑中抢占领地。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浮躁的心态下对于阅读自然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读书方式开始逐渐由深度阅读转向浅阅读。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即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著名作家王蒙曾谈到:“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的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阅读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浅阅读的是与非,是这几年来我国出版界、读书界和读者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一些文化评论家认为,浅阅读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的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面对现在浅阅读之风行,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更多的呼吁人们进行深度阅读。浅阅读虽然有时会使我们更加便捷的获取所需的内容,但其内容不够深刻,很难真正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很难让人们自己理解文章背后真正的内涵,挖掘文章的思想。假如说深阅读是一场饕餮盛宴,在如饥似渴的年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那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当读书失去时间,阅读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便成为了一种风尚。书已经不再是进步的阶梯,而是沦为了一种文化快餐。

浅阅读的确可以让信息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越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爆炸中,我们越是需要精耕细作。而这不仅需要有阅读的广度作为条件,更需要阅读的深度作为支撑。阅读如果只浮于浅层,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浅阅读约我们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莫大的联系,人们只想知道书中得出的最终结论,完全不在意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古人读书,讲究净手焚香,正襟危坐,以这样的形式面对阅读,是对知识和理性的一种尊敬与向往。而现在,我并不敢如此这般奢望,只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我们多一点深阅读,多一点真正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好的充实自己。

3、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一直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内心的交流,不经意的行文间,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不经意的思考间,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欢看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